反思甲午戰敗 強化海權意識 和平要靠實力 能戰方能言和 海內外百餘專家聚京研討歷史教訓 促居安思危 「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現場。

Johnson Choi-1008  07/24   4400  
5.0/1 1 2 3 4 5

反思甲午戰敗 強化海權意識 和平要靠實力 能戰方能言和 海內外百餘專家聚京研討歷史教訓 促居安思危 「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實習記者 張議元 北京報道)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來自海內外的120多位知名專家昨日齊聚北京,出席「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反思中國在甲午戰爭慘敗的深刻原因,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總結今天中國要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必須吸取的教訓。多名專家表示,中日關係已達建交以來最緊張時刻,日欲改善關係,須先正視歷史。也有專家倡議,應強化海權意識,建設強大的中國海軍。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武寅說:「甲午戰爭是日本國策的負面開端」。甲午戰爭的實際效果如何,對日本以後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或者說是示範效應。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沉迷在歷史的夢境中未能清醒,只要日本一天不上歷史的必修課,就一天找不到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

糜振玉中將



常存戰備 立不敗之地

對於中日關係發展,武警部隊原司令員巴忠倓直言:「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別人主動改變他的做法,我們只有居安思危,不斷自強,才能將戰爭的噩夢永遠打破」。

軍事科學院前副院長糜振玉中將認為,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廣大民眾對海洋在國家建設和安全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的薄弱。「應建立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海權觀,建設強大的海軍。」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副所長以及海軍大校楊曉丹亦表示:「要深刻借鑒甲午海戰失敗的教訓,充分認識海軍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面對嚴峻複雜的海上安全形勢,我們決不能重蹈歷史覆轍。」

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表示,「總結甲午戰爭以來的中日歷史,戰爭多於和平,緊張多於友好。中國要居安思危,常存備戰之思,牢記甲午慘敗教訓,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現今安倍政權的右傾化,使中日兩國關係處在1972年建交以來最緊張的時刻,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視歷史。日本當局應該避免走上錯誤國策的道路。如果軍國主義復活,錯誤國策再現,再次出現歷史悲劇不是不可能,不尊重歷史的國家和民族會遭到歷史報復。

安倍東海部署指向中國

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王泰平表示,重溫甲午戰爭史具有現實意義。120年後的今天,日本東山再起,把中國視為假想敵,要牽制和阻止中華民族的復興。「安倍上台以後,在軍事安全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舉措,不斷地加強在東海的軍事部署,把軍事矛頭指向中國。」

對於中日關係的未來,與會專家均表示,中日關係不能永遠僵持下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是一衣帶水的亞洲大國。亞洲要振興,亞洲人民要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福祉,日本和中國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和平要靠實力 能戰方能言和

「當今中國必須提升海權意識,發展強大海軍。」軍事科學院前副院長糜振玉中將斬釘截鐵地說,「落後就會挨打,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不受外敵侵犯。」昨晨,巴忠倓、糜振玉等退役將領與諸多專家學者在北京聚首,剖析甲午戰爭慘敗之根本,共論中日關係發展之前景。這些戰略智庫要角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綻放。

糜振玉認為,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的薄弱是中國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如今,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要以實力為後盾,下定決心,持續不懈地建設一支能捍衛國家海洋國土和維護海洋權益的強大的海軍。

日本最怕中國人反思錯誤

原武警部隊司令員巴忠倓亦時刻關心國防安全。「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幅員遼闊的國家,擁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在巴忠倓看來,維護海權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對於現今的中日關係,糜振玉給出了四個字「非誠勿擾」:「目前看來,安倍政府並無誠意。解禁集體自衛權,就是打開了戰爭閘門,我們需要提高警惕,隨時做好戰鬥準備。」談及此,他張開雙臂,揮動兩掌,彷彿打出一套漂亮的拳術,「和平要靠實力來維持。周總理曾說過『能戰方能言和』,你有實力才能求得和平。」

隨後發言的中國海軍史學會會長陳悅一語震全場,「日本人不怕被罵,他們最怕的是中國人突然回過頭來反思曾經的錯誤。」他續稱,「事實上,120年前的這個失敗是舉國、舉民族文化性的徹底失敗。如果不徹底找出甲午失敗之因的話,在崛起之路上,我們內心裡還會有一個小地方是不太自信的。」 ■記者 江鑫嫻、實習記者 張議元 北京報道











                



Font Size...
Font Family...
Fo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