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師主讲《佛说阿弥陀经》第9讲@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29   9867  
4.0/1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接着学习。

我们上节课讲了三十七道品之四念处,四念处只讲了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接下来我们学习四念处之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

第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性,故观心无常。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心指的是我们的情绪----爱、恨、忧、喜。这些爱恨忧喜的情绪,可以说是我们思想的表现形式,是生于一念之间,也是灭于一念之间的,所以其不具备常性。

人的心理有四相:生、住、异、灭。 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四相。

“生”----我们的心理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仇恨、忧喜悲恼之念,为什么心中会有这些念头呢?因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外境的缘故。若面对一位我所喜欢的人,心中自然就会“生”起一份爱念、欢喜之心。可面对一位我们不喜欢的人呢,自然心中就会“生”起厌恶之想,这就是生。你的心“生”的不管是欢喜的、爱恋的,还是厌恶的、怨恼的,也都是生于刹那之间,也可以灭于刹那之间的。当然了,这里的刹那,是接下来的“住”。你“住”了多长时间,就取决于你的心了:你可以无限延续你的欢喜心,也可以刹那之间就消亡你的欢喜心。实际上,没有修行的普通凡夫,是把握不住自己的心的,一直都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流转变迁的,东风来了就向西方倒,西风来了就向东方跑,跟着外境流转不休。

我们人可以不贪其他的,但没有人能躲过情爱这一关的。不管是父女、母女、父子、母子,还是男女之间的男欢女爱。我们世间人对这些爱恋的生起,会非常地执着。可“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苦的折磨,造成终身的遗憾呢?当你陷入这种情绪的时候,会无力自拔,自然就会反受其害了。这就是佛讲的观心无常,你要观察到心的无常之性,而不要去执着于它。虽然这一刻的你,非常地爱这个人,但下一刻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生起仇恨之心;可能现在的你,面对仇敌,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但下一刻的你,可能就会对其爱得死去活来。

我们在理智的情况下,一般做事情不会出格,可如果一个人深陷爱中,不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只要是被不理智的情绪缠缚时,就看不到心的无常性,就会失去理智,丢失了我们本具的智慧。这样的我们,就生活在烦恼、愚痴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容易做一些冲动、盲目的事情。

比如深陷盲目爱情中的年轻男女,当对方不喜欢自己的时候,(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心是无常的,是刹那之间生灭不已的,这一刻喜欢,下一刻可能就不喜欢了,这都是很正常的。你的心是如此的,别人的心也是如此的。)当自己深陷其中出不来的时候,就会反受其害。认为自己当下去追求的爱情是永恒不灭的,既然爱了,就应该生生世世都爱自己,爱到海枯石烂。这样情绪下支配的你,可能会因为不能获得对方的爱,而造了杀业,不只是一对一的由爱生恨,甚至许多的灭门血案,都是由于这男女之间的爱恨而引起的。

如果我们在盲目的状态下,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你的家人会怎么样呢?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伤害最大的是你自己,再加上那些爱你的家人。(大家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考虑一下,我坐在这里 ,面前点着十盏灯,加上三炷香,再开着门,一开口,烟就呼呼地往嘴里灌,怎么还能讲清楚了呢?所以说,大家的心一定要细,你们的心,都太粗妄了,这样做事情是不可以的。)死者已了,而活著的人,却是苦不堪言啊!所以说,人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受痛苦的煎熬。

当我们看不清心的本性的时候,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所以说,修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我们的心时常安住在正念上面。这也是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是佛学的基础、是我们修道的基础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连这个都不懂,不知道心是无常的,(世间人并不清楚心的无常性,认定心是永恒不灭的。)所以才会去追求心的永恒。

从这一点来看,好多时候,我们追求的那个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是梦幻泡影的。如果看清楚了这些,我们在生活之中,就会免于去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悲剧也就会少发生一些。一个爱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是会造成重大的煎熬。这些仇恨、怨怒的情绪,都起于一念之间,所以称为“生”--心念之所生处。这就是心念处---观心无常,关注住念头,看它生于何处----生于一念之间。

“住”--即是心念时时执着于心,不能开解。就是说,你心中生起爱恨情仇的时候,被这样的情绪控制的那一段时间,就叫住。这样的时间,可以是一秒钟,也可以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管时间多长,它的性质是无常的。例如,心里怨恨一个人,一看到他就心生厌烦;即使分隔两地,也还是会被这种情绪所影响,还是会记恨他,并且不断地发誓要报复。

我们的身边,时常会出现类似的报道,比如某人小时候被人伤害过,多年以后他终于找着机会报仇了。也就是说,在报仇之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这样的人就一直被仇恨控制着。而被怨恨、仇恨控制住的这颗心,就叫“住”的时间。放在心里多少年都无法开解的情绪,就是一种痛苦了。这也是心念的执着了,你越执着,你就越痛苦;越痛苦,就会越烦恼无限;烦恼的时候,人就会失去理智;没有理智的情况下,人就会愚痴、愚钝了。所以说,对心的执着,一定要学会慢慢地放下。

接下来就是“异”--即变迁转移。就是说,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心念,会变迁转移。比如从不爱变成爱了,或者是从恨变成爱了,……,人对于仇恨、恩情,都是无法常记于心的。由此,世间就有了那么多的恩将仇报之人。虽然你对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却是很短暂的,只在此时此刻会说:“你对我这么好,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到环境变迁,事业发达时,因为心的无常性,所以人就会被自己的心控制住,过去对他有恩的人,现在有求于他,他却忘恩负义、背信弃义,完全变心了。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世间的人对于仇恨能够永远记在心里,对于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两个人都不能融洽相处,就像夫妻之间,平常虽然爱得死去活来,但如果有一天,对方做了一件你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有的马上就会恨不得杀了对方;更多的人是被这种怨恨、苦恼的情绪折磨着,成了一种习惯了。这种习惯,他(她)自己还觉察不到,外在的表现就是,每天都怨叽叽的,面无笑容,拉着一张脸,好像身边所有的人都欠他似的。我们看到这样人,其实就能看到他(她)的内心,他(她)的内心不愉悦、不自在。这样的不愉悦、不自在,表现在脸上,就是一种苦恼之相。

这种苦恼之相的原因,无非就是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控制了,不能出来。就像上节课讲的,世间万物,不仅仅是色界(有色的、有形的这些),包括我们的心,都是无常性的,是没必要去执着于它的。可世上的多数人不去这样想,不是执着于孩子,就是执着于丈夫;不是执着于丈夫,就是执着于某个人,反正总有他(她)所执着的。不是执着于名利,就是贪著于世间的小事。可不管你所执着的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上所谓的需求也好,都是无常性的,是没有意义的。慢慢学会看清楚这些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佛为什么会讲说这些道理?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生活。就像前面讲过的,你会生活了,才能得个好死不是?生都生不好,活都活不起的人,怎么会得个好死呢?所谓的好死,对念佛之人而言,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往生是欢喜自在而往生的。如果带着这种烦恼、忧愁,带着这些负面的情绪,(并不是说不能往生,比如五逆十恶也能往生,这也是佛所说的,),被负面的情绪所纠缠的时候,你就不可能生起念佛之心的。

没有了正念,没有了念佛之心,怎么还可能往生呢?不可能说一个人,烦烦恼恼地、骂着娘就能往生了。在那里惦记着:张三怎么着我了,李四怎么着我了,王五还欠我多少钱,……..,念着这些能往生吗?这样的人,不就是在做着白日梦吗?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世间多数的念佛之人,都是在如此念佛。如此去念佛,怎么会得利呢?我不否定,有的人平时很用功:念了多少佛号、磕了多少头,做了多少功德,但烦恼习气却一点都不改变,而且很执着。带着这样的情绪,你怎么可能求得往生?

你虽然在念佛,但每时每刻都被负面情绪所缠缚,只在那里拼命压制烦恼:上一刻 在那里怨恨某人“那个死玩意,怎么怎么样,”接着就压制那个不好的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不应该咒他”;或者是上一刻在那里讲某人的坏处,接着就拼命压制那个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不应该讨厌他(她)!”。这样是没有用的,这有什么用呢?如果细分下去,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慈悲心,那就是他(她)最大的损失了。因为没有慈悲心的人,才会更容易生起这样负面的情绪来。被负面情绪纠缠的时候,就没办法继续念佛了。所以说,佛在阿弥陀经里,一上来就提出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修学的次第,如此去修,如此去念佛,自然就得利。

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念佛,马上就会不同了,跟你之前念佛的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念佛,进而再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修学的次第。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念佛,感觉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进而修学四正勤的道理,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和收获了。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保持在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基础上念佛的话,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如果完全不学这些,念佛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你越执着,就会越痛苦、烦恼而已,怎会让你带到极乐世界去呢?

我们的心有生、住、异,还有一个“灭”--完全消灭殆尽。有生的那一刻,有住的时间,也有变异、变化的空间,最终是完全会被灭掉的,完全消灭殆尽,这就是心的性质。你的念头不管生起了多长时间,也不管你的念头是好的,还是坏的,最终都会消亡的。有的人可以将别人的恩情一笔勾消,全部忘记,最初受惠时还发誓说要报答恩情,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却忘得一乾二净,这就是善念灭除。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异、灭。 接下来就是四念处之观法无我。

观法无我。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着在法上,故观法无我。 我们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还要透彻字宙万物的道理,所以必须“观法无我”。世间上有哪些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又哪一样东西永远是“我的”呢?人有一口气存在时,就有占有心,“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这间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些田地、财产、地位、名衔……都是我的。”包括你的名号,张三还是李四,到派出所申请一下,就会改了名字。哪个是你的呢? 等到“我”这口气断了以后,什么是你的呢?

我们打个比喻,我们人往往会执着于这个身体是我,其他的可以都不是我的,比如房子、财产、土地等等,名字可以换掉,老公甚至也可以换掉,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可以不是我的,这个我们都可以观察得到,但我们却会很执着于这个身体是“我”。但这个身体不是你,为什么这么讲?如果有一天,我们一口气上不来,去世了,你所执着的这个“我”----这个身体,很快就被埋掉或烧棹,不会在家里停放多久的。你的亲人那么地爱你,那么喜欢你,那么保护你,……,有什么用呢?没有了这口气的你的身体,一把火就烧掉了。

不管是多么爱你的人,都不可能把你的尸体放在家里多久的。所以说,这个身体不是“我”。你所贪恋、执着的这个身体,你所爱护的那个家园,依然是无常的。那些亲朋好友,也不是你所拥有的。在你活着的时候,亲朋好友爱得不得了,那么你死了以后,如果这个身体是你的话,亲朋好友应该非常珍惜才行,为什么一把火给烧掉呢?而且还是很快、很害怕的那种。人活着的时候,爱得、喜欢得不得了,一死了的话就退避三舍,所以说,这个身体不是“我”。

更有迷信之人,有些子女为了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们建立美好的家园,于是烧一间大纸屋让父母死后居住。烧了这间纸屋,难道父母带得走吗?阴间若是真的有房屋可居住,那么在阳间的人是否应该查查阴间的城市规划,看看这间房子会不会是违章建筑?否则临时烧了这么一间纸屋,要安置在何处是好呢?该不是要让父母扛在身上到处走吧?

世间之人在那里迷惑颠倒,净做些哄人的事情,弄点儿东西糊弄糊弄鬼。房子、财产、名利等等,你活着的时候都不是你的,你死了之后,怎么可能是你的呢?你烧那么大的纸房子、那么豪华的纸游艇,……,又有什么用呢?从经典上来讲,这些所谓的灵魂、神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犹如空气一样,是用光来形容,是无形的,看不到的。但同时它又是有色有形的,因为它还是色界的众生。但在那个阶段的形体,是不用寄居在石头瓦块盖的这个房子里的。

其实,灵魂一脱离躯壳时,任何物质都不需要了,因为灵魂脱壳时,其所到之处,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依存寄托。所以说,人死的时候,是一张纸都带不走的,何况你存的那些款,那些砖头瓦块的东西,怎么可能带得走呢!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个,就会贪恋,而且是太贪恋了。但你一定要看清楚,你走是时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不管你的生命体转换成什么样的性质,这个业,是你躲也躲不掉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记住这句话,就是“观法无我”。 如此就有了因果的概念,进而就不敢任意妄为了。

世间一切物质,无非是四大假合所成的,这里的四大假合,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组成了我们这个器世界,任何物质都是如此。从物理的分离法来看,世间的物质是由种种的因缘与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将“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则究竟那一种东西能真正存在呢?比如我们要去蒸馒头,是需要人将水和面粉、酵母和到一起,水的温度、用量与面粉、酵母的用量,要适度,经过一系列揉面、发酵、制作、蒸制等等,才能蒸好馒头。这里的地,指的是物质性的东西----面粉、酵母等;加上适合的水、火(温度)、风,这些因缘具足,才能将馒头蒸好。任何一种物质,地、水、火、风的成分应该是合理的才行,如果把任何一种成分,用物理学的分离法将其分离出来的话,这个物质也就不存在了。

前面提过“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是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无形就是声、香、味、法等。所有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见、闻、吃、尝、觉、知等分别作用,称之为“六识”。例如我坐在这里,你们在对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色”--有形体的物质。与“色”相对的是“见识”(见而产生的识别,就叫见识),眼睛接触外物会产生“视”的作用,即是“识”。眼睛亦称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称是“眼根”,医学上则称为“视神经”。

“色”是有形体的物质,“识”则是感觉神经所产生的感觉作用。 我们有几种感觉神经呢?有六种。例如眼根的视神经能分辨一切动静事物。而舌根的神经可以尝出酸甜苦辣的味道。舌根也是有形体的物质,舌神经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识”。

总而言之,有形体的东西称为“色”尘,无形体而能分别外物的则称为“识”,亦即是神经的感受、感官的知觉、或是心灵的意识。所以我坐在这里,你们用眼睛看我,是因为你们的视神经将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後在大脑里发生分辨的作用,这就是“眼识”。有形色的物质对己称为“根”,如眼根等;对外称为“色”,物体无形色但可感觉其存在的,称为“识”。这就是“色”与“识”的分别。

又如你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有声音而无形影,摸不到也闻不到,但声音是确实存在的,我讲出来的语言,以声音的形式传到你的耳朵里,你能分别出来,所以声音是一种“无色”的法。世间人往往说,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没看到佛,但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看到声音了没有,你看到空气了没有?为什么我讲出来的话,你能听得到、分辨得出来?

这些是我们学佛必须要搞懂的,如果世间人连这些都不懂的话,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活?连这些都没看清楚,你的生活才真叫不真实。所有的一切是如何生起,又是如何灭的,你所拥有的这一切,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都要搞清楚的。总而言之,有形、无形、有色、无色,字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包含於这个“法”之中。 佛所说的“法”,是指的宇宙万物。你们平常所讲的法,指的是三藏十二部,而三藏十二部的内容,讲的是宇宙万物的真相的。是要你去了解宇宙万物的真相,就是佛法---佛所说的法。

众生皆为法所困。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会被法所困,被这些宇宙万物所困扰、所烦恼。你每天烦恼什么呢?肯定是有个物,有个色在那里,被你执着,你才会烦恼。而所谓的物、色、法,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这一切,都涵盖在法里。你了解、明白了这个法的道理、原理----即因果,你自然就不烦恼了。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因果,你每天都会被这些法,牵着鼻子在走。

众生都在诸“法”中执著,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常守根门,莫看六尘,守无明驴,著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佛陀教戒我们:善护根门,莫看六尘。根门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得善加守护;让它“莫看六尘”,六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不要被这六尘所迷惑、贪恋。

佛陀举一个守门奴隶的故事来譬喻:有一位富人,他的家中藏了许多珍奇财宝。有一天他想离家外出,便雇请一个奴工帮他看家,出门前再三地交代他说:“我要出门了,家中有许多宝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门。”但是这个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钝,不知应变,于是再更进一步仔细地嘱咐说:“要守住这个门,家中财物才不会遗失;除了屋内的宝物之外,还有屋外的一只驴,也必须看好。”

这个佣人听完此话,就慎重其事,忠实地看守这个门,以及屋外的这只驴。正好隔壁邻居有人在庆祝喜事,请歌伎舞团来助兴,佣人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有歌舞表演,便开始蠢蠢欲动、不由自主地想去凑凑热闹、欣赏表演。但是他必须尽忠职守,看好家门、驴子,真是进退两难,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于是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方法:“我把门好好的绑紧,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驴身上,然后牵着驴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驴子和绳索都不会遗失,而门也被绳子绑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为这样做是很聪明的,于是牵着驴子高高兴兴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结果乐而忘返,忘记了绳索另一端的门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时,看见家门被人打开,而守门佣人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见一条绳索掉在地上。于是他沿著绳索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守门人和那只驴子。

这个主人就叫他回家,对他说:“我叫你守门,为什么你跑去那里呢?”佣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说的话去做啊!你看,门依然还在,绳索也没有断掉,而驴子还被我牵著,我哪里做错嘛?”这个主人就说:“我叫你看门是希望屋内的东西不要遗失,你虽然帮我紧绑住这个门,绳索、驴子也是安然无恙,但是门已经被人打开,里面的财宝也被拿光了!”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根门”。“根”即我方才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门”即是我们的意识、思想,眼睛能够看物、舌头能够尝味、耳朵能够听声、身体感触外界环境……,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因为根缘外境,所以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不使意念一直缘著于外境而动。 意思是说,外面唱戏,你也不要动,好好看着门,不要想着要去看戏去。可我们不听话啊,外面来辆车,抻着脖子看,是谁来了、来干什么的,…….,这样的我们,就是那个愚蠢的仆人,你的门时刻都被打开着,家里的财宝,时刻都被人偷盗着。你的六根时刻在攀着外缘,就是牵着驴子看戏去了。

佛陀讲这些,就是要教我们守护住根门。我们不知道守护根门,天天在那里做梦,不知道在想什么,虽然坐在这个屋子里,却根本没在听课。就像上课前有人对我说,师父,我不进去了。我对他说,你进去也在睡觉,你就别进去了。所以说,你的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看护不住的话,虽然坐在这里,驴子虽然被你牵着,但门早就没有了。比如你的思想没在听课,在开小差,不就是牵着驴子看戏去了吗?我们天天都在做着愚蠢的事情,而不自知,且习以为常,丢了也没觉得丢了什么。我们天天丢的那些时间、精神财富,真的是太可惜了。

本来坐在这里听课,稍微明白一些道理的话,你就不会这么烦恼了;结果你上课时开了小差,那么你课也没听,时间也被你浪费了,每天都做着如此的事情,岂不哀哉!因此说“莫著六尘”,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根”所接触的是“色”,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这些都称为“色”,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所以佛陀叫我们“莫著六尘”。

有的人喜爱听音乐,整天泡在音乐厅里,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声尘,有的人爱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著于酒的味尘;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厌恶劳苦,为了此身著于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总之,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称为“尘”。

莫使无明驴乱意,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你想去看戏的思想,就叫无明,本来你的职责是看门,但你却被无明牵着,去看戏了。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烦恼、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就不是行走的粪袋子了;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著于爱索”,爱是情爱、爱欲,即污染贪著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著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著的爱,平等之性的爱,这样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所以说,我们佛教不是不谈爱,这种大慈悲、无染著的爱,才是真爱);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贪欲。这种贪欲,就是有染的,是有色彩的染著的爱,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缚着。

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于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著了两个人。你的心被绳索系缚住的话,肯定就是苦的了,谁被捆住会不苦呢?所以说,要把这种自私的小爱、无明,转化为大慈悲的爱----大慈大悲的爱、无染著的爱、清净无色的爱,这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要如此地去学。如果越学越自私,就像那个守门的愚蠢的人。

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我们凡夫就像那个守门的奴仆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于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我们家里有什么宝藏?有智慧的宝藏、有大慈悲的宝藏,可被无明遮住之后,我们就不能自知了。

我们再说一个故事:磨砖焉能作明镜 。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著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由此,才有了前面佛说的那一段:“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浅显地说明,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於“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后所贪求的就是利养。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学佛都是为了出离烦恼之家,如果没有出离烦恼之家,你只是在贪求名闻利养而已,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执着于别人的赞叹,贪求谁修的庙大,谁度的众生多,…….,这也是名闻利养的范畴。不要老想着盖大庙,也不要老想着度众生,不是无一众生可度吗?大家来听法,我来讲法,只是因缘成熟的这一期一会而已,没有其他的了。

一个居士,天天在那里打着妄想度众生,怎么度啊你说(这里没有瞧不起居士的意思),自度尚且困难,哪里来的度他啊!自己还被烦恼习气牵著着,就像那位欲磨砖成镜的禅师一样。想磨砖成镜,是不可能的,修学佛法也是如此。坐禅是如此,念佛也是如此。坐禅能成佛吗?能。但如果你执着于坐禅、念佛的话,就是欲磨砖成镜了。坐禅、念佛等等,都只是方法而已,你执着于这个,是不对的。本来是要去断烦恼的,可你执着于坐禅、念佛等等,就是苦了。

佛法不仅仅是学禅、学念佛,而是应该学佛心。就像习主席几天前,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所讲的那样:学佛之人多数是迷信的。但习主席讲,佛法是好的,释迦摩尼佛是伟大的,经典也是好的,《金刚经》是特别值得一读的,学佛也应该去学的。但好多人不学佛心,在那里学佛,贪著于这些,就是迷信。

自家宝藏善珍摄。“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我们的心本来很清净,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映射万物,显现得非常清楚。可我们的心,被无明烦恼遮蔽住了之后,就看不清了,镜子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而一面蒙尘的镜子,就没有了价值,我们愚蠢凡夫的心,就如蒙尘的镜子,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就叫无明覆心。成天迷魂颠倒地做事情。你说你的心粗妄到什么程度,才会去做一些丢三落四的事情呢?

我们的心不仅被无明遮蔽,还加上了“爱索缠缚”。本来一面镜子被无明的布(尘)蒙住,已经够可怜的了,已经失去价值了,你再加上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我们的心,更是无法脱离无明了。由此可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爱的绳索解开,然后才能打开蒙在镜子上的这块布(尘)。就我们在座诸位而言,我就是那个已经把绳索扯掉的人,我不被爱恨情仇这些所缠缚,但无明还有吧?还有无明的。因为还会发火,还会有烦恼的。可我最起码不被绳索所缠缚了。但你们在座诸位,大部分还都是被绳索绑得死死的人,这样的人整天妄想着成佛,能成佛吗?

我们首先要把这条绳索解开。而解开这条绳索的力量,就是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是道”,用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面对世间万物。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已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佛的“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世间万物都是四大假合而成,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地震也好,海啸也罢,还是世界要爆炸了,…….,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个器世界就是如此的,你的心要保持这样的平常心,在任何的环境和挫折面前,都能够安然自在。所以说,我守在这个小破庙里,过得还可以。并不是说瞧不起这个小破庙,对我来说,这个小破庙跟五星级酒店,真的是没有什么区别。好多居士讲,师父在这里太委屈了,住着小板房怎么怎么样的,但这些真的是跟我没关系的。

如果我还执着于这些的话,我就不会在这里呆着。我不是没这个条件,也不是没这个能力,我随便去哪里,最起码都不会是住在板房里不是?不管去哪里,我最起码不会住在板房里,冬天冷得要命,床还吱吱呀呀的。所以说,我们不能被这些物质的东西所迷惑,不就是睡一觉而已?吃饭也是如此,挑肥拣瘦的,这样吃那样吃的,吃饱就行了,差不多就行了。当然了,所谓讲究一点就是,要讲究卫生。因为如果吃的不卫生的话,你就容易生病了。你的色身还是物质的,物质的身体,只能用物质的东西来养着它。

道理就是如此,你不吃饭就会饿,饿了你就会爬不起来;你吃的不卫生的话,就会得病,如此而已。可我们世间人执着于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吃的是一种感觉,但这样是错误的。拿喝酒来讲,你说说你为什么要喝酒?说个理由来听。有人讲,我这是应酬,人家非得让喝,不喝不行。我就纳闷了,怎么会有不喝不行的道理呢?没有一个你不喝不行的道理,也没有一个你非喝不行的道理。喝酒就像那个无明一样,容易犯错啊!酒能乱性。对酒而言,你不喝也不会得病,不喝也不会饿,不喝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你完全可以不喝。还有烟等等,世间的这些毛病习气,不是没办法的,是不是?

我们被无明所缠缚的时候,就完全没有理性、没有智慧了。你的心都被遮蔽了,哪里来的智慧?你喝得晕晕乎乎的时候,满嘴的胡说八道,丑态百出,哪有什么智慧可言?人人都在做着这样愚蠢的事情。我们每年消耗酒的数量,以千万亿吨计,没有意义,不为这个地球、人类创造任何价值,反而会让这个地球变得更糟糕。

现在的你,以为还能喝到粮食酿的酒?现在都是工业勾兑酒,哪里来的粮食酒?过去的酒厂酿酒,半个城市都会被酒糟熏着,现在的我们,哪里看得到酒糟?哪里看得到酿酒的粮食?过去的高粱酒,现在还有种高粱的吗?极少的高粱,怎么会酿出那么多的酒来?每年出几百万吨的高粱酒,哪里有几百万吨的高粱来酿酒?再说了,几百万吨的高粱,也酿不出几百万吨的酒不是?酿一百万吨的酒,可能需要几百万吨的粮食,甚至更多。可我们现在几百万吨的酒,就没见着几粒粮食,还在那里喝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色身,不善加爱护,就是不孝了。对你的母亲而言,她不担心你有没有钱,甚至也不担心你住的房子的大小,也不去担心你老婆怎么怎么样,你老婆对她来说,就是个外人,她最担心的是你的身体,你天天吃化肥、农药种的蔬菜、水果、粮食,再喝着勾兑的酒,来“保养”你的身体,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世间人天天就稀里糊涂地这样活着,这就是无明了。

我们讲最后一个问题:四大调和,少病少恼 。

“地大”如以人的身体来说,所有坚硬的物质皆可称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属於“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称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过量,否则会不调和。人也不能欠缺“风大”,风即人的呼吸,人体必须靠呼吸使氧气流通,促进循环作用,以维持生命。“火大”即热能,人的身体有一股暖气,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设若失去了这股体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分辨活人与死人,只要摸摸其体温是冷是热,就明显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风)四大,人体虽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过量,过量了反而会生病。例如现在有许多人想减肥,因为太肥胖了也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减肥,此即是地大不调和。有人生病发烧了,就是火大了,就要赶紧降温了。如“风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顺畅则会造成气喘病,有的人更会形成心脏病。人的生命就是靠这口气,呼吸若不顺畅,一口气不再来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血液若无法输送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死。人体的各项组织机能都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必须要四大调和,才能够少病少恼。我们的身体要依靠四大,才能生存,

四大的调和与否,是受无形的法则所主宰的,这是什么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吃咸的还是甜的,就是心法所控制的。所以说四大虽然是物质的,但却是被心理所控制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唯一心所造。你中午吃米饭还是面条,是在你的一念之间;你行善还在作恶,也在你的一念之间。佛陀、孔子……等圣贤都有相同的说法。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若不懂得选择仁德淳厚的环境住居,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因为唯有居住在仁德淳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平和快乐。

佛陀说,世间会发生灾害、变动及破坏现象,都是众生的心业所造,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众生若有较多的善念,就称为“善业共聚”;众生心中的善念若减弱,就会增加恶念,恶念一增加,社会作恶就多,“恶业共聚”,感引天灾祸乱,并且灾害丛生,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众生共业”。

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要救济世间,而救世必须先救心,想要匡扶人心,就要学习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的八正道里,讲的就是如何端正身心。端正了人心,就能使人心存善念。(心正了,才会有善念,心如果歪了的话,哪里来的善念?)人心至善,则世界和祥、安泰。若能亲近仁人善士,就会了解“善“之所以为美的感人之处。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天泡在酒缸里的人,就是以酒为伴了,心怎么会正呢?

好,今天就到这里,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