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師主讲《佛说阿弥陀经》第8讲@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29 13963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接着看经文。
经文: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指的是三十七道品。我们这节课把这三十七道品解释清楚之后,回过头再来学习经文。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救拔众生出离轮回,而示现人世间。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成佛之后,应机应缘----应机施教、应缘开示佛法。应每个人的根机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领受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教团组织最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宗教。
对弘扬佛法者及我们个人的修行来说,讲的就是解行并进。而要解行并进的话,就要有一个下手处,也就是说,学习经典教理,必须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今天要开始讲的三十七道品。抛开这个去读诵经典,是没办法契入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读经读不懂,太正常不过了。连三十七道品都没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解释不清楚,怎么会读懂经典呢?
我先问一下在座的这几位大菩萨们,三十七道品是啥呀?三十七是个数字,而道品是修行的方法,就如修行路途上的三十七个站点一样,那么三十七道品究竟是什么呢?有没有人能说出来呢?(讲堂寂默无声,无人能够应答)如果如此去学习佛法,就是妄谈佛法,不学也罢!其实我们很多人学佛,只是打着学佛的幌子,在这里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而已,谈不上学习佛法的。闲言少叙,我们接下来就学习一下,何为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对我们修行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学习佛法,如果不了解这三十七道品的话,是没什么可学的。也可以说,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不了解的话,连正念都不能保持,你学什么呢?
我们作为佛弟子,首先要知道路应该怎么样走,同时还要不迷信。而要不迷信,就要有智慧地信仰,才不会迷信。如果是没有智慧的信仰,那不就是迷茫、迷惑地信吗?就是迷信了。不是说你信佛就不迷信了,可以这么讲,大部分信佛之人,都是迷信的。
信仰的信,就是以佛陀讲说的宇宙真相的真理,来抉择自己的心理观念。就是说,以佛陀讲说的圣理,来抉择我们的心理观念,对外无所求,而对自身要有所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学佛。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丰富的潜能,所以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即是佛陀的教育。不应该祈请佛陀给我们什么东西,也不应该向社会大众索取什么,这是我们学佛弟子应该做到的。
佛陀教给我们文化知识,难道还要欠下你什么债吗?天天在那里祈求佛陀保佑这个,保佑那个的,(比如求发财、求孩子考个好大学之类的)。我们既不应该向佛陀祈求什么,也不一应该向众生索取什么,因为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讲?求而不得是苦,求而得到能暂时满足你的欲望,但随之而来的是你又有了新的所求,如此,总有一次你会求而不得,求而不得就是苦了。所以说,求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有求皆苦。因此,付出才是我们真正快乐的源泉。
对我们来说,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开启智慧,才能解除这种困惑。由于我们不断地付出,而得到无限的快乐。这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讲过许多这样的知识,这里就不再复述了。总之,佛弟子不可以将佛来神化,将佛当神来祈求,佛是一位圣人,一位超越于人间、透彻宇宙真相的大教育者。将佛当成我们学习的对象和榜样,才是真正踏上人生的道路,这也是佛法教育的内涵所在。
人应该追求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而不是虚幻飘渺的假象,佛教的真实意义在于求真实,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求真实,这就是佛教徒的一种价值观:了解事实的真相,务实而不务虚。谈到这里,有人会提出我们不能了知的所谓神秘领域,或是四维空间里的众生的状态,但这些只是我们的智慧达不到,不能了知而已。我今天早上发的那篇文章(真实存在的神佛为什么我们却不见),就是为了大家便于理解今天开始学习的三十六道品,大家应该跟这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
对我们这个宇宙空间来说,有成.住.坏.空四相;对我们人的心理状态来讲,有生.住.异.灭四相;对人的身体而言则有生.老.病.死四相。大地万物、宇宙物质,都在演说着成住坏空这四种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解脱束缚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什么枷锁?轮回的枷锁!如果我们不了解宇宙是成.住.坏.空的、身体是生.老.病.死的、我们的心理状态是生.住.异.灭的,那么我们就苦了。
我们总是认为这个宇宙、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状态是恒常不变的,是不生不灭的,总在追求那些不存在的,或者是很短暂的幸福感、愉悦感。但这些感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稍纵即逝的。可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这些呢?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些都是永恒的,甚至我们总想让它永恒。我们对成住坏空、生灭变异是不熟悉、不了解的。但唯有熟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去修学佛法。
我们必须自己首先经历这些烦恼、忧虑,以及世间的这种种痛苦,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来龙去脉。而后才能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这些,告诉大家。所以学佛一定要身体力行才可以。体验无量无数的烦恼,然后悟入佛法----烦恼即菩提。烦恼之中,其实更利于修行。当然了,这样的境界需要坚定的信心、毅力以及勇气,如此才能战胜我们的烦恼、降服我们的烦恼,证得菩提。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今天所讲的这三十七道品,是佛教经典教理最基础的基础了。可我们大部分的人,把这些基础教理完全混淆,概念不清晰,然后去学习佛法,抓住那些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东西,闷着脑袋在那里瞎用功,这就不合理,也不科学。我们学佛,并不是让你去学罗汉,也不是让你去学声闻,而是学佛,去救济这个世间,拔除众生之苦,布施众生予乐。
佛陀说法的大纲,不离四谛、六度。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这苦集灭道四谛,说尽了世间的真相、哲理。(但我们目前对这四谛并不了解,我们上节课对这四谛中的苦,多少谈了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听了上节课,对苦就了解了,上节课讲的世间八苦,只是苦谛里的一点点而已。)对小乘根基的人,佛以众生多苦来分析,教导他们看开人生,祛除烦恼,得到正道;对中等根基的人,佛则以四谛法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至于对那些象大乘菩萨一样,道业精进的人,佛则教以四谛六度万行之法,让他们了彻人生的真理,坚定心中的正念,在菩萨道上不断地精进。所以四谛法对于修学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学佛是有法门的,佛法并非多么深奥艰涩,但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好好地体会正法。佛陀的教法是以三十七助道品来做为我们修行的基础,这三十七种道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体解大道。我们既然是三宝弟子,身心皈依,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若能体会到佛陀教法的纲领,就可以深入经藏。好多人感觉佛法很好,但却总感觉不得其门而入:怎么学、如何学?佛法讲说的到底是什么道理?迷迷糊糊地在那里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既然要学佛,就要时时自我警惕,不要误入歧途,要心存正念、行为端正,也就是“顾念”自己身、心的行为与观点,对自我有一份认识与了解。若不认识自我,如何能认识身外万物的道理呢?所以我们必须先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从这里来看,佛教的唯识学,就是高级心理学,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性,让你看清楚自己)。我们对这个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色身,要了解,得看清楚了;对心理的状态,对烦恼的生灭变异,也要看得清楚。而“四念处”的内容,就是对生理与心理状态的精准分析,诸位要好好地体会。
所谓“认识”即是“了解”,要如何了解呢?就是要集中精神,专一心思来“观察”分析自我及认识自我。思想不集中、心思不专一,就不能学佛。大家读经典读不懂是正常的,一边在那里读着经典,一边想着:熬的粥是不是要糊了?老公快下班了,孩子怎么着了,……,这样去诵经,能诵出味道来吗?所以说,我们学佛首先要集中精神、专一心思,观察分析自我,以及认识自我。这里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不是让你看着你的粥别熬糊了,也不是让你看着你老公不要去找小三,……,是让你观察你自身心理、生理的变化状态,关注你每个念头,是善还是恶,是正还是邪,然后让它保持在正念上面,每时每刻保证心存正念、行为端正,这就是学佛了。
小乘圣人在修学“四念处”之前,首先要修学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能停止行人的乱心,也叫三摩地(能让我们的心制于一地而不散乱),停即止、定的意思。此乃声闻乘人入道之初,小乘三贤之第一。观有五种:(咱们先把名词过一遍,回过头来再一一解释)
(一)不净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都不清净。看一切境界、一切事物皆属不净之相,看男女都是白骨、骷髅,所以停止贪欲之心。贪心重者可修之。
(二)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嗔恚多者可修之。
(三)因缘观: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十二因缘,生灭灭相,三世相续,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愚痴深者可修之。
(四)界分别观:把诸法分别为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者可修之。
(五)数息观:观察呼吸出入之相,计呼吸数,把心摄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乱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一呼一吸为一,从一数到十,再回过头来继续呼吸,从一数到十,循环往复)。我们上座念佛之前,坐下之后,可先观呼吸,让我们的身心平静下来,然后再进入到念佛的状态,就非常得力了。
还有的是把因缘观和界分别观合而为一,因两者相似。
我们先看一下不净观。不净观应如何修起呢?首先我们观察九孔流不净。有哪九孔?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再加上大小便道。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些地方,流出来的,不管是痰液也好,眼泪也好,鼻涕也罢,还是耳朵里的耳垢、鼻垢、大小便,哪一种是干净的东西呢?我们世间人,就如带着一个粪袋子,在这里行走而已,但自己却觉得很美。如果我们很难观察到自己的这些不净,我们可以到医院里去看一看,插着各种管子的、流着各种液体的那种不净的状态,就很容易观察到了。像这些不净的物体,都是从我们这个身体里排出来的。
除了这九孔之外,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都不洁净,人如果一直流汗而不洗澡的话,味道会很难闻的。我们的身体的新陈代谢,是通过汗液等方式排泄身体产生的垃圾,我们现代人比较容易得病,跟这一点关系密切。整天呆在空调房里,不怎么排汗了,自然身体内的垃圾会越积越多的,如此,百病自然就会滋生。尽管我们是通过排汗的方式来带走身体内的垃圾,也通过洗浴的方式来洁净身体,但排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刚洗完的身体,马上就会又脏了。
不净观不敢太详细讲解,如果详细讲解的话,我怕在座诸位会吃不下饭了。除了九孔流不净的观法之外,还有白骨观、观尸体膨胀、脓肿、淤青等等不净观。实际上,不净观对贪欲心重的人,是非常管用的,修习不净观,对治贪欲心,特别管用,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在这里讲多了的话,我怕大家真的会恶心反胃的。好多人去西藏看天葬之后,很长时间吃饭都会吐。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不用去流汗流泪,也能吃饱穿暖,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了。大家去看看那些民工朋友,天气虽然很冷,但他们却还是会流汗,再加上身处泥灰的环境里,且不能及时洗澡,这样的身体,哪里来的洁净可言呢?正因为他们不惜身体被风吹日晒的付出,才有了我们能够身处这样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所以说,修习不净观,也会让我们内心的慈悲心不断地增长,降服我们的贪欲之心。
除了观察自身的不净,再来观察我们身边众生的状态,感同身受的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宇宙万物,我们就能生起感恩之心。我们怎么会住在这干净的房子里?是农民工朋友在那里付出劳作的。有人会说,我付工资了呀?要这样讲的话,你把钱贴到墙上去得了;如果你说金钱能买来吃的,那你能直接吃钱不行吗?我们庙里有一点地,没有九孔流不净的辛苦付出,又怎么会收获呢?所以说,我们每吃一餐饭、每喝一口水、每用一张纸,……,都要思之来处不易。 现在人的价值观严重颠倒,你用钱买来的米,就只是米吗?如果你认为一切都是等价交换的话,那你直接吃钱就好了,怎么还要买米来吃呢?如果没有感恩心的话,那你直接吃钱、直接用钱盖房子就好了。在兵荒战乱年代,你拿钱能买来吃的吗?买不来的,人家不卖给你,你也买不到的。
因为怕大家会恶心反胃,所以不净观不能讲得太详细,省略了很多,直接就跟慈悲观联系到一起了。通过观察这些,我们就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世间,才能使生命,得到有价值的利用。我们要利用这个身体创造价值,奉献于社会。我们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概念,没有奉献精神,其实就是在浪费生命而已。你活一百年有什么用呢?活两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在浪费世间的粮食,当个“米虫”而已。这样的人,就像是一只大虫子,天天在那里吃米。在这个世间活着,而不为这个世间创造价值,不就是个“米虫”吗?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里做米虫啊!
我们知道,时间不是在白白地浪费,而是在耗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一点点地减少,是找不回来的。人的身体,有一口气时,只要地水火风四大调和,我们就认为是健康的;而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稍多运动,就会汗流浃背,用水冲洗之后,再吹吹风扇,感觉很清爽、很舒适,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干净舒适的感觉,又能保持多久呢?
世间所有污秽的东西,都是从我们的身体里排泄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身体被称为九孔流不净。健康之人 ,都无法终日保持洁净,何况生病之人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我们到了老的时候,会特别讨人嫌?因为别人会嫌弃老人身上有味儿。有人说那是一种尸臭味,为什么呢?因为人老了之后,懒得洗澡,又不是很讲究卫生,且皮肤的褶皱非常地多,藏污纳垢的面积不断地增加,时间久了之后,身上就会散发难闻的气味。由于有了这种气味,就会被人称为行走的尸体。包括我们也是如此,只是九孔常流不净的躯体而已。
如果我们自认为身体非常地干净,就是错误的,有朝一日,我们的身体是会败坏的,洗干净的下一刻、下一秒,马上汗就流出来了,鼻涕就流出来了,……,这些都是不净之物。随着这些败坏之相,我们的身体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今日的健康,就在不断流不净的过程之中,慢慢地消失。时间在流逝,我们的生命也在慢慢地消耗、败坏。
当然了,虽然我们的身体是污秽不净的,但却是一个载道之器。载什么道?圣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的话,我们拿什么来修行呢?所以说,上天堂也好,下地狱也罢,这种业因,都是由你的身体而造作的。心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里,为什么要修五停心观呢?只有止住了心意识,才会没有了行为的造作。所谓的轮回,都是因我们的身体而造作的业支配的。所以说,所谓的上天堂、下地狱,既不是上帝赐福给你的,也不是上帝惩罚于你的,而是我们自身的身体去造作的。你行善,自然就往善道走;你行恶,自然就往恶道爬。
我们的身体能修四谛法,修了四谛法之后,才能了断分段生死;有此身体,才能修六度波罗蜜,修菩提道,发大菩提心,而断掉变异生死。以上这些都是道,都是有了我们的身体,才能够修行解脱的,所以我们要善加运用我们的身体。你不要不舍得用它,你得好好用它,好好地支配它,好好地去做十善业,不要去造作十恶业。
不要太爱惜你的身体,要好好地用才行。你光爱惜它、保养它,是没有什么用的,是不会创造什么价值,反而会增加你的罪业。你买几千块钱的化妆品,擦一擦、抹一抹,你觉得很美了,但实际上,你是九孔流不净的,而且还是常流不净的。不是说你抹了几千块钱,甚至是几万块钱的化妆品,你就不会九孔流不净了,依然在流的。那些厚厚的脂粉,遮盖不住你那个藏污纳垢的身体。所以说,对于这个身体,你要好好地使用它、支配它,让它听话、老实、本分地去做事。做什么事呢?做善事。如此去做的话,我们就成了大富翁了。所以说,财富也好、精神也好,都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是你支配你的身体,去造作出来的,去创造出来的。你创造了价值,自然就拥有了财富。
对色身来讲,修不净观的同时,要转污染为清净。大家不要一听不净观,就生起恐惧心,进而产生抵触的心理,但实际上,我们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转污染为清净的。如何转污染为清净呢?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丰足的智慧宝藏,但我们却将这样的智慧,用在无所事事上面,为了贪求五欲,而不断地空过时光。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却这样消耗时间,浪费生命,岂不可惜?
佛陀透彻宇宙的真理,并用佛法开示人间。佛陀开始讲经时,首先是以《华严经》来教导众生的,但由于众生愚痴、无知,对华藏世界没办法了解。(我们现在人通过科技,多少还能理解一点儿,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外太空什么的,过去古人对佛讲的华藏世界,是根本没有办法理解的。就像佛陀讲的微观世界,古时候没有放大镜等仪器,古人更是没办法理解了。)由于众生根器陋劣愚痴故,对佛讲的华藏世界听不懂,佛没办法,才设了二乘、三乘、四乘五乘等等教法,慢慢地引导我们。三十七道品也由此而来。
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是学佛的基础呢?我们直接学华严的话,是没办法理解华藏世界的理论的;大乘菩萨的精神,我们也是没办法去落实的。咱先不谈佛教的大菩提心,咱先讲讲共产主义,一上来就让你们放弃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做到吗?做不到是吧。既然大乘菩萨的这种精神,我们做不到,于是佛就讲了一乘直至五乘的次第教法,告诉我们,既然一步上不了天,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吧。如此,佛才讲了这五停心观,才讲了接下来的三十七道品。
我们好多人并不能体悟佛陀的这种大慈悲,在那里犹豫不决,消磨时光,甚至在那里盲修瞎练。上来就在那里研究空啊、有啊的,这大道理、那大道理,一堆一堆的,没有用的。应该从这里老实地去修才可以,从五停心观之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开始修起。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边学习,一边讲解五停心观。如果不与下面的四念处、四正勤结合起来讲解的话,那么五停心观的理解就不会到位。所以说,我们现在来讲说经典,还为时过早。
大家不要以为三十七道品就是佛教的基础了,对我们这群人来说,讲这三十七道品都还为时过早。如果要学习的话,你首先得把这些名词概念记下来,法师讲的时候,就不会这么吃力了。如果我不讲解而直接说五停心观,你们会懂吗?所以还得在这里一个一个地给你们串,在讲课的过程之中,一点一点地往里加内容,加进去的东西,你得听清楚了、弄明白了才行。
好多人学习佛法太盲从,且太不务实,修起来手忙脚乱,忙了半天,忙了半辈子,一无所获,岂不哀哉?你不要一听这些,就感觉佛法太难修了。不是的,你静下心来,一点一点脚踏实地地修,是非常管用的。比如我今天讲的数息观,你现在试一下,马上就会得利的,你的妄想马上就停下来了;用慈悲观去观想一下,你的慈悲心马上就会生起来的。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四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境即是念处,是修智慧的,以发修行人的慧观,叫做“奢摩他”。(一讲这些,又不知道哪里去了)。念处有四种:
第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与前面的不净观相同。人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有净处,故观身不净。
第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为苦乐之感,是心对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结合到一块了,那么,苦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由于世间的乐,无真实之性,所以观乐受为苦)
第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因为心念是刹那瞬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的,而无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你坐在教室听课,心思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所以说,心是无常性的。)
第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因一切法均无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着在法上,故观法无我。(法是法,我是我,我只是用法来修道)
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慧为体的。因人之苦谛有身、受、心、法四义,就以身、受、心、法而观其“不净、苦、无常、无我”,以慧观的力量,使念住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即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心,正而不邪的是什么?四念处!
人世间处处都是叫苦之声,若世间没有了苦,则永远就没有佛法的存在了。由于苦,我们就要出离,所以就有了佛法的应运世间,来拔除我们的苦。所以说,佛法是拔苦的,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也一样)虽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也有一小部分人,在苦中,还不知道是苦,就像医院里身上插满管子的人,还在那里想着要吃鸡腿、羊肉串!你说都成那个样子了,吃那些还能管用吗?以众生肉来补我的肉,是补不上去的。所以我们还是少吃点儿肉吧!笑语)却不知道苦的根源在哪里,也说不出各种苦的名称,更无法分析各种苦的因。释迦牟尼佛找到苦的因之后,慢慢地来开解我们,告诉我们,这些苦的前因后果,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是超越凡夫的智慧之人,向世间普润法雨,让众生在苦海里,能够得到清凉、自在。虽然我们现在很苦,但有佛法就不苦。佛法是我们解脱的希望,告诉了我们种种的解脱方法,我们依此去修行,就能脱离苦海。所谓的苦海,就是烦恼之海,从烦恼之中超脱出来。
观受是苦的受,大约有三种,即苦、乐、中。细分则又五种,即苦、乐、中、忧、喜。有人会说,欢喜为什么还会是苦呢?刚才说了无常之性,这一刻欢喜,下一刻就让你悲伤了,这就是所谓的乐极生悲。所以我们要像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此,乐极生悲就可避免了。但这样的中庸之道,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我们小时候有乐,但乐中掺着苦。我们唯有身心处于苦的境遇里,才能真实地体会、了解这种苦。
凡夫将如意之事称为乐,不如意之事称为苦,究竟世间有多少乐事呢?俗云:“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大家可以以自己一天来看,从早上到晚上,(梦里就不说了)看一看自己是苦多还是乐多?我们要求达成十件事,但是真正能圆满如意的只有一、两件而已;而这一、两件事完成后,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呢?仍然无法满足啊! 即使你想求的,得到了,能满足你吗?欲无止境啊,你的欲望是没办法满足的。现在的你有了五百万,你会想着,是不是有了一千万会更好?这样的念头一起,你就苦了。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破桶一样,将它注满水放置一旁,仍然会流失掉,而且无论添多少水,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一样会漏掉,永远无法填满;人的欲望也永远有不得满足的痛苦。所以说,你想用满足欲望去解决烦恼,无异于饮鸩止渴;也可以说,唯物主义是没办法实现的,纯唯物主义是不存在的。
我们小时候天天喊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全民奔小康,现在的我们,可以说基本上是奔上小康了,也基本上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了。那个时候的我们,认为只要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人人就都幸福快乐了,没有烦恼了。可这些问题到了现在,不但一个都没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现在的我们,也吃饱了,也穿暖了,也有房子住了,应该幸福快乐得不得了才行,但事实上却是事与愿违。现在的我们,依然被病苦折磨,面对生老病死的变异,你烦不烦恼呢?你有没有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苦?有没有求不得苦在那里纠缠着你呢?
既然人的欲望就像那只破桶一样,是没办法满足的,那么我们就不要妄想去满足它。以满足欲望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永远都得不到幸福快乐的。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不缺吃的了,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饥饿之苦,少吃一顿就饿得慌。还有吃饱之后的饱胀之苦。现在人吃饱饭之后,再吃两片胃药;吃胖了之后,再去拼命减肥,你说苦不苦?甚至有时会忙得忘了吃饭的时间。本来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结果有时会忙得忘了吃饭的时间,甚至有时会食不甘味,味同嚼蜡。
特别是中国人,整天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了那顿饭,从早上一直到晚上,一直在那里吃、吃、吃:孩子出生要吃、满月要吃、一百天要吃、过生日要吃,死了人要吃、结婚要吃,……,如此地吃,也得不到满足。有人会在饭后吃胃药,更有人会吃完之后再抠出来,……,所以说,众生永远都活在这样的颠倒梦想之中。即使我们中午填饱肚子了,到傍晚时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仍需再补充食物。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觉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还有五餐、六餐、点心,外加睡前的宵夜。
人的一生单为了填饱肚子就无法满足,所以有一句话说:“世间的大海有涨满之日,而人的鼻下横却无填满之时”。“鼻下横”就是这张嘴巴啊!无论你填多少东西,也无法将其填满。人再怎么吃,仍然只有这样的身高体重,再吃多少东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这张嘴巴却永远都填不满。 有人会说,我吃多了之后就胖了,胖了不就更烦恼了吗?我们普通凡夫的境界里,连最普通的吃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能去解决什么问题呢?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挺聪明,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处理好了,再去谈智慧的事情吧。
有形的物质从口进入肚中都永远不能填满了,何况是无形的欲心呢?“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到达满足的程度。既然无法满足,那你就不要去打妄想满足欲望了。如一个女孩自呱呱坠地,到了读书求学的阶段,心中就开始描画未来的蓝图,她心里可能会想:“我现在读高中,将来要念大学,那时候,我就要开始找朋友……”不断地编织著少女的美梦。
如果如她所愿,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对象,他们就会开始共同计划--“既然我遇到了白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将来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当然,此时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从事什么行业、拥有什么地位,家庭住屋装璜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结婚之后,她便希望自己的儿女,英俊、漂亮、听话,还得有才,这不就是在编梦吗?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我们现在有多少人,都在为这个如泡影的美梦而活着,浮生若梦啊!我们的真实人生,一定要从梦中醒来,如果你一直都在梦中的话,就不是在真实地活着了。即使你如你的生活如梦一样:找到了你的白马王子,儿女也如你所愿,比较幸福美满地生活着,但你是不是还要面对病苦、老苦等等?所以说,越早从梦中醒来的人,就越早拥有智慧,越能够得到解脱。
还有一点要看清楚的,就是苦乐忧欣总是幻。
人多数都有这份苦受,所谓“苦”就是求之不得而产生烦恼、忧怖。佛陀说:“众生之苦就是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忧生怖。”由于有欲望所以会生忧愁,有忧愁就会起恐怖惊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钱时烦恼,深怕投资生意太大,遇到经济不景气而损失钱财,怕被小偷偷去了,怕被败家子败坏了,……;没钱时怕生活物资无着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从六十年代灾荒时期过来的人,容易惜财如命,就怕明天没有吃的了,而相对富足人家走出来的孩子,这方面的担忧就会少了很多。)
有钱人的烦恼是怕失去金钱;而没钱人的烦恼,是怕没有饭吃。由于忧愁烦恼就产生惶恐不安的心态,这种感“受”确实是苦啊!乐也是苦,乐极生悲这句话,将乐的状态演绎得恰到好处。所以说,人的喜怒哀乐都要适可而止,保持中道,不能太过了。 我们之前的《中庸》学习,讲过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过的人,对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没有学习过中庸的人,对这些的理解就不是很深刻了。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乐受、喜受、或受受,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中受”。因为心中本来就没有很大的欲望,别人的烦恼看起来很可怜,但是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有人中了彩票而兴高采烈,那也是他的事,与我无关;反正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这就是“中受”。(当然了,就这一点而言,有嗔恨心重的人,会愤愤不平:为什么他能中彩票,而我不中呢?但大部分的人,面对这样的状态时,是一个“中受”的状态。)
“受”的类别一共有五种: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及中受(不苦不乐受)。若大致分类则有苦受、乐受、中受。这些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自己当下的感受是什么。现在人的心理疾病泛滥,也跟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只要好好用心观察,此身躯就是不净之物,世间的人我是非,无不在于个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够看得开,则不会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会常常觉得痛苦难堪。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态的感受,而每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必须视个人的观念而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快乐是没办法分享的,你觉得挺快乐的事情,兴高采烈地讲出来,想与身边的人分享,但其实此时他的内心正烦恼得很,或者很苦,或者是他产生了嫉妒的心理,这样的人,怎么会随缘得起来呢?你的苦说给身边的人听的话,就更是烦恼了。所以说,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感受,都是不一致的。有的人常常有快乐的心情,虽然缺乏物质生活,而且环境恶劣,却能时时守志奉道,心胸平静宽广,对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满意足。像这种人即使欠缺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乐。
还有一点就是情与无情同有受。“生命”,不只是会活动的东西才具备,凡是一切物质皆有命“物命”。我们通常将动物类称为有情,而把物质类称为无情,但实际上,情与无情同有受。同样是一张纸,你们可能用一次就丢了,而我使用的纸却能使其寿命增加三、四倍。有人吃一餐饭,可能会用好几张纸,但我们会将一张纸撕开多次使用,这就是爱惜物命。一张纸节省着使用,那它就有了好多次的物命;一张纸被你用了一次就浪费掉了,那它就只有一次物命。
用来写字的纸,也是如此。如果最初我们用铅笔书写,然后用钢笔、红笔,最后再以毛笔书写,如此一张纸重复使用好几次,这就是爱惜物命。现在人一说爱惜物命,就仅仅认为是放生,“一群傻子,拿着钱往海里倒”,这是世间人对我们的评价。当然了,我也提倡放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放生的队伍中来,但如果我们的放生行为,给了世人这样的感觉的时候,就是我们错了。佛教提倡的是珍惜物命,这里的物,就不仅仅指的是动物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了。
我们在物质的使用上,应点滴爱惜,更要时时有满足之心,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们应该对一切物质心存感恩,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满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若是心不满足,即使用金、银等珍贵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杯、银盘……,在日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样会觉得不满意。过去的皇帝,锦衣玉食;娶的妃子,是三宫六院的,他依然不满足。像这种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必须用心“观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之中。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楼大厦中,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看起来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里面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快乐。这样的人,并没有感恩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我天天听到的,处处都是抱怨之言。夏天的空调是可以让你凉爽,但随之而来的是颈肩的空调病,这就苦了;冬天的暖气可以让你很暖和,但过于燥热反而会让你便秘、流鼻血,这也苦了。反而是乡居的人,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较凉爽之处只有门前的大树下,但是我认为,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一定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所以说,让我们道法自然地活着,现在人用空调人为地将房间里的热气排到室外,让外面的空气变得更热,就违背自然了。
其实夏天肯定会热,过去古人也会热,在地里干活,晒得受不了的时候,他坐在树下,扇扇扇子,乘乘凉,就很满足了。可现在的人,没有这种感觉了,天天呆在空调房里,得了一身的病,还要去治病。心满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无不是美景春光,亦觉得非常快乐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间天堂中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心灵空虚之苦。这即是佛陀所说的“观受是苦”。 “观受是苦”不是让我们仅仅生起厌离之心,而是让我们爱惜物命。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我们的学习是不能着急的,着急是学不到东西的,反而像这样慢慢地解释,还能学点东西。如果你对这三十七道品,这些法相名词熟悉了的话,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像那种背书的形式,很快就能为大家讲完了,但可能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受益。如果大家对经典教理陌生的话,我这样慢慢地解释起来,大家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了。所以说,大家不要嫌慢。现在的人,听课都没有耐心,听了一两节课,就不见人影了。我不知道现在的人,要听那么快的课干什么,但我这里的讲课方式,就是如此的。
像这节课,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只讲了两个方面,这还没有讲得太详细呢!五停心观也没有讲太多,但五停心观真的是很重要的,有时间的话,我们要好好学习。往后的学习中,我还会将五停心观的内容加进去的。如果我们系统地学习过五停心观,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才是我们学佛的下手之处。如果我们学佛这么久,连门都没找对,就太苦了。这样的人,连门都没找到,不就迷信了吗?所以说,要想真正地解脱,就要老实本分地、好好去学才可以,躁妄之心不能起,要慢慢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
如果仅仅一句佛号就可以对治一切,一个法门就可以让我们了脱生死,佛就没必要苦口婆心地说这三藏十二部了,佛在《阿弥陀经》里也就不用提这三十七道品了。接下来就会谈到,西方极乐世界连鸟都在天天讲这些圣道。连西方极乐世界的鸟都能够讲说的道理,我们还完全没有概念,还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就到这里。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