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师主讲《金刚经》浅释第3节@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19   11442  
4.0/1 



释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2月3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释果玉法师主讲《金刚经》浅释第3节@妙法蓮華社
释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2月3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们接着学习《金刚经》。《金刚经》的义理非常精湛、深奥,而又特别难懂,但这真正才是佛陀的智慧,也被称为爱心里爆发的智慧。人人都需要学习这部经典,理解了之后,再运用到生活之中去。但实际情况,确实如佛在《金刚经》中所讲的那样:这是一部难信之法,一般人听闻之后,很难生信心。

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都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谈的。如果我们分不清理和事的话,就会感到处处都是矛盾。所有的般若经典,首先都是从事相上来肯定事或物,然后再从理谛的角度否定事或物。佛陀为什么会去讲说这样的法理呢?佛说,一切法是空的,所以理事必须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学习般若经典,必须要分得很清楚,理是理,事是事。在事上是肯定的,但在理上,都是否定的;然后再把理和事圆融起来讲。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都很喜欢《金刚经》,也很想有机会去学习、接触《金刚经》,但真正让大家去学习的话,真的是挺难的。我从一开始就讲过,以我目前的资历,想去讲说《金刚经》,真的是太难了。在这里再强调一次,我所讲的这些,大家不要当成圣言教,只能把我所讲的这些作为参考,帮助大家去理解《金刚经》。就目前来讲,以我的学识和资历,讲说《金刚经》,不见得能够讲说清楚,很多问题还讲不透的;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各种因缘,有些东西还不能讲得太直白,如果讲破了的话,可能就更没人听了(笑语)。空性的知识,最初学习的时候,本来就很没着没落的,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学。
从理谛的角度来看,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虚妄的,不可当实当真,这就跟上节课讲的连贯起来了。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受到的,全部客观世界的所有实相。凡是能看见、摸得着的都叫色法,叫有色世界,也就是指的物质世界,但不包括音声在其中。因为音声是没有色法的,声音的传递就像空气一样;香是我们鼻根所能闻到的气味;味是我们吃到口里的种种感觉;触是皮肤能感受到的冷热软硬等等的触受;法是指心识的对象,既无颜色又无声,也没有味道,是思想上能感觉到的东西,实际上,观念上的东西,都是法的范畴。色声香味触法代表了所有的客观世界。
我们前面讲过,通过布施般若为例,推而广之,一切客观世界,以事相来说,都是有的,从理谛的角度来看,却是缘起性空的。从第五会开始,就开始讲理性、佛、无相。前面讲的布施度,现在就要破无相,甚至破佛的无相。接下来谈的一大段内容,就是要破相的。破什么相呢?首先从理性上,破佛的相---说明佛是无相的。有人也许会认为,只有佛才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就会假设一个形象在哪里,认定这就是佛,但其实佛也是空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金刚经》第五会里就提出来: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否?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身相非相,则见如来。意思是,看到所有的相,都是虚空的时候,才可以看得见如来。        

因为《金刚经》的翻译版本非常地多,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意理深奥难懂,还有一位义净法师翻译的版本,我们经常用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流通最广,他们所翻译的《金刚经》都大同小异,但在细节上、措辞上,不是很一样的。义净法师翻译的版本里讲,徒以具足圣像观如来否?所有圣像皆是虚妄,若无圣像,皆非虚妄。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特色,就是直译为要,不将意思翻译出来,完全是音译比较多,尽量保持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翻译方式。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比如《金刚经》如果翻译成《能断金刚的智慧》,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但玄奘法师没有这样翻译。玄奘法师最早弘扬的法门,就是唯识学。如果要学习唯识学,首先要铺垫很多唯识方面的法义,也就是说,每个法相名词的意思要搞懂,要不然的话,想去学习唯识会很难,甚至会学不下去。        

这里所说的相,是指特殊标志的色身,如佛所说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于是我们把这个就套在佛的身上,认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的形象,就是佛。但我们知道,这样的佛身是报身,而非化身佛。比如报身佛相的三十二相,其中讲眉间有白毫相光,而这种相,一般常人都是不可能有的;象手足有法轮、足心饱满,再如头顶有肉髻,皮肤是紫磨金光色,更为可笑的是,讲佛的身高跟宽度是等量的,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一个形象,佛岂不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木头盒子了呢?讲佛的手掌是网状的,即使这种网是发光的,也是像鸭掌一样的一个形象。普通人看这样的相,真的是很不理解的。其实这里是破相的一种讲法,也就是说,告诉我们,佛没有一个具体的相。甚至佛的五眼六通等等,也都被塑成六头六臂等等形象,所以说,佛没有一个具体的相。     

在《金刚经》里讲,佛无相。不要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来卡佛,认为具有这样形象的,就是佛,不具有这样形象的,就是凡夫。这是从报身的角度来讲的。我们知道,所谓的报身,就是通过修积福报而获得的庄严之相。也就是说,随着我们福报的增长,我们也可以修成这样的相。用凡夫的思维,佛的三十二相,真的很难理解的。比如讲佛的足心是饱满的,这不就是我们所讲的扁平足吗?手是柔弱无骨的,而这只是一种福报相而已。从报身的角度来讲,一般普通人具足一样相的话,福报就会很大了。 
        
我们前面也一直在讲,虽然我们不执着于布施的相、布施的对象,但我们还是要去布施的。因为只有这样通过我们自身的修习,增长自己的功德和福报,从而不断地圆满自己的德行和福报。当然了,从佛经来讲,想要讲说清楚这些,确实很复杂,首先要搞清楚色界、欲界等等,一般来说,欲界人的烦恼比较重,不太容易具备真正的禅;真正的禅,一般在色界以上。色界生命的特征就是,色界的生命是四禅天的天人,是靠禅定来维持生命的;而欲界的人是靠食物来维持色身的。当然了,色界的天人也分很多种的,象四大天王、三十三天这些,都还是欲界,还没有达到色界天人的禅定功夫。           

我们刚才讲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的佛身,是报身佛,我们所有的众生,也都是业报之身。这样的报身,是通过福慧双修之后所得到的福报,是一切化身产生的源泉。没有了福慧双修所得到的福报,是不可能有化身的产生。有报身才会有化身,而从化身的角度来讲,就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那么佛就是空。也可以用比喻来讲,就像空气一样,佛是无处不在的,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犹如空气,无处不在,可以变化出无数的形象来,不仅仅是人中有佛,畜生道里的众生也有佛。          

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百喻经》、《百业经》,这些经典也很不错的。其中在《百业经》里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下悬崖,遇到了一只金丝猴,这只金丝猴没有能力把这个人背出去,于是就用了三年的时间,用背石头的方式去锻炼自己的体能,最后终于把这个人背出去了,这个故事里讲的这个金丝猴,就是佛的化身。可以说,在那个道里,也有佛菩萨在示现、化现。所以说,佛是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也不能说这个金丝猴就是佛,或者是说人中的大善人就是佛,不是这样的,佛是无处不在的,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每个众生,都可能是佛,都有可能是来度我们的佛菩萨。           

前面那个故事还没有结束,虽然后面的情节发展跟我们今天的主题不契合,但也挺有意思的,我们继续把它讲完。猿猴辛辛苦苦地把这个人背上去之后,结果这个人起了贪心,寻思自己三年没有回家,回家也没有什么礼物带回去,结果就打猿猴皮毛的主意了,就想杀死猿猴,取其皮毛而用之。猿猴看出这个人的企图,就布施了自己的血肉、皮毛。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要读一下这方面的经典,相信对大家是会有帮助的。            

佛身、法身无相,是不可思议的,指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而不要只把佛身、法身想象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要只将木雕石刻的佛像就当成佛了。当然了,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在我们目前来说,就要把这样的木雕石刻的佛像当成是佛,来恭敬、礼拜。但你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佛本身,佛无处不在的,不是只有一个形象在这里的时候,才是佛。        

普通人粗重的烦恼,可以通过修习禅定,或者通过观想,可以被降服。比如我们的一些恶习,通过自己修习禅定、观想业果、因果的可怕,我们就会止恶,或者进而扬善。当然了,如果我们真正有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想这些了,就会去想到有一个佛的形象在那里,赶紧去拜佛、求佛。比如地震来临的时候,有些修行好的人,就会想到,赶紧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保佑,求阿弥陀佛保佑。          

平时的我们,有时也会很理智地认为,佛是无处不在的,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心,去修如来,就能见到如来。可以说,这样的正念我们也能保持住。但在关键时刻,还会去求木雕石刻的那个佛。有个形象在那里的时候,就会更具体化了,认为这才管用,大部分人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了。所以,就一定要去烧香、供佛。但佛是没有嘴巴能吃这些的,因为无相嘛,整个形象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嘴巴呢?我们为什么要去供桃子、苹果呢?佛又没有拿起来吃。但我们认为我们的供品,佛已经享用了,我们因此而增加了福报。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臆想出来的。但我们目前的境界,只到这里了,所以我们必须还是该供桃子供桃子,该供苹果供苹果。上节课我就讲过,如果理解了这些,我们做供养的时候,可以做无相供养的,可以做无相的布施,你随时都可以做供养、布施。     

佛经里讲过,一个小女孩,看到佛,非常地欢喜,虽然不懂事,但她抓了一把沙子供养佛,佛说,她获得的功德无量,非常地殊胜。因为这个小女孩的心很纯正,她用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来供养佛,这是从无相布施上来讲的。但在我们凡夫的分别意识里,不认为沙子是好的,认为沙子是泥土,没有桃子好吃,所以就要拿桃子去供佛,才能获得福报。        

有的人不仅仅曲解、误解了佛,甚至有时拜的是魔,拜的是魔化现的佛;也有的人会把佛当成是魔。这些并不奇怪,我们内心里佛与魔的斗争就非常激烈,更何况是很多的魔,都化现成了佛的形象,来祸乱众生,无慧眼之人,难以辨之。只有学习了般若法门,我们才能慢慢地明确,甚至理智地去学习佛法。好多时候,我们学习佛法并不理智、理性,佛理都是从事相、理体两方面来解释的,我们只学习了事相,却不学习理体方面的知识,就不明白这个理了。好多人走偏了、学偏了,说在梦中见到了佛,说佛给了他什么样的指令,怎么怎么样,说得天花乱坠,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但实际上,我们好多时候都是在做着这样的梦。         

打个比喻,我们在这间房子里做梦,梦见有很多狮子、老虎跑到这间房子来了,我们会感到很恐惧,是吧,这种境界也是会很真实的。这时候有个人告诉你,你这是在做梦,你一下子梦醒了之后,恐惧就会消失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但有的人却在梦中醒不来,认为梦中的场景很真实,就认为那是真的老虎、狮子,你跟他讲多了,他还会生烦恼,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得弄点声音或者弄点儿火,让他感觉老虎、狮子被吓跑,这样就很管用了。但其实你弄的这些响动或者点的火,都是无用的,但对那个迷在其中在梦中醒不来的人来说,却是管用的。这就是事相和理体的区别了。            

佛本身是非常不容易见到的,因为真正的佛是无相的。你见什么呢?想见佛,真的是很难。佛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应,其加持也是一种感应,而不是以佛的形象出现的。有一部分人谈的感应,实际上都是假的。刚才讲过,佛就是一种精神,而不是说释迦摩尼佛就塑成那种形象,阿弥陀佛就塑成另外一种形象,……,这里的佛,并不是具体指的是哪尊佛,也不是具体指的是哪尊佛的哪个形象。佛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应,我们所得到的加持,或者其加持方法,也是一种感应,不是以佛的形象出现的。因此说,不能以相观佛,不能执着现象,要从性空之理来观佛。
        
佛的智慧是佛;佛的慈悲是佛;无比的能量是佛,而不是指佛的身体。有的人一听,就又会以为,是不是佛有千手千眼,就具有巨大的能量?不是的,因为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所以佛就有无限大的能量,来加持我们。佛的这种智慧、慈悲、能量,激起了我们的一种信念,我们才会坚定不移地追随佛陀。          

把佛的形象当成佛,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信仰。我们经常听“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样的泥菩萨,又岂能度别人呢?但这样低层次的信仰,并不是因其低级,就没有用了,也是有用的。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的信仰,也还只是初级阶段。真正的佛,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否则佛就成了有局限性的东西了。        

佛是无有形象的,我们赋予佛一种形象的时候,就有了局限性了,就成了某个具体的物件了。所以说,佛是无相的,犹如空气,犹如阳光一样,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这才是对佛的真正理解。这样才可以防止自己做坏事,因为随时随地,佛都在观察注视着我们。从这里来讲,佛也是因果了,我们畏惧的是什么?是因果,而不是佛。我们畏惧佛所说的因果的道理,感知因果的可怕,所以我们不敢去违背因果而生活。         

我们又为什么不敢违背因果生活呢?因为佛是无处不在的,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监督着我们,这样的信仰,才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信仰。不是说只有到了佛堂里,才会产生畏惧心理;不是只有看到佛菩萨形象的时候,才知道恭敬、礼拜。这里就象儒家所讲的慎独了。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有敬畏神明的敬畏感,不能任意妄为。而这在佛教里就比较好理解了,我们理解了佛的意思之后,我们认可了佛讲说的道理,并知道了因果的可怕性,所以无处不在的佛,无处不在的因果,就会让我们行事谨慎。这一段里,让我们不要把佛的形象具体化,佛是无处不在处处在的。        

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各种菩萨的形象,比如文殊菩萨代表的是佛的智慧,也就是说,是佛的智慧的人格化。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佛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是佛大慈大悲精神的人格化。我们对观世音菩萨产生信仰,就是对这种大慈大悲的精神产生信仰,而不是信那尊观音像,你信观音像没有用,真正的信仰,是来自于内心的慈悲。   
   
如果我们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的话,我们就去效仿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像千手千眼等等这种金刚形象,代表的是佛陀无限大的能量,无处不在。你心中如果无有慈悲,慈悲的观音菩萨也帮不了你什么,你在那里拜佛、求佛,也没有什么用的。就如卖棺材的,在那里求观音菩萨,保佑他发财,这不是在那里求着多死人,他才能发财不是?像类似这样的保佑,可能是没办法兑现的。不具备慈悲心的信仰,观世音菩萨也帮不了你什么忙的。自己心中有了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才能得到观音菩萨的护佑,这才是佛教真正应该探讨的知识。          

好多人的信仰,就如在门外的十万八千里之外。但类似这样般若的经典,好多时候,并不适合大众化的讲解,就像今天,来的人并不多。好多人因为听了这样的讲解,连佛都不信了。因为这样的人,就需要一个形象立在那里,接受他(她)的烧香磕头礼拜,才能产生信仰。当然了,这样的信仰,对这部分人来讲,是真实有受用的,是能得到利益的。所以说,好多时候,《金刚经》的这种教义、法义,不能过于庸俗化的讲解。       

因为说佛像是俗谛的假象,可以因人、因民族而不同。于是汉人把佛菩萨塑造成汉人的样子,藏传佛教就把佛菩萨塑造成喇嘛的样子、藏人的样子,到了南传佛教,又把佛菩萨塑造成南传佛教的样子,……,道理就在这里。如果佛菩萨有一个具体的相的话,文殊菩萨是一个具体的人,释迦摩尼佛也是一个具体的人,如此就应该把他们最初的那个形象塑造出来,供人供奉。但这样的供奉,就成了偶像崇拜了。所以说,佛教很伟大,它是无相的,一上来就给你破掉你执着的这个相。这个相是因人而异的,汉人可以把佛菩萨塑成这个样子,藏人可以把佛菩萨塑成那个样子。       

如果从现代人的科学观来讲的话,文殊菩萨就应该是当时在释迦摩尼佛身边时候的那个形象,最起码应该把文殊菩萨塑成一个印度人的形象,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骑着狮子的菩萨相。文殊、观音的大悲心,都是无色无相的,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色相,属于俗谛的假象,不能将其当真。也可以说,就像你去医院看病时的医疗器械一样,可以帮助、辅助治病,但你不能把这个医疗器械当成真实的。所以说,在俗谛的时候,佛菩萨就是一个真实的相。但实际上,我们要明白,文殊菩萨也好,观音菩萨也好,是佛陀大智大悲的代表。    

佛的智慧是遍知一切的智慧,他的覆盖面和一切事物的总相是成正比的。正等就是知识和智慧对象的数量、范围和大小是一样的,只有佛的知识和智慧的总量才是一样的,其他的众生都不行。知识永远是无穷无尽的,而一般人的知识和智慧却是有限的,永远达不到正等,唯有佛才会圆满,唯有佛的知识和智慧才能达到正等。就像《圆觉经》所讲的,遍觉十方界,觉的就是佛,佛的智慧所到之处,便有佛体、佛能。所以说,佛是无处不在处处在。      

大家一定要明白,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觉者,而不是具体指的是那尊佛,或者是那尊佛像是佛。佛是觉者,觉悟的是什么呢?佛是无处不在处处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真正的信仰,就是如此去理解佛的,不要非得到了佛堂,才会想起佛来,才会觉得有佛;也不要在你的心目中,假设一个佛的形象在那里。这种遍知一切的佛,都是无相无形的,不可思议的佛。所以,把相打破之后,才能感到没有局限。我现在大概为大家讲解之后,大家心里应该有点儿感觉了,是吧。佛是无处不在的,是无限的,是没有局限的,这样的信仰才会很牢固,对吧。为什么非要看着佛,才会去磕头、礼拜?这样的信仰是有局限的。

佛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把这种佛的相直接破掉,然后又讲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形好是那种样子的,再来把这种相破掉,就是怕世人的偶像崇拜。一旦对一件事物崇拜之后,烦恼就因之而生了。因为佛教就谈祛除烦恼、断掉烦恼,是叫你放下执着的,所以是不可能竖一个相,然后叫你去执着的。你执着于佛本身,也是执着;你执着于法本身,也是执着。并不是说你执着于佛就不烦恼了,你执着于佛也是烦恼啊。你执着于任何的相,都是烦恼的。佛教首先在事相上,承许这样的佛菩萨的形象是佛菩萨,接着在理上,又给你破掉。打破你的这种局限性,让你不要有这种局限性,不要有这种执着、烦恼产生。这种遍及一切的佛,就是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的佛。所以,只有把这种相打破之后,才会感到没有局限性。不是这里有佛,那里没有佛;或者说佛是这种样子的,还是那种样子的。空气是看不见的,所以到处都有,佛的智慧也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所以遍及十方法界。因此说,真正的佛是无形无相的。       

地球再大,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也只是小小的微尘而已,无法和虚空相比,因为地球是有形的,而虚空是无形的。我们总是在心目中,假设一个参照点,去执着于它。一切虚空之中,万物生在虚空,虚空遍及万物,宇宙整个都在虚空之中,觉者如虚空,佛如虚空,遍及一切。整个虚空无限大,但我们会执着于地球,若将地球放置在宇宙,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佛若有相,就无法遍及一切了;佛若有相,可能就只关注于地球,或者只关注于月球,就没办法遍及一切了,也就无法超越时空。    

释迦摩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生于印度,说法几十年,最后圆寂了,佛也就没有了,这就是一种有时空限制的化身佛。就像刚才说的那只猿猴一样,是一个化现之身,是业报之身,而不是佛本身。这是有名号的,是释迦摩尼佛,是有局限的,有时空的限制,也有体量的限制。因为释迦摩尼佛的说法、教化,是在娑婆世界,是有量的。但实际上,就佛本身来说,是无量的。但好多人就还在那里疑惑,那个释迦摩尼佛怎么怎么样,把佛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形象,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把这样的观念打破。佛是一种精神,是大慈大悲的精神,是这种智慧,是这种无限广的能量,是遍布一切的能量。释迦摩尼佛是诸佛的化身,是代表诸佛宣扬教理的,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来为我们讲法的。         

咱们还是打个比喻来讲,我们去医院看病,是有一个过程的。先进行仪器的检测,然后再把检测结果交给医生来看,医生看完之后,会为我们开药方。这样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下来,过程是缺一不可的。这样诸多因缘的聚合,你的病才能看完,乃至看好。在此期间,你不能执着于这个过程,你去看病才是主要的。你的病好了之后,你既不能执着于治病的过程,也不能执着于为你治病的医生,或者执着于治好你病的这个药,或者执着于为你治病的医疗器械。你执着于这些没有用的。你治好病之后,你要放下当下这一念,而要去找寻你未得病之前的那一念。不仅仅你要放下治好病本身,治好病之后没什么的,治好了就治好了,把这个要放下、空掉,还要放下治病的整个过程,不去执着于它。我们多数的人,都是执着于我们治病的过程了,甚至执着于治病的医疗器械、药物或者医生,这就是烦恼,这就是痛苦所在。       

佛教里经常用渡河来打比喻,你渡过河之后,从此岸到达彼岸之后,你必须得弃船上岸,才能继续前行。但普通人放不下这艘船,上了法船的人,很执着于这艘船,很贪恋这艘船。还有好多人,连船都不上,就开始执着。连船都没上,就更别谈从此岸到彼岸了。更重要的是,虽然没上船,却在那里执着这艘船!这样的人,只在那里拼命地研究这艘船。当然了,我们不研究这艘船也不对,船有快的,有慢的;有吨位大的,也有吨位小的;有舒适的,有简陋一点的;……,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分别的过程,但你却不能贪恋、执着于这艘船。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登上这艘船。就有这样的好多人,连船都不上,你怎么拉都没有用的。我们上船到达彼岸之后,必须要放下这艘船本身,继续前行。      

我之前打过比喻,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我们学佛,就像剥洋葱一样,不要觉得自己剥洋葱会得到什么,剥到最后,你会一无所获。你剥了一层之后,认为是见到佛了,但你再过一段时间,继续剥了之后,才发现你之前见到的,并不是佛,现在看到的,又是佛了。再继续剥,认为终于见到真相的,但实际上,也还不是的。等你剥到最后,你会发现什么?与虚空融为一体!这里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是不对的,那是一种空空。佛性是与虚空融为一体的。我们的心性、佛性,与山河大地、空气、雨露阳光一样,是遍及一切的状态。所以,不要曲解佛性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曲解佛意了。          

事性与理性还是有区别的,在第六会里,就要谈事和理的区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六会上来就如此讲。俗眼所看到的相,都不是真相、实相,见虚相时,见缘起相时,你才真正见到如来。我们平常肉眼所看到的这些相,都不是真相、实相,见到虚相、缘起相时,你知道这是化现的报身佛。懂得观缘起,懂得这种缘起的因果的时候,就见到如来了,才能真正见到如来。种地需要一个过程的,具足因缘才能开花结果。尽管你明明知道这个过程都是虚幻的,但这个过程,非常地重要,如果你不去种种子,也不去灌溉施肥等等,不去创造这些好的善缘,是不能有收获的。        

你见到的如来都是假的、空的,性空假有时,你才见到佛的真理。大部分的人乍一听,好像是在谤佛,但实际不是的。佛的真理是平等的,佛没有任何的特权,佛既没有惩罚谁的权利,也没有奖励谁的权利,所以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平等。也就是说,佛性是平等的,佛的真理是平等的,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佛是智慧是平等的。         

有人说,世间是空的,谁说佛是空的?否则,修佛干什么呢?所以这里特别要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佛也是空的。如果佛不空的话,你就会去执着于那个佛---你假设的那个形象了。因此,这里一定要把相破掉---佛也是空的。所说空的道理,到处都是一样的,没有说过佛不空,而空别的。佛没有这样说过,而是说佛本身也是空的。从事相来说,一切都是有的,比如这盏灯是真的,观音菩萨像也在这里啊,你不能说是空的,对不对?你去摸一下这盏灯,也是烫手的,你也不敢去抓不是?从事相上来讲,是很具体的;但从理性上来讲,一切都是空的。因为这盏灯是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从究竟上来讲,它就是虚幻的。大家慢慢去理解,咱们接着往下看,就会解开一些疑惑。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意思是说,众生听到《金刚经》所说的这种法,会不会相信?说实在的,好多人就不相信。一听这个,就会以为是在谤佛、在胡说八道,所以就不信佛所说的这种法。这样的人就认为,佛就应该有个形象,佛没有形象,是不对的。但是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时小乘教说佛法,只能存五百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得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金刚经》如此深奥的教理,一般人是不会信仰的。信佛证明,不仅于一佛二佛而是于无数佛前闻过法,发过善愿,才能生起信心的。这一段中,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是说当时小乘教说正法,只能存五百年的时间。在义净法师翻译的版本里,讲有诸菩萨具戒、具德、具慧,也就是说在末法时期还会有很多具戒、具德、具慧的大菩萨,他们会真实地信仰这样的言说章句(教理)。我们要是能对《金刚经》不生疑心,深信不疑的话,就是菩萨了。这段经文是说,即使在佛灭度五百年之后的末法时期,仍有许多具戒、具德、具慧的大菩萨出世,能对这类高深的般若经典产生信心,进行奉持。能诚信奉持此类般若经典,就足以证明他们往世于无数佛处,听闻这样的法,种过这样的善根。        

闻法难、生信难,闻大乘般若的这种法更难,但更难的是理解和相信。像我们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口,能听闻佛法,能听闻这样甚深微妙的法,能听到这样深奥道理的,能有几人?这样的人都没几个了,听闻的时候能生信的,就更少了。比这个更难的是什么呢?是无法理解和相信!不管是什么原因听闻了这样的法,也相信了,相信果玉师父不会说谎话骗我们,相信师父讲的是对的,是有道理的,但要产生理解上的信,就太难了。这样的教理、法理,真的不是那么好理解的。不仅仅是不好理解,真的是很难、很难、很难理解!但就是这样很难、很难、很难理解的,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空法在过去称为密法,所谓的密,就是在这里。也就是说,这种不轻易对大众讲的法,就叫密法。其实所谓的密法,指的就是般若法。这样的法说白了之后,好多人会产生误解。所以,一般的法师就不太愿意讲这部经典。一方面是这部经典很难讲;另一方面,就是怕讲不清楚,或者听闻的人,在理解上有误的话,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因果,所以就叫密法。         

佛对小乘弟子,一般是不讲空的,只说有。因为他们理解不了,反而不相信。因为他们没办法理解,所以直接就不信了。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来烟台之后,经历了许多,这些都跟我个人的思想观念是有关系的,因为我讲说的,好多人都没办法信,也产生不了信心。好多时候,我直接就把事情说白了。很多人就很执着于法会、感应、神通啊什么的,我又不讲这些的。这些其实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不能说完全是无稽之谈,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等等,我们不能去诽谤这些,大小乘都是有道理的,就像看病的各个环节不可或缺一样。     

小乘的人,应该对的是小乘的机,对这种般若空性的法,他是没办法理解的,也理解不了的,也很难生信。你跟他讲了之后,他反而不信了,就觉得,这个师父又不能治病,这个师父又不能给我点儿什么,…...。人家那个师父一看,就说自己的业障病犯了,两鞭子给你打好了,或者给你念念经,超度超度,……。那个师父都是讲这个的,但这个师父不讲这些,也不讲神通,好像也没什么本事,也没什么能力,…...。这些都只是在拿我自己打比喻,因为拿这些现实状况来打比喻,大家比较好理解一点。好多人对这样的法很难生信,所以说,佛对小乘是不讲这样的法的。        

为什么一上来我就说,我们讲说《金刚经》为时过早,不具足这种因缘,因为很难生信啊!但为什么要说呢?因为感兴趣的人太多了,老是问,问的还都是空啊有啊的。那些不信的,反而去执着于这些。因为他(她)读了一点《金刚经》之后,就有疑惑了,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却感觉很好,同时又理解不了,因为他只局限于自己所理解的那个点了,所以就总想去问个清楚。什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什么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实际上,你问的这些,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而言,完全没有用的。因为这部分人对空没有概念,不理解佛所说的这个空性的道理。想要去学习这个,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这种连真正的信,都不能产生的人,是不可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这种教理、经典的,而这,就是麻烦所在。一说佛空了,心中的偶像自然就崩塌了,这就不得了了。你说佛也是空的,那我们还信什么?那就不要信了。很多人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佛的形象在那里,听到《金刚经》的这些讲说之后,一下子就给他破掉了。破掉之后,很多人就不信了,因为他认为的空,就是无。但其实空不是无,而是无处不有。      

由此空法产生信仰,就足以证明此人有缘,过去世种过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有魔障的人,没有对这种高深经典产生信心的福德。因此,佛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具有福德的人、具有智慧、慧眼的人,才知道这是佛法的核心和精髓。
        
普通人对这些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既当于此,非于一乘佛事供养,种诸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佛所,行奉事,植诸善根,闻是章句,甚至能产生一刹那的纯正信念,如来都会觉知,这些众生会种无量福田。《金刚经》后面就会讲,听闻一句一偈,或者为他人讲说一句一偈,都会种无量的福德。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尽量讲说这种般若空性的教理,把佛法的真正核心和精髓,讲说清楚。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佛。我们之前所理解的那些,都是报身,都是业报之身,理解的都是业缘所现的佛。         

为什么信奉此经,就会得无量福德呢?因为奉行此经的菩萨,无有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着于法相、非法相。因为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都是执是虚妄相。无相般若的作用,就是把有限的东西,变成无限的;把有相的变成无相的,破掉你心目中所有的执着。只有破掉,你才能放下,因为你看不破,自然就放不下了。       

比如通过我们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钱财真的不是我们应该执着的东西,虽是如此,我们还不能离开它,该用的还是要用的,只是我们不执着于它就行了。大部分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很执着于财富本身了。你执着于财富了,是有害还是有利呢?如果冷静思考一下的话,你执着于财富,真的是百害无一利的,财富给你带来的,甚至都是负面的。你越执着就越痛苦,越痛苦就越烦恼,越烦恼就会越无财,就会越无福。烦恼之人,哪里来的福呢?所以说,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执着于法相、非法相,因为相都是世俗分别心引起的虚妄执着之相。从真如理性的角度看,一切相都是虚妄,如梦幻泡影,不应当看成真实的,而助长妄念、妄想。不但对一般事相不应执着,就是对法也不应执着。        

现在人不是执着于这个法,就是执着于那个法。其实你执着于净土法门,也是一种执着。但我们要不要念佛呢?要念佛,但却不能执着于它。你执着于它,其实就是一种烦恼。不执着还是要念佛的,而是自在念佛。好多人念佛,念得很痛苦,是烦恼念佛、痛苦念佛。再简单一点来讲,是麻烦念佛。念佛念得痛苦、烦恼,有什么意义呢?只有你放下它,放下对法的执着的话,你才会自在念佛,越念越自在。你自在了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自在的话,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你有所牵挂、有所障碍,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吧。           

佛在净土法门都是这样讲的,有挂碍就不能往生。临命终的时候,你挂碍你的孙子,又挂碍你家里那一百万的存款,你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如果你放下这些,念佛的时候就自在了,你自在念佛,当然就自在往生了。道理就是如此,绝不是你那样的执着念佛。要去讲究用这个腔调念还是用那个腔调念,还要记着几秒,卡得那么死,还要配合步子;还有跺着脚念的,……,形形色色的都有。不能去讲究这些相,应该打破这些相,自在念佛。心里很自在、很舒畅地去念。        

当然了,在佛堂大众共修的时候,因为是要共同熏修的,所以要有引擎、木鱼声为板点,让大家一起念佛,而不能没了规矩,一屋子人,乱七八糟的,谁想怎么念就怎么念。但实际上,念佛不需要这样的念,这样执着的念多累啊?我们只有自在念佛,才能自在往生的。如果你不自在,有所分别、执着、贪恋,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虽然西方极乐世界是可以带业往生的,但是需要有前提的,最起码你要放下这种执着与挂碍的。即使那个造作了一辈子恶业的人,带业往生,也是要自在往生的,也是要放下对娑婆世界所有的挂碍、执着。        

这些扯远了一点儿,说到净土法门了,就简单说一下。好多人念佛,先不讲烦不烦恼,我就感觉念得太累了、太辛苦了。念佛念得这么累、这么辛苦,没必要的。学佛学得这么累、这么辛苦,也没必要,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学。咱们现在看到的、接触到的好多佛友们,多累、多辛苦啊!比普通人辛苦多了,心不自在。是,你不执着于吃的,也不执着于穿的了,但你执着的东西更多了,更严重了。你的执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当然了,对善法的行持,和对慈悲的追随,该做的还是要去做的。就像刚才讲的,虽然你看破放下了,但你还是要念佛的,少念一句都不行。就像上节课讲过的,布施乞丐的那一块钱,你必须得布施,不布施你就不是菩萨。但如果布施了之后,你还去执着,那你就还是凡夫。既要无相的布施,还要无相的放下,不执着于相。布施的那一块钱,少一毛都不行,少了你就克扣众生的了,你不但培不到福,还有罪(笑语)。            

比如该你孝敬老人的道粮款,不能随意克扣。本来一个月孝敬老人一千块钱,你却要从一千块钱里省出一百块钱,拿去布施供养,这就不对了。如此去做的话,在孝道那个层面上,你的福是培不到的。你应该欢欢喜喜地孝敬老人一千块钱,少一分都不行。但你却不能执着于这一千块钱本身:我给了一千块,我弟弟才给了八百。这样就不对了。不执着、不分别,该我做的,当仁不让;做过之后,立即放下。就像上节课讲的,当下起、当下止,起了之后立即止住,不执着、不分别,不要有后续的诸多麻烦。        

佛还说,法如船筏,船筏是渡江的工具。具体来说,一切法,都是超度众生脱离愚昧和苦难大海的工具和手段。佛在世间说法,对世人说法,只能根据世人的理解程度而说法,因此,一切法都是权宜之法,都是方便之说。因为世人的智能、习惯,只能这样讲,否则理解不了,故而因机而说法,对什么人,说什么法。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一个人脱离苦海,产生智慧,在精神修养上起一定的作用,佛的作用就达到了,不能过多要求。贪恋佛法,也是贪。       

我们目前治病,吃一片阿司匹林好了就行了,就不要去吃那些新型的药了。佛的法是因机而说,因人而说,因时而讲,不能千篇一律只讲一法。但现在的人,大部分都在那里说一不说二,天天就讲一法,这样就变成一种洗脑的方法了,把法都讲过头了。比如我们比喻成“敢死队”的所谓助念团,背着包,坐着飞机全国各地去助念,把助念一法,当成佛法的全部了。执着于这一法,引申的后果很可怕。不仅仅是修学佛法,修习其他法门的也是如此,只说一不说二,一个师父一部经。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佛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说那么多的法门干嘛?只说一部《阿弥陀经》多简单啊,还说那么多干嘛,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我们皈依的时候,明明讲的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不在我这里皈依的,我相信为你们皈依的师父,也是如此去念的。只要是在我这里皈依的,我会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而不是哪一尊佛,不是特定的某一个形象;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所有的经典法宝;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不仅仅是现在僧,还有过去僧、未来僧,都是我们的皈依之处。          

有人太执着了:这个师父是我的师父,我得好好供养;那个师父不是我的师父,离我远点儿。这哪儿叫佛弟子啊!佛弟子应该是见到所有的三宝,都是恭敬的。见到观音菩萨也欢喜,见到文殊菩萨也高兴。我们却天天在做什么:我要去拜文殊菩萨,我的孩子要考试了,我得求文殊菩萨加持,……。这也不能完全说他不对,但这样的执着是不对的,是烦恼的。你拜观音菩萨不行吗?非得找文殊菩萨来拜?但好多人天天就在那里做着这样颠三倒四的事情。        

《金刚经》大刀阔斧地破除了这一切的执着,《金刚经》有破有立,让你不要停留在一个地方,固步自封,执着僵化。从一开始讲到现在,都是有破有立,有空有有,谈空说有,而且是真空妙有,都是同步来讲的,理事都是圆融而说的。从来没有只说事,或者只讲理;或者是只说空不说有;或者只说真空,不说妙有。在《金刚经》里,理事是圆融的,真空和妙有是同步的;破和立也是同步的,有破自然就有立。就像前面讲的念佛,你要看破放下,自在念佛,佛还是要念的,此时就是自在念佛了,而不是痛苦烦恼念佛。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           

我们思想集中起来,多想善心,少想恶心,可以拯救我们的精神。天天想善的、欢喜的,你自己就度自己了,是吧。你自己就把自己的精神度脱了,出离了苦海。但你如果天天想那些乌七八糟的、恶的、负面的,或者淫秽的、色欲的,或者那种精神上的垃圾,或者那种片面的哲学思想,都会把你拽到火坑里、泥沼里,出不来。这样的你,越思维就越执着,越执着就会越痛苦。我们必须要超越这些,超越这些的方法,就是我们要自度。而自度的方法,就是我们的思想要多想善的、好的、欢喜的,多行善的。这里一定要注意了,想和行、理和事都是同步的。你只想了,但不付诸行动,也没有用。        

在这里,你想了,就是自度;你行呢,就是度他。你一直想善的,就把你自己的思想升华,进而超脱苦海了;继续把你想的这些善,落实于行动,付诸于世间,就是度他了。这样的自利利他,就圆满了菩提行。如果你想的都是恶的、乌七八糟的,你虽然没去做恶,但首先你就不能自度了。这样的你每天都不在状态,那么你做的事情,肯定就是颠三倒四的了,如行尸走肉般地在那里梦游。
        
我们好多人,都活得不真实,说白了,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梦幻泡影里,但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梦里醒不来,就很执着于那个老虎狮子,真的要吃他了。所以说,我们自度度他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多思维善的,而且还要时常警醒一些。因为如果你的思想不集中,就会善一半、恶一半,或者善多恶少,或者善少恶多。我们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还是持咒也好,都要心止一念处,用这一念来降服万念。这也是祖师佛菩萨给我们的一个方便法。         

如果你的思想很集中地在那里念阿弥陀佛,就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讲的,度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叫度摄六根?就是把六根关闭住:眼睛低垂,尽量不看外境,进而不去分辨外在的形体;耳朵听你念佛的声音,自然就不会去分别那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嘴巴念佛,肯定不能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骂人不是?嘴巴念着阿弥陀佛,肯定就不能去讲闲话。……,这样度摄六根,就把六根关闭住了。净念相继就是一念一念、绵绵密密不间断。这样就把你的心止于一念处,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自在。否则的话,你的妄念纷飞,让你去想善,是不可能的。你不去想善,就会是恶的了;你不去清净自己、超脱自己,你就无法自度;你都无法自度了,又怎么能度他呢?自度才能度他的。            

所有的利也是,自利才能利他。你对自己有利,才能对他人有利;对自己有害,也许对他人有利;如果对他人有害,对自己是绝对有害的。伤害他人对自己没有利益可言。可我们现在不管是经商的,还是为官的,全都在做着伤害他人,满足自己私欲的事情,最终伤害的,还是你自己。你看着一个个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在状态。你让这样人的思想,能有一分钟的清净,都难。坐在那里跟你聊着天,让他的心平静一分钟都很难的,从他外在的行持上,完全能看得出来,坐在那里,不知都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有时候你问他在想什么,他都不知道,关注不住自己的念头。如果一个人关注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是不理智了。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念头了,自然是混乱不堪的了。这样失去理智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又怎么会理性呢?所以,佛教的修行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小看了它。       
   
有人会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的意思可广了,我这才讲了多点儿啊。阿弥陀佛的功德,我讲出来的,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好好念佛,不要一听讲了空啊有的,破了半天,佛也不念了,佛也不拜了。如果这样的话,你就更错了!你拜佛就是行善;别说礼不礼拜,你恭敬心起,就是善;你一合掌,都是善。你有了善,善多了,恶自然就少了。慢慢地,你的思想就纯净了,就自净其意了。为什么我一直在讲,这里都是干净的净,而不是安静的静。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得,我们自净其意,是干净、纯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纯净,越来越洁净。安静,哪里安静呢?大山里安静,你能静得了吗?你虽在大山里,但你的心犹如万马奔腾。         

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言教:佛典、佛语、语言、文字等形式,这类佛法,只是一种理解真佛法的辅助手段,你不要执着于这些语言、文字本身。法尚且如此,何况非法。佛所说的尚且如此,何况祖师们讲的,何况我讲的,何况那些连我都不如的人讲的。我经常听这样的话:张三说了、李四说了……,张李之辈说的,就更不能执着了。法尚且应舍,何况非法。这些语言文字是帮助我们理解佛法的,就像为我们治病的药一样,我们必须要吃药,才能治好病。       

真正的佛法,是指人的智慧觉悟和思想行为。觉悟到什么?很多啊,最起码觉悟到空性,觉悟到这种空有不二的道理,一切善法是对的,一切恶法是错误的,因果是可怕的,轮回是痛苦的等等。觉悟到这些之后,把我们的思想端正了,我们的行为自然就端正了。我们的思想端正了,自然就能觉悟到这些智慧,觉悟到佛所说的这些道理。深切认识到轮回的痛苦、可怕,对这些产生恐惧,进而想到要脱离苦海,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对法的追求,慢慢地端正我们的思想。觉悟到空性,觉悟到执着和贪恋的痛苦和可怕。我们后面就会讲到,为什么会执着,以及执着之后产生的后果。执着和贪恋的痛苦,就是不学佛的人也能体会到,也能知道这些道理。你觉悟到这些道理,端正自己的思想,才是修行。     

当佛的教导,变成了你的智慧、你的精神,变成了你的思想行为时,佛法才对你起了作用,否则,始终是两张皮。法本身跟你没关系,你学习了之后,你理解了佛的意思,不是理解了释迦摩尼佛所说,而是理解了佛本身的义理,(即上面讲过的空性、般若),你的精神,就变成了你的行为,佛法才真正对你起作用。不如此的话,佛是佛,你是你;法是法,你是你,佛法再好,跟你没关系的。        

法性是指人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这类权宜之法、文字般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之后,就可以抛弃,就像过江到彼岸之后,应该抛弃船筏一样,法也要放下。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不应取法或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语,以为佛法无用,轻视经教,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抛弃了船筏,岂不可笑。虽然我们明白这些只是我们渡河的工具,但你不能还没上船,就把船弃之不用了。       

有的人一听这个,经也不读了,佛也不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这样的人就是那个最愚蠢的人,连船都不上,还不如上了船却执着于船的那个人呢。只要是上了船,不管是快还是慢,都是在法船上,而有人却是连船都不上,就直接把船放下了。当然了,上了船的人,也不能贪恋这艘船,到了对岸之后,你必须得放下这些。所以说,我们现在该读经还是要读经,该拜佛还是要拜佛,该念佛还是要念佛,这还只是上了法船不是?等你真正到了彼岸之后,再把这些放下,而不是让你现在就把这些放下。现在放下船就麻烦了,就是最傻的那个。就像站在养马岛这边,看着对岸,自欺欺人地认为对岸也没什么。  
    
理法和事法应分清楚,事法讲的是善、恶、报应、品德、修养,按佛法来执行。从理体上来讲,是放弃对以上的执着。从理体上来讲,是要放下这一切的事相,但事相上的东西是必要的、必须的。就像诊病、治病一样,过程是必须的,药也是必须吃的。善、恶、报应、品德、修养这些,都是事相上的,事相上你应该如此为,但理体上,你应该明白,这些是应该放下的。所以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有很大的区别。      

大乘佛法讲,一个菩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杀人,这很圆融,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没有什么不可为(wéi)的,都可以为(wéi),但菩萨为(wéi)的根本目的是要明确的。菩萨可以示现任何身份,去度化众生。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三十二应身,甚至是示现妓女身去度化众生。就普通人的理解,妓女肯定是不好的,是最不好的一类人,但菩萨为了度众生,可以示现妓女身,这就是菩萨精神。

这些善、恶、报应、品德、修养,都是从事相上来修的;从理体上,我们必须放弃对以上的执着。你执着于善,也是一种烦恼,也是一种痛苦。做了善事,念念不忘,你施恩虽然不图报,但你却念念不忘,其实对你自己是一种折磨:我给了他一百块钱,他还怎么怎么样。这样的你,不烦恼吗?因为你看到他可怜,你觉得应该帮助他,所以你就布施于他,帮助了他,你给了人家一百块钱之后,这段因缘就结束了,没有下文了。但我们多数人,是念念不忘于此,烦恼就会越来越重。        

从事相上来讲,要立起来,必须要去做的;从理体上来讲,就要破。所以,《金刚经》里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立有破。这也是佛法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经常发生争议的问题所在。为了这些争来争去的,毫无意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有人只知道立,不知道破;也有一部分人只知道破,不知道立,就犯下片面性的错误。在我们的思想上,应该是有破有立的,不执着于立,也不执着于破,这才是真正的中观思想。     

我刚得来一本书《爱心里爆发的智慧》,很不错,推荐大家也读一读。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彌陀佛!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