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38《僧事百講》皈依三寶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16 13492
皈依三寶有一個儀式,要以恭敬虔誠的心與佛菩薩接心,祈求佛的慈悲威德灌注到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與佛感應道交,如此才能成為正式的佛教徒。
皈依三寶是信仰的確定,也是正式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佛教徒皈依之後,尚有解門、行門的修學過程,才能從信仰中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進而提升自己,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
在這個講次中,分別就皈依的意義、條件、層次,皈依後的修行生活及一般人容易混淆的觀念提出說明與釋疑。
問(1):首先請教什麼是「皈依三寶」?
答:「三寶」即佛、法、僧,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佛」,即教主;「法」,即教
理;「僧」,即教師。三寶,就如寶鼎之三足,而健全了一個宗教成立的條件。因此,要成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皈依三寶;如果不皈依三寶,即使是拜拜、獻花、供果,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
皈依三寶有一個儀式,要以恭敬虔誠的心與佛菩薩接心,祈求佛的慈悲威德灌注到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與佛感應道交,如此才能成為正式的佛教徒。
「皈依」,有皈投、依靠的意思。比方說,一個嬰兒沒有母親,沒有了依靠,
就會哭鬧;一個人要渡河,沒有船作為依靠,如何能渡到彼岸?又如置身於黑暗之中,沒有光明可以依靠,就會心生恐懼;老年人不依靠一根枴棍,行走就不安全。
「皈依」,就是一個擁有大力量的佛、法、僧三寶讓我們皈投、依靠,他能保護我們、加持我們,給予我們信心和力量。
佛、法、僧,為什麼稱「三寶」?「寶」,有世間的財寶,也有出世間的財寶。世間的金銀財寶,能讓我們三餐溫飽,物質生活無憂;佛、法、僧是出世間的財寶,有了它,可以使我們身心愉快,人格昇華,讓我們的精神富有,這就是三寶的重要性。
「佛」,是證悟宇宙真理的大覺者、老師,他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以真理來指導我們。「法」,指佛法、經典,時時刻刻一句話,都可以點醒我們的迷夢。「僧」,是要為佛法服務、為眾生服務,也是老師,能讓我們依止學習。佛如光明,法如道路,僧如老師,有光明、有道路、有老師,我們怎麼能不皈依三寶呢?
究竟來說,「佛」,指的是我們自己,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皈依佛,就是皈依我們的真如佛性。「法」,是真理,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法性,也就是不死的法身慧命。「僧」,是福田,是我們內心的田地,當我們開發心裡的土地,就可以種植建設,對佛法功德深信不疑。所以皈依三寶,能讓我們認識自性,開發心內的寶藏。
問(2):關於「三寶」,有所謂的「三種三寶」,它的內容為何?
答:三寶的類別很多,不外從事相上和理體上說,一般人常提到三種三寶,是依三寶的層次而說,內容如下:
第一、最初三寶: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佛所宣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是法寶;最初跟隨佛出家的五位比丘,到比丘尼、羅漢、菩薩等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比丘是僧寶,這是「最初三寶」。
第二、常住三寶:佛滅度後,提到佛陀,我們自然會想到佛的「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只可惜「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雖然我們不能再見到最初三寶,但是由最初三寶延續下來的還有「常住三寶」:寺廟裡供奉的佛像,就是佛寶,經書就是法寶,為眾生服務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
第三、自性三寶:皈依三寶,最重要是要從皈依「常住三寶」昇華到「自性三寶」。
什麼是「自性三寶」?
「我是佛」,能夠直下承擔自己是佛,即刻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本來想去打人,想到「我是佛」,就不會打人了。本來要吃菸、喝酒,想到「我是佛」,就不吃、不喝、不玩了;只要肯承認「我是佛」,就能得救。
「我是法」,要肯承擔「我是人的模範」、「我是永久的生命」、「我應該正直
無私向上」、「我是發光的電力公司」、「我是甘露法水」、「我是救濟眾生的佛
法」,自己就有了力量。
「我是僧」,你現在將頭髮剃了,披上僧衣,不就成為「僧」了嗎?
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別人,其實是皈依自己。人人都有佛性,皈依自己的佛性,就是「皈依佛」。人人有無限的生命未來、平等無差別的法性,法性超越時空,是無量壽、無量光,承認自己本有的法性,就是「皈依法」。向大善知識如觀音、文殊、地藏、彌勒菩薩,或者世間的大法師、老師依止學習,就是「皈依僧」。
皈依佛法僧三寶,無非是藉助他力,引導我們找到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進而發揮自己的功能,皈依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活在世間上不能失去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是心是佛,是佛是心」,能有這樣的認識,才是皈依三寶的真義所在。
問(3):皈依三寶有哪些功德、好處?
答:皈依三寶可以讓我們增加力量、增加信心、增加慈悲、消除煩惱、減少業障,讓我們明白是非,遇到困難時有個依靠及幫助的力量。
經典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皈依三寶以後,儘管沒有修行,都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皈依以後就是惡道除名,人天有分,不會失去人身。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光可以照耀大地,光可以煮熟飯菜,光很溫暖,佛就如同光一般,給予我們溫暖、照耀我們、為我們開示、指導,我不能對佛有另外的要求。一個人如果一天缺少了光,日子要怎麼過?一天缺少了佛,日子也不好過。
法如水,水有什麼功用?水可以解渴,可以灌溉花草樹木、生長萬物,水可以洗滌衣服。法也是一樣,可以消除我們的罪業,可以洗淨我們的煩惱無明,可以解除我們精神上的飢渴。如果一天沒有水,日子會很難過;一天沒有佛法的滋潤,心靈也會枯竭。
僧如田,出家人就如福田,可以在他的身上求福;我們跟隨出家人為大眾服務,便可以種植福田。種福田,就如同開發海埔新生地、開發田地,只要用心栽種耕耘,就能五穀豐收。
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利益無窮無盡,簡單說,一個人皈依佛,就是在他的心靈上開闢一座電力公司,點亮心燈;皈依法,即為自己建立一座自來水廠,心裡有法水長流,就能洗淨我們的罪業。皈依僧,我們就有了老師,能時時提醒我們、警示我們。
一個人在世間上,一生所受到的利益加總起來,都不及於一世皈依三寶的利益之大、之多、之重要。
問(4):在佛教史上,最早皈依三寶的是什麼人?
答:最早皈依三寶的出家人,為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所度化的五位比丘,在家居士則是迦尸城的青年耶舍和他的父母。
佛滅度後,印度阿育王時代就有七千位里長,都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又如現在南傳佛教國家,舉國上下都是佛教徒、三寶弟子;至今佛教信仰普及,可以說,全世界都有皈依三寶的佛弟子。
問(5):一般人認為自己信仰佛教,也吃素食,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答:有人認為他本來就信仰佛教,平時也燒香拜拜、吃素,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呢?這樣的觀念就像「我有讀書的能力,一定要讀書嗎?」「我可以到國外去旅行,不過不一定要去旅行。」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皈依三寶是事相上的實踐,不能只憑一句話「我吃素」、「我信仰」就成為一個佛教徒。皈依三寶一定要有儀式、有一個時間與佛接心,讓佛的慈悲威德灌注到我們的身心,是道與道、光和光相互應和,才能發生效用。
就如政治上,想參加哪個黨派,一定要經過宣誓,才能成為那個黨的黨員;擔任公職,也要經過宣誓,才算正式就職。男女結婚,必須經過結婚的儀式、公眾承認,如果認為「何必要結婚呢?我們在一起就好了。」這樣的結合,在法律上是不合法的。儀式會影響心理,一個人要成為佛教徒,皈依三寶的儀式是很重要的。
問(6):我們信仰佛教,是否只要皈依三寶就可以了?
答:皈依只是信仰而已,還是不夠。等於一個人就讀一年級了,難道不要升二年級嗎?還是要繼續提升。
皈依三寶之後,接下來要求受五戒。有人會問:「我受了戒以後,犯戒怎麼
辦?」難道你不犯戒就沒有罪嗎?反而你受過戒,有了懺悔心,罪過比較輕,不受戒的人不知懺悔改過,罪過比較嚴重。
我們到監獄調查,那些失去自由的人,都是觸犯五戒。如殺人、傷害,是犯殺生戒;貪污、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等,是犯偷盜戒;強暴、嫖妓、拐騙、販賣人口、妨害風化等,是犯邪淫戒;譭謗、背信、誣告、偽證、恐嚇、栽贓等,是犯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菸酒等刺激性食品,能傷害人的神智,都屬於毒品,是犯飲酒戒。受戒也等於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正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依我的瞭解與認識,一個人寧可以犯戒,也要受戒。
問(7):想要皈依時,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皈依三寶?
答:皈依三寶,應該是天天皈依、時時皈依,不能有一刻不皈依。我現在八十幾歲,出家七十多年了,但是我每天要皈依三寶,我可以今天不誦經,也可以不做佛事,但在三寶前面,我必須求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瑜伽菩薩戒本》提到:一天不皈依,就是犯戒,每天誦讀皈依三寶文,表示我每天都是三寶弟子,藉此提醒自己要以佛法來規範身心,堅固信仰。能夠如此,就能慢慢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
問(8):皈依三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答:皈依三寶的條件,就是要有「我相信佛教」的信心。
我現在提倡一個人可以信仰兩個宗教,如台灣過去普遍信仰道教、多神教,民眾要信仰佛教,也不必捨棄自己原有的信仰,說:「我不信媽祖、我不信城隍了,我要來信仰佛教。」信仰佛教,一樣可以信媽祖、城隍。
其實,媽祖也是信仰觀世音、信仰佛教,神也是皈依佛教,所以一個人可以信仰兩個宗教;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依然可以再來信仰佛教。
問(9):在皈依三寶的儀式中,有一些誦念的經文如「盡形壽皈依佛法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能否為我們解釋這些誓詞的意義?
答:皈依三寶是信佛、學佛的基礎,也是受持一切戒的根本,因此在三寶前要有一些宣誓,以表示慎重。
盡形壽皈依佛法僧:「盡形壽」,指的是這一期有形體、有壽限的有限生命,說明皈依三寶不是一時、一次、一皈,皈依三寶是一生一世的。
皈依佛兩足尊:佛的福德、智慧兩者皆具足,我皈依佛,就是希望得蒙佛的福慧加持,讓我福德、智慧都具足。
皈依法離欲尊:這裡的「欲」,指五欲,是人我的、束縛的、煩惱的欲望,當然也有清淨的欲望。比方你要讀書、要做好人,也是欲望,是善的欲望;但貪心、瞋恨是不好的欲望,就應該捨棄。一旦皈依法,就會離開誘惑、離開人我、遠離染污、不淨。
皈依僧眾中尊:僧是模範,僧是老師,僧是護持者。皈依僧,就如皈依觀世音、皈依地藏王、皈依哪一位大法師,都會得到他的指導、開示。
皈依三寶後,除了研讀經教,還要經常回常住道場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所謂「一切佛法,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因此,若能常念三寶,自然福慧無量。
問(10):佛、法、僧三寶中,何者最大?以何為中心?
答:佛法僧三寶沒有大小之分,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三者都很重要。若要論及三寶以什麼為中心,應該以「法」為中心。在佛經裡,有一句很重要、很偉大的話:「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皈依自己、皈依法,不可以皈依其他,說明佛弟子應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學,依自己的佛性,自己就是最好的依靠,自己就能修行成佛。
佛陀也只是以佛法開示我們,他有法才能成佛,有法才能稱為僧。法,是永恆的生命、永恆的本性,這才是世間最寶貴的真理。所以信佛教就是信自己,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自己。
問(11):既然皈依不是拜師父,那麼皈依三寶後要學習佛法、學習如何修行時,要找哪一位老師?
答:所有老師都可以親近,不管是皈依的本師、懺悔的懺悔師、教授師,都可以請他指導,大乘佛教就是要尊敬所有的人等。
如《法華經》裡的常不輕菩薩,即使有人對他不好,他都想:「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意思是你們將來都會成佛,我怎麼敢輕視你們呢?所以都是一體同尊。
問(12):皈依以後,是不是一定要吃素、一定要吃長齋?或者不一定吃長齋,平常偶爾吃一次就可以呢?
答:皈依三寶不一定要吃素,吃素是飲食習慣、是道德問題,是信仰的確認,與皈依、信仰沒有關係;甚至平常穿什麼、吃什麼,都可以和往常一樣。
皈依三寶不是受戒,如果說是受戒,也只是一條戒,即「信仰佛教」,在自己的信仰上沒有違背就可以了。即使求受五戒,不一定要吃素,五戒的第一條戒是「不殺生」,只要不殺生就是持戒。一個佛教徒要受了菩薩戒,才會要求他持「六齋日」、「三淨肉」,所以吃不吃素,還是有很多方便。不過,皈依之後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能減少殺生,還是很重要的修行。
問(13):皈依三寶後,就成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這樣的身分有期限嗎?
答:皈依三寶是一生一世的信仰,受持五戒也是一生一世的,等於一個人大學畢業,一生都是大學畢業的資格,並不會限定他多少時間以後就失去這個資格。
問(14):我在這個道場皈依,這裡就是我皈依的常住。如果有朋友邀我陪同到其他寺廟道場,可以去嗎?
答:在這個道場皈依以後,一樣可以到其他寺院禮佛,因為寺院道場雖然不一樣,但佛祖都是同一個。有朋友要去別的道場皈依,我可以陪他去,但是你已經在這個道場皈依,這裡就是你皈依的永久道場,不應該再以皈依的名義到處結緣。例如昨天在哪個道場皈依,今天到這個道場皈依,明天又到哪裡再皈依一次,到處都是皈依的道場,以後會忙於應付,皈依得太複雜,也是不當。
問(15):如果自己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偶爾陪伴朋友到神廟拜拜,是否我們也要隨同禮拜?
答:皈依三寶之後,一樣可以禮拜祖先、向其他神祇合掌致敬,只要是正派而非旁門左道的神明都可以禮拜,這只是表示恭敬。就如人與人見到面要行禮、握手,要有一些應對的儀禮,但是皈依三寶代表的是一個終身的信仰。
到了現在,即使是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彼此見面也會互相問好。人與人之間都能禮敬,難道人和神不能禮敬嗎?
問(16):一個皈依三寶的佛教徒,遇到一些難以抗拒的因緣,可以改信其他宗教嗎?是否會遭到天譴?
答:已經皈依三寶的人,或許有人會擔心,萬一將來碰到什麼因緣,不能再信仰佛教,甚至要改信其他宗教,會不會受到天譴、會有什麼災難降臨?
不會的。佛教是重視信仰自由的宗教,不是以神權來控制我們的信仰。皈依三寶以後,一樣可以改信其他宗教,如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即相當於轉學,從這個學校轉到其他學校,本來研究這個科系,現在不研究了,也可以改換別的科系,不會遭受天打雷劈。宗教最顧忌的,就是用神權來恐嚇人,要他發誓、睹咒,否則會遭天譴的說法。
佛教准許人自由,皈依佛法僧以後,如果有特殊因緣,就如一個男子要娶親、女子要嫁人,對方要求一定要與他信仰某個宗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放棄自己的宗教還是可以的。
再如一個佛教徒現在要改信另一個宗教,他在做人方面縱有欠缺,在道德上沒有什麼虧欠,還是有彌補的辦法。他可以到佛前說明,或跟皈依師父談一談,皈依師父可能還會嘉獎他,認為他很有禮貌,就如同一個人要轉學,可以幫他寫介紹信一樣的道理,所以不要把皈依看得那麼嚴重。
問(17):一個正式的佛教徒還要有各種學習,如在家裡誦經、拜佛、坐禪,這些就夠了嗎?還有哪些需要學習的功課?
答:皈依三寶的價值,在於民主平等,皈依三寶以後,就與佛等同;皈依佛,自己就是佛。
一個佛弟子除了皈依三寶,還要受持五戒。受了戒就能得自由,因為一個人受了戒以後,懂得以戒來約束自己的身心,就不會犯罪,法律都不需要制裁你;不受戒、犯罪了就不得自由。所以現在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實際上只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就可以了。
當初釋迦牟尼佛創立教團,與現在的自由民主、整個的社會都有關係,都可以相應。所以佛教很有時代精神,它不是專制、神權的,皈依三寶就可以得到自由。
皈依三寶之後,在家裡念佛可以嗎?當然可以,不過能到道場念佛會更好。皈依不是拜某個人為師父,主持皈依儀式的法師只是為我們作個證盟,證明我們是三寶弟子、是佛教徒,所謂「皈依僧」,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並不歸屬於某一個人,僧團、教團就是老師。
基本上,皈依三寶是很偉大的,不是皈依以後,要到哪裡拜、哪裡學都可以,當然也要有依止的常住,有法派、有本門的老師,不能今天在這裡皈依,明天到那裡皈依,到最後都不知道誰是老師。老師,一個就好,大家都是老師;皈依的常住、道場,一地就好,到處都可以拜佛;寺廟儘管不同,佛祖是一個。所以皈依,有很多真實的意思,一般人不瞭解是很可惜的。
問(18):那麼一個佛教徒,平常應該有哪些修行?請大師為我們指導。
答:一個人皈依三寶以後,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壞事不要做,善事要隨喜,並沒有什麼戒條來限制他。
例如,他可以訂一份佛教的報紙、佛教的雜誌,隨時瞭解佛教的情況;可以每個禮拜找時間到寺廟禮拜、聽經聞法,讓自己的信心不斷;可以在家裡閱讀一點佛書,增加對佛門的瞭解;也可以結交一些佛教的朋友,從他們身上得到信仰上的訊息,讓自己的信仰有所提升,在信仰的世界裡獲得利益。
一個人皈依三寶之後,雖沒有戒條要求他,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歡喜、自己的未來,還是要多方學習。
問(19):所謂修行,即平常我們的「行菩薩道」,那麼做義工算不算修行、行菩薩道呢?
答:做義工幫助社會、大眾,就是行菩薩道。一個人一旦皈依了,就是菩薩。
菩薩不是供奉在那裡給人禮拜,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菩薩是活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你可能會想:「我是凡夫,怎麼才皈依就變成菩薩?」這叫「初發心菩薩」。
一個人初發心,就等於從小菩薩開始慢慢提升,又如幼稚園慢慢要升上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進入教育圈子裡。人人本來就是菩薩,皈依以後更是菩薩,只要肯承認自己是菩薩,就是行菩薩道。
做義工很好,有仁、有義。經常有人提「志工」,「志」,還有好、不好之分,
有志去搶劫,有志去做一些不當的事情。「義」必定是好的,儒家講仁義道德,佛法也是講正義,佛法有所謂的「八正道」,正當的勇敢、正當的見解、正當的信仰、正當的語言等,都是合乎於正確的修行方法。
做義工很好,但義工也要顧及自己的家庭、職業、經濟條件,不能做得不歡喜;即使做得歡喜、學習快樂,也不能妨礙自己的正業、自己的事業,應該衡量自己的時間:一小時、三小時、半天、一天等等,這是可以的。所以學佛不能只學一天、一時,而是要能細水長流。
問(20):皈依三寶之後要拜佛,佛教有很多佛菩薩,您認為我們拜哪一尊比較好?
答:所謂「佛佛道同」,佛、菩薩並沒有前後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別。就如光明,這一盞光和那一盞光彼此沒有分別,也不互相障礙,這個光不障礙那個光,那個光不障礙這個光,佛與菩薩也不會互相障礙。
如果是在家信徒,可以禮拜觀世音,慢慢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苦救難,他會加持你。禮拜地藏王菩薩,也可以學習地藏菩薩的勇敢──「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諸佛菩薩可以幫助我們發菩提心。也可以效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的精神,或者向很多的大德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大師學習。
皈依三寶可以說是「親近善知識」,凡是能對我們的道德、學問,對我們的知識、未來有幫助的善知識,都可以向他學習,不必妄加分別。
問(21):有人說,我們拜佛像是拜偶像,應該如何與之應對?
答:說是拜偶像,拜偶像也沒有什麼不好。佛教不排斥偶像崇拜,反而鼓勵人要有聖賢觀念。歷史上,多少的聖賢明君、忠臣義士、父母師長、有德有學的朋友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偶像,如果沒有這許多的偶像,我們要效法誰?我們的目標在那裡呢?
其實人人都要有偶像觀念。一塊布做成國旗,我可以為它犧牲,因為這時候它不只是一塊布,它代表著我的國家。同樣的布料把它做成帽子,戴到頭上,做了鞋子穿到腳下,但你不能把帽子放到腳下,鞋子也不能穿在頭上。其實布的價值都是一樣,然而做成國旗、帽子,或製成鞋子,在我心中的尊卑價值就不一樣。
所以,同樣是木頭、鐵,哪怕是一張紙,畫了一尊佛像,那一張紙就是佛,不是紙。它的本質是紙,但在我心上顯現的是佛、菩薩,它的價值就不一樣。就等於你口裡說不拜偶像,可是把你父母親的照片在你面前撕了,擺到地下,你能無動於衷嗎?
對於偶像,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偶像,是我心上的父母,我一定要尊敬他。因此,人人都要有偶像觀念,偶像是我心上的價值,不可以否認這個價值。
我們從小讀書、接受教育,一直到現在,我見到孔子的像,還是認為這個偶像很重要,因為他代表仁義道德;孟子代表「義」,諸佛菩薩就代表慈悲、代表忍耐、智慧,我們能不把他們當偶像嗎?所以,在這個世間上,還是有必要建立偶像觀念。
所謂「偶像」,不是向外求得,而是建立在我們心上。外面的偶像只是為了啟發、建立我們心中的偶像,他可以讓我們「見賢思齊」。佛教可以說是拜偶像,也是超越偶像的,因為真正的偶像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問(22):有的人皈依三寶之後,會認為他的身體沒有比較健康,甚至生意也沒有興旺起來,這是什麼原因?
答:我們對因果,必須有清楚的認識。皈依三寶是信仰的因果,信仰上投資多少,信心就會增加多少,有多少的效果,不能老想著皈依了就要發財、要身體健康。
一個人發財,有財,是經濟上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必須要運動、注意保健、營養均衡,因此,不能把信仰的因緣套用到錯誤的因果上,這就是對因果沒有正確的認識。
問(23):最後請大師為我們作一個叮嚀。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是正知正見,對佛法、對世間,應該有什麼樣的正知正見?
答:我想身為一個佛教徒,要愛國、要正派、要正義、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所以,國際佛光會一直以來積極推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意即在此。
三好運動可以淨化社會、改善社會風氣。一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一人得救;全國人民都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全國的人民就都能得度。一個佛教徒的正知正見,要能救苦救難,要知道做人的責任,要為人服務、幫助他人。看起來是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幫忙自己,這就是自利利他。你不幫助別人,沒有因,怎麼能有果呢?一個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先要投資因果,先要做好事,至少要有一個警覺:「我要做一點好事。」
做好事,就是把侵犯傷害他人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還要說好話,把瞋恨嫉妒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存好心,要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種如是因,感如是果」,能夠如此,自然能慢慢達到福慧圓滿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