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30《僧事百講》放香假期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01   30461  
4.5/2 





  「放香」雖然屬於個人的時間,卻不得隨意走出山門,尤其在一個有制度、重視規矩的大叢林裡,對個人的行動更是要求嚴謹。 

   佛教的叢林道場,舉凡僧眾的日常生活、修持行儀,都有一定的制度軌範,能讓大眾和諧無諍,俾益僧團的健全發展。其實,在嚴謹有序的生活軌範之外,叢林制度有尊重人性的一面,例如放香、假期即為一例。 

  何謂「放香」?放香都做些什麼?放香與請假有什麼不同?叢林裡也有假期嗎?還有「香會」,這是什麼樣的寺院行事?香會與放香又有什麼關係?

   在這個講次裡,就叢林裡的請假、放香等相關問提題出實用說明。


 問(1):叢林裡的規矩很多,大多是為了防止僧人違犯過失而設立的限制。除此之外,是否也有開放的制度,例如請假、放香之類的規定? 

答:叢林裡重視制度,大家除了平日隨眾參修、服務之外,也有固定的放假日,並不是一年到頭都忙於修行、公務,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這個放假日就稱「放香」。

   放香都做什麼事呢?儘管大家平日隨眾作息,個人還是有一些私事要處理,例如:洗衣、補衣、整理內務、寫書信,或一些相關的事需要聯絡、溝通,這些都是合理的事務,常住也講究人情味,會准許個人去做。

   不過偶爾有一些職事,因為,常住還有許多公務要做,到了下午,還是會集合大眾一起來做事、出坡、公務,個人的私事辦完還要忙公事。總之,每天都要忙起來才行。 


 問(2):一般來說,放香的時間可以有多久?

 答:在叢林裡,放香時間最多就是一天,一個月大概有四天的假期。但有時候只放半天假,或幾個小時,不是全日放香;有的放香只准許做一件事,例如今天有燒熱水,所以給大家放香、盥洗兩個小時,或者特別限定幾點到幾點放香。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今天放香,規定大家要到哪裡除草、搬運東西,總會有一些公務,要利用放香的時候來做。真正要有時間可以做自己的私事,如縫補衣服、洗衣等,其實都不容易爭取到。


 問(3):「放香」應該是屬於個人的時間,可以外出嗎? 

答:「放香」雖然屬於個人的時間,卻不得隨意走出山門,尤其在一個有制度、重視規矩的大叢林裡,對個人的行動更是要求嚴謹。屬於禪堂的參眾,不可以走出禪堂;屬於佛教學院的學僧,不可以出佛教學院;念佛堂的大眾,不可以出念佛堂,每個人有各自所屬的區域,各寮口也有各自的結界,若非公事,個人決不會輕易走動到其他的寮口。 

  那麼,放香日可以到大雄寶殿去拜佛嗎?依傳統叢林的規矩,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大雄寶殿是大眾集體共修、早晚課誦的地方,除了規定的時間大眾一起去,個人平日不能隨意進出。

   所以在叢林裡,到處都是肅靜、安詳有序,即使裡面住了幾百人、上千人,平常走在路上都看不到人。為什麼?叢林裡的每個人都各安其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彼此不會隨意亂竄。 


 問(4):個人如有特殊事由,可以外出拜訪朋友嗎?

 答:如果個人有特殊事由,要利用放香日拜訪朋友,必須向客堂或個人所屬的寮主、單位主管商量,提出正當理由、填寫請假單,通常可以獲得准許。 

  一般來說,外出時間從幾點到幾點回來,都要當天以內完成;有的是兩、三個人同時請假,但不可呼朋引伴,一群人集體請假外出。


 問(5):如個人有客人或親友到寺廟拜訪,可以會客嗎? 

答:如果外面的人到寺廟要找什麼人、要會客,必須依照訪客規矩,先到大雄寶殿禮佛,然後再到客堂,向客堂知客師說明來意、要會見什麼人,客堂同意了,就會寫條子送到該單位通知對方:某某人有某某事,要在什麼地方見面、需要多少時間。 

  對於來訪的人,客堂要負責留意把關,訪客與被拜訪者的身分必須相稱、相應,否則不當的人來,只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就不會准許對方會客。因此能不能接受外來者會客,其間的分寸拿捏,就要看知客師的常識了。


 問(6):「放香」即大眾的休假日,這時候還有早晚的殿堂功課嗎? 

答:放香日一樣有早晚功課,但不會像平時大眾共修那麼整齊、要求規矩。叢林總有少部分人熱心於唱誦敲打,尤其是放香日,沒有一些熟練的高手去敲法器,自己可以藉那個機會學習「打皈依」。縱有一點錯失,也不是很嚴重。 


 問(7):在叢林裡,如果不是放香日,自己有特別的事要處理時,可以請假外出嗎?有哪些事可以請假? 

答:叢林,平時不能外出,但也不是那麼嚴厲。個人如有事需要請假,單位主管會評估,看看你平時為人怎麼樣,是否都有尊重常住的制度、規矩,如果平日表現良好、守規矩,常住也不會為難。

   通常需要請假外出的情況有好幾種,有的是回家探親,或者家裡有什麼急事,必須回去一趟;有時是探病,或別的寺廟做法會需要幫忙;有時是常住派任的公務,要請公假,或有什麼事需要爭取外出辦事等,都可以依照程序向常住請假。 


 問(8):請假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舉,還有哪些假別是可以向常住提出申請? 

答:要到什麼地方參學,可以向常住請假外參。例如某位大德在哪裡駐錫,要向他參學、請教問題;某某人在講哪一部經,要去聽講,不過這些比較不容易請得過。要請假聽講經、講演,要視請假者平日是否研究這部經、這個主題?或者要去參學的對象與參學者有因緣關係,這些情況下,常住通常還是會准假。 

  但不能因為哪一位大法師要來了,就想藉著參學的理由出去,那可能會請不到假。請不到假的人也要檢討,平時一定是自己不夠嚴謹;如果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很嚴謹,大部分領導人對這樣的請假都不會刁難的。 

  一個人在叢林裡參學,只要守規矩,就好像通通沒有規矩;不守規矩的人,反而會覺得處處都是規矩。寺院的規矩、清規、戒條,其實是為那許多不守規矩、不守戒條的人設立的。 


 問(9):請假外出需要什麼程序?由誰來准假? 

答:一個職事要請假,要先找到職務代理人。有了代理人之後再向單位主管請假。例如:屬於庫房的單位,有庫頭;屬於佛學院的,有監學、管理員。單位的請假核准了,再將該單位的准假單拿到客堂,讓客堂知道有人要外出了,客堂還要再登記、再向上提交、批准核示。等到一切都通過,拿著請假單要出外就很方便了。 


 問(10):禪堂裡有「香假」,什麼是香假呢?

 答:在禪堂參修,一天要坐十二支香,它是以香別來計算坐禪的時間,而不是以鐘點。坐完一支香,再接著點一支香,一天要坐上幾支香;從早上到晚上十點,最多可以坐十四支香。一支香的長短也沒有一定,短的約四十分鐘,長的就要一、兩個小時。

   如果坐香的時間要去辦什麼事,例如牙痛,要外出看牙齒,需要兩個小時,就請兩支香的香假,這兩支香就可以去辦事,不必到禪堂參加坐禪。或者請一支香、三支香,不請一天的假,只是請一個鐘點、兩個鐘點、三個小時,這就是「香假」。 


 問(11):除了禪堂有香假,還有一個「殿假」,什麼是殿假呢? 

答:殿假,就是有事無法隨大眾上殿堂做早晚功課,因此要請殿假。例如今天的早課,由於身體不適無法上殿,只好拜託左右同參向維那師請假;明天到了大殿裡面,還要向糾察師重新報告,說:某某人請假,上午、下午,請早殿一次、晚殿一次;有時候自己不到,也可以請人代為請假、說明。如果請假的人平時規矩不是守得很好,糾察師父會給他一點為難,要他自己來請假,不准別人代理,本人就必須親自到殿堂請假。 

  請殿假的程序,和大家一樣要穿袍、搭衣、循序進殿、禮佛;禮佛以後,再到糾察師父前面說明:「糾察師父慈悲,弟子因為什麼事,需要請殿假,不能參加大眾共修」,大部分到了這個時候,糾察師父同意了,會點頭說:「好了,你去了。」 

  不過,請完假下殿以後,也有的糾察師不放心,還要派一個人跟在後面去瞭解一下,也有這樣的情形。


 問(12):如果遇到吃飯時間,無法和大眾一起過堂時,也需要請假嗎?這樣的假要如何稱呼?

 答:大眾過堂的時間剛好要做什麼事,必須陪客人、送客人、趕時間;或者替某位老師做什麼事情,不能在過堂前做好,必須借用吃飯時間來繼續完成,因為要唱<供養咒>、<結齋偈>,要排班、等待大眾,吃一餐飯總要花一個小時,那就不過堂,要請「堂假」。

   個人有事不能按照過堂的規矩,請堂假之後,再去「過二堂」。「過二堂」,就是等大家都吃過後再去吃,這個時候就不是那麼正式,不受規矩的約束了。

   例如:生病了,不能隨眾行那許多禮儀,就等大眾過堂後再去「過二堂」;或為了辦公事而請堂假,也是「過二堂」,因為,過二堂吃飯最多十分鐘左右,從這裡就可以爭取到很多的時間。在叢林裡,時間是很重要的。 


 問(13):就請假的時間來說,有短假、長假之分,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請長假,什麼時候請短假? 

答:請假有長假、短假之分,請短假就是有歸期的。在叢林裡,個人有事必須請三天、五天的假,不論是事假、公假、私假,即使請假回去探親、要做什麼事,都還要回來,這是屬於短假,又稱為「暫假」。請短假時,只要穿海青向主管單位、客堂請假就好了。

   如果請假外出沒有歸期,就要披搭袈裟到請假的單位去請假,不必特別請長假,或者告知「我不回來了!」因為從穿著上,就可以知道是要請哪一類的假。一個人搭衣請假,必定是沒有想再回來,但也不一定所有請長假出去的人,就完全不可以再回來。

   出去一年、兩年以後,如果個人有需要,還是可以回來,此時就要看他的地位。如果這個人的地位是書記,他隨時都可以回來;是堂主,更可以回來。如果是一般的參學眾,在這裡住了半年、一年,或者兩年、三年,雖然沒有領什麼重要職務,不過他沒有犯過失,也可以再回來參學,叢林裡還是有這樣的方便。


 問(14):如果有心到外地參學,請假者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才能獲准外參? 答:請求參學的人,是真正有學習心,真正用功才可能獲准外參。例如今天哪一位老師講《楞嚴經》,你確實是要去研究楞嚴,或者研究華嚴、研究《大乘起信論》等等,凡是和你的研究領域有相關的課程,因為機會難得,常住也會成就你,准許你去參學。 

  或者別的地方打佛七、禪七,主管單位知道這個人對禪七很精進、用功,知道要加功用行;或者當地常住跟他有一些法眷關係、地緣關係,或者有同屆、同學、同宗、同派等人事上的關係,常住也會成就你到那裡去參學。


 問(15):如果有機會可以參學,應該向哪一個單位申請?如何提出申請?

 答:大部分的叢林辦講經、傳戒,打佛七、禪七,只要昭告出去,都是歡迎十方大眾前來參學。除非參學的人程度不夠,或報名太慢,沒有安單的地方,才會停止接受掛單參學。

   要參學的人,首先要得到師父、常住的同意,才可以提出申請。出門之前,還要先到客堂、大和尚、當家師、庫房處請假,說:「當家師父慈悲,學人要去金山參學,特地來向當家師父告假、頂禮。」外出參學的人回到常住時,也要銷假:「當家師父慈悲,弟子、學人回來向當家師父銷假。」 

  過去,要到別處參學的人,可以從這個寺廟走到主辦的寺廟去參學,志在必定參加;他請假的最後一個主管單位是客堂,那麼這還算是小職事;如果是大職事,他本身有重大的職務、任務,不僅要得到客堂准許,必須經過當家、大和尚最後的批准才能獲得准假,因為他身負重任,不能隨便離開工作崗位。同樣是請假,在程序上會因人的職務而有一些不同。


 問(16):依您的經驗,能否告訴我們有關參學的故事?

 答:一個參學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廣結善緣。 

  各個寺廟都有人事資料,住了哪些人,在寺廟的表現、參學情形如何,都會留有記錄,將來也有可能到其他寺廟去,一切好壞都會口耳相傳。有的人常常說話不當、做事不當而留為話柄,就容易在大眾裡成為傳播的話題。如果這個人很優秀、道德很好,大家也會隱惡揚善,甚至經常被人提起:我們有一個同修、同道,很精進、用功,很有成就等種種好的評價。

   過去有兩位出家人一同去雲水參學,其中一位走到半路,因為不堪旅途辛苦而萌生退心,另一位同伴就告訴他:「好吧,從現在開始,我可以幫忙你生活上的事,但有五件事不能代勞。」

   這一位出家人就問:「哪五件事?」   同伴說:「就是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五件事,你必須自己來,沒有人能替代你。」

   因此,一個參學者除了廣結善緣,有良好的品德,也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自我承擔的勇氣。如果只是隨著人東奔西跑,那就真如古德說的「空費草鞋錢」了。 


 問(17):叢林裡規矩很多,「告假」與「銷假」是什麼意思?

 答:告假,就是請假外出,要讓知客師知道什麼人外出。不論是病假、事假,或者公假,不在團體裡隨眾作息,就必須告假,要讓上級瞭解、要向有關單位聯繫,告知多少人要外出、做些什麼事。叢林的職事要能掌控每天的人數,每個人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功過、建設,我想叢林的規矩都很講究這些記錄、這種關係。 

  外出要「告假」,回來常住就要「銷假」。銷假,表示假期圓滿,要讓人知道你回來常住。在叢林裡,如果有事必須外出,只要按照正當的程序告假、銷假,在外面守規矩、守法、威儀整齊,下次要請假就不難。如果在外面做了不當的事傳回常住,以後要再告假外出,常住寧可請你離開,也不會准假。因為一個人出去不威儀,敗壞常住風氣,就可能將他列為拒絕往來戶。


 問(18):叢林裡這麼多人眾外出要請假、告假、銷假,如果是大和尚,是不是也需要請假?

 答:叢林的人眾進出山門,都要向客堂報備,按照程序來請假、銷假,否則一個人憑空失蹤,被人綁票了都不知道。因此住持大和尚外出,也和大眾一樣要請假、銷假。不過大和尚請假自有規矩,就不是像一般的清眾、小職事一樣,一定要到客堂,依照程序來請假。

   大和尚要出門,侍者會在經過山門時,先繞到客堂門口,呼:「知客師父,大和尚請假,要到北京去。」裡面的知客師父就要趕快出來:「大和尚,送駕、送駕。」大和尚就直接走出山門,他不必開口就算是請假。辦完事回來,侍者一樣要到客堂通報一下,說:「大和尚回來了。」

   如果是當家師請假,就必須向大和尚請假,這時大多是公事、常住上的事情,例如什麼時候要奉派到哪裡,這時就不稱請假,而是「出差」。即使是為公事外出,也有進出的規矩。


 問(19):出家人有「放香」,在家信徒有「香會」,放香、香會又是什麼意思? 答:香會,是由各地區的在家信徒主動發起的活動,他們會定期在一個地方集合起來,一起到寺廟朝拜,這是傳統叢林與信眾接觸往來的一個重要活動。如四大名山,每天都有從浙江、江蘇、四川等地方的信徒來進香、朝拜,即稱「香會」,所以,每天都有香會。 

  香會不是只有各地如南京、鎮江、蘇州、上海等地方,各來了幾位就稱香會,大部分是同一個區域的信徒共同舉行,例如:我們都是揚州來的、瓜州來的,我們有三百人、五百人,有這樣的分別。大陸的信徒香會,有的是包火車,有的是包幾條船而來,一來就是百人、千人。 

  如台灣很盛況的媽祖香會、媽祖巡香繞境,一走就是好幾天,要到媽祖的廟拜拜、朝聖。各個寺廟都有重要的信徒幹部,稱「香頭」,即各個地區的負責人,香頭招募哪些人要來香會,這些人都會登記在一個名冊裡,每年就依名單帶領信徒回來朝拜。 

  信徒香會到寺廟來朝拜,通常會要求常住大眾為他們做一堂延生普佛,大概要一個小時,信徒還會見相結緣。一個師父來參加了,還有一個小紅包供養;甚至信徒們供佛燃點的蠟燭還沒有點完,他們要把燭台拿回去,於是將蠟燭息滅後,就留在那裡不帶回去了。

   寺裡的人把剩下蠟燭收下來,晚上可以拿回去讀書、用功,在生活上也會得到一點幫助。所以有信徒香會要來寺廟,寺裡的大眾自然就放假了,因為有客人來,要放香招待他們。 


 問(20):信徒到寺廟舉辦香會,寺廟都為香會的信徒作些什麼呢? 答:寺廟聽到哪裡的信徒香會在什麼時間要來,都很歡迎。為什麼呢?猶如「有朋自遠方來」、「有客自遠方來」,大家都很歡喜。

   寺廟和香會信徒的因緣,通常是寺廟的法師到哪個地方講經說法,當地有這個寺廟的信徒;或者寺廟的一個分院在那裡,他們在這一個寺廟裡受過法、有傳承;或寺廟的靈骨塔內有他們的親人、祖先;乃至寺廟有多少田地,散布在他們住的附近,那些佃戶與寺廟有因緣關係,也希望把常住當作他們的家,因此每年都要回來一次、兩次,參加香會聯誼。


 問(21):寺廟每到香會、信徒集會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很多食物,尤其在台灣更是如此。在這一天,信徒喜歡到寺廟用齋,離開時還要帶一些回去,這樣的做法有什麼意義嗎? 

答:過去叢林寺廟沒有那麼多吃的東西,能讓信徒帶幾塊乾餅回去,就已經是相當考究了。通常信徒到寺廟朝山、參加香會,就只是帶香、帶燭,他們的心裡只想著:到寺廟是要對佛菩薩有所交待,是去拜佛的,要供燭、要獻花,要進香、要禮拜,至於個人的吃用、享受,似乎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在我年幼時,經常吃到外婆從寺廟帶回來的東西。外婆他們有一個善堂、善友會,是屬於民間的善團,不是寺廟的。他們有固定的一群人,經常商量好要在哪裡聯誼,要到舉辦的這個人家裡上供。當時沒有出家人,那個「供」,就是把一些碗堆積起來,像個寶塔一般,一堂供、兩堂供、三堂供,參加的人就在那裡念經、唱偈,內容都是勸世文,我偶爾會跟外婆去參加他們的上供。結束以後,那許多供養的糖果,就用紙包起來分給大家,台灣話稱「等路」,「等路」,指的就是伴手禮。

   外婆常常把那許多糖果帶回來做「等路」,這些東西給了我們一個希望。外婆告訴我們,這是供養過佛祖、神明的,吃了可以消災、增福,讓身體健康,總之有很多好處。不過,我們倒沒有考慮那許多好處,只覺得這些供過佛的東西很甜、很好吃。 


 問(22):香會與法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答:香會,是信徒自己主動發起,到寺廟來進香、朝拜的活動;法會,則是寺廟定期舉辦的行事,例如:梁皇法會、大悲懺法會、初一、十五的法會、佛菩薩聖誕的法會、水陸法會等等,這些由寺廟安排的法事,就稱「法會」。 

 問(23):前面所提過去信徒辦香會到寺廟,有的是租幾條船,或者搭火車,從各個地方來。叢林如何為這麼多人的吃、住有所安排? 答:過去的大叢林,信徒偶爾才來一次,就不像飯店、旅館專設服務人員來為旅客服務。這些信徒來了,寺廟只是出來接待。例如香客來了,頂多是殿主、香燈會張羅一點茶水供應大眾;或者借用齋堂,請行堂出來讓大家進去吃一點東西。 

  如果要另外準備什麼餐飲、招待,通常要經過特殊的聯繫,不是那麼容易。一般人住到寺廟裡,不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有素菜館、滴水坊,要吃什麼,只要招呼一下就有了。 

  過去,叢林寺廟在吃的方面沒有那麼方便,睡覺就更不可能了。一個香會的信徒,一來就是數百人、數千人,而寺廟都是建在郊區,附近也沒有飯店、旅店之類的設備,要到哪裡解決睡的問題?只有睡大雄寶殿的走廊,或者哪個地方的走廊,也有的是睡在齋堂裡,當然這些都不會有很好的待遇。   不過,叢林裡因為人多,廁所倒是不少。過去的信徒很了不起,甚至自己帶一個毯子,舖下來就可以睡覺。因此,一般信徒香會的時間,都不能在寒冷的季節舉辦,大多選在春暖花開,或者夏秋之際舉行。總之,在吃住方面,彼此都會有因應的辦法。


 問(24):信徒的香會要到寺院朝拜,時間是由信徒自己決定,或者由寺廟規定? 

答:香會的時間都是由信徒自己定的。例如每年的三月初一、三月初三;每年的五月初五、五月十六日等等,這些事先都已經定好了,以後就一年一年的相傳下去,不會改變。


 問(25):在台灣,有很多神廟舉辦廟會,廟會跟叢林的香會有什麼不同嗎? 

答:香會比較簡單,相較之下,廟會就顯得複雜。信徒辦香會到寺廟,只有拿著香、燭,頂多背個朝山袋就來朝山了。 

  現在一般廟會,是宮廟在特定的日子要迎神、遶境,有特殊的儀式和道具,有時拿武器、拿旗幟,拿大刀、長矛,有時在路上還要舞動起來,還有抬神轎。抬神轎也有一些動作,有的要敲鑼打鼓、踩高蹺,或者像化裝遊行一樣,整個場面就好像迎神賽會,那就熱鬧得多了。反倒是佛教的香會講究淡泊、樸素、簡潔,與廟會熱鬧、繁複的儀禮有很大的不同。


 問(26):台灣近、現代的寺廟,有時會舉辦香會之類的活動。在內容上,增加了義賣或園遊會,這也能算是香會嗎? 

答:寺廟必定有香會,才能辦義賣會。不過台灣社會普遍對「義賣」的認知不瞭解。所謂「義賣」,必定是為一件特定的事來籌募款項,因此十塊錢的東西,會希望買的人出一百塊來請回去。因為既然是「義」賣,買的人是要仗義來幫助對方、給對方利益,它的價值就不是貴或便宜的問題了。

   在台灣一個寺廟為了募款而辦義賣會,一般民眾卻認為是便宜賣。譬如一百塊錢的東西,標價一百塊,買的人就會說:「怎麼那麼貴呢?」甚至要還價:「五十塊好嗎?二十塊好嗎?打個折扣,你隨便賣吧!」這就失去義賣的意義。所以,很多的善事,不能光靠一個義賣,因為那不容易辦得起來。 

  至於園遊會,大家可以邊吃邊談、邊聯誼,假如一場園遊會有一百個攤位、兩百個攤位,一個人只要吃五、六個攤位就飽了。園遊會可以吸引很多人來參加,各人可以選擇他喜愛的東西,這也很有趣味,主要是可以達到聯誼的效果。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