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随笔: 母亲节,莫让对母亲的爱仅限于洗脚


清瑕-100770  05/09   7190  
4.0/1 



 母亲节,莫让对母亲的爱仅限于洗脚

又一个母亲节到了。 

关于母亲节的话题自然也成为各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电视、报纸广告天天播放着不同的送给母亲的礼物就是海内外微信群也一直在热议着同样的话题。

其实,母亲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谁没有自己的母亲?但母亲节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却产生于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现代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发起。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

后来,母亲节传遍了整个世界。不管是东方和西方,不管是天南还是地北,都在给自己的母亲过节。大家都在这个节日里感受着一份温馨,享受着一份亲情,也传播着一份感恩。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重视感恩的民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诗句、古谚语人们耳熟能详孝养父母的故事更是源远流长。

作为母亲,我深深地沉静在这样的日子里,享受着儿子的爱和祝福。作为女儿,我更加记挂自己的母亲,总觉得一个越洋的问候,一份电话的交流,甚至一个礼物,都无法完全表达对母亲的想念和感恩。

这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也是一个最打动人的温馨的节日,更是进行亲子教育感恩教育的最好的日子。

一日,进一教育群,他们正在设计学校、班级的母亲节活动,谈的最多的就是这些年经典”活动:妈妈洗脚如何统一各种“道具”,让孩子带多大的洗脚盆、多高的凳子、如何请一位专家来学校或班级进行感恩教育讲座,当布置的作文题是:母亲节为妈妈洗脚……看着他们的讨论,深深地被老师校长们的敬业感动,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母亲节到底应该咋样过?

一场洗脚席卷校园,一场讲演鼓动出眼泪的时候,我相信,这个仪式、这份感动一定会对孩子有所影响,有所触动。但当仪式过后,我们看到很多母亲赶快帮孩子收拾起所有的道具,将仪式的结束当成感恩的结束,将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将让孩子洗脚当作一项任务的时候,尤其稍发达城市的孩子,家庭淋浴的拥有,几乎让他们平日很少会去打洗脚水用盆洗脚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对这样的结果有所失望,感恩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妈妈洗个脚。

人生的舞台上,母爱从不缺席,台前精彩演绎,幕后关怀鼓励,阅尽人间悲喜,温暖陪你继续。时代在更替,观念在更新。母亲节活动设计,我们不该否定旧的价值,但更应随着社会进步赋予它新的意义。

母亲节,应该是一份情感的互动。国外母亲花是康乃馨,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又名忘忧草,意思是让母亲高枕无忧。这来自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古时有一男子从军参加部落战争,临行前老母倚在门前为儿送行。男子想到此去生死茫茫,不见归期,老母无人照料,于是在母亲堂前栽下萱草两株,让萱草陪伴母亲度过晚年。一起和孩子读一读这些关于母亲的故事,让送给母亲的花和孩子送给自己的花,在如此意味深长中荡气回肠,孩子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感谢,更有生命的成长。

母亲节,应该是一份生活的互动。这是一些美国的见闻。这里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为母亲烹制精美早餐。同时,早餐的托盘上小花瓶盛装着母亲喜爱的花卉,还可以在托盘边放一个送给母亲的小礼盒。更有可爱的方法,就是把送给母亲的礼物过程变成一个寻宝的过程。当母亲打开第一个“礼物”的时候,将发现一个线索告诉她,如何去寻找另一个“礼物”,找到第二个后打开发现另一个线索指引她如何再去找到最终的“礼物”。这种有趣的活动,让母子在互动中增进了亲情,更让感恩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母亲节,应该是一份思想的互动。亲近母亲,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样的节日里,让孩子和母亲敞开心扉,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拉近彼此的情感,在倾述自己的困惑中,让感恩教育实现深化。作为成年的儿女,可以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去看看自己的母亲,对妈妈说声:我爱你!让他们的祖母、外婆讲讲自己的故事,或许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正如一句歌词里唱的:“多听听妈妈的唠叨,常回家看看。”

对孩子而言,母亲节也好,父亲节也罢,感恩、回报,不是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不是等到衣锦还乡的那一天,而是要随时随地、不拘形式地去兑现,哪怕是一句口头的感谢,哪怕是一次成绩的进步,哪怕是一张节日的贺卡,哪怕是一次家务的劳动……这些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时时刻刻。常怀感恩心,每天都是母亲节!让感恩成为习惯让孝敬成为常态,让尊重成为自然。

温馨母亲节,莫让对母亲的爱仅限于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