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随笔:17岁神童被中科院退学带来的警醒
清瑕-100770 05/06 7836
17岁神童被中科院退学带来的警醒
这两天,《现代版“伤仲永”:一名神童母亲的忏悔录》成为网络上被大家热烈关注的事件。
这本来是一个旧闻。“神童”魏永康,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当时,一直陪读的母亲曾学梅,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绝望,更看到了教育严重失衡带来的恶果。
这是一段关于“神童”学生生活的描述。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母亲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2000年5月,魏永康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脱离母亲的照顾后,他“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甚至不知道自己去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
当所谓的“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却在孩子学习成长的最黄金时段,遭遇了教育的滑铁卢。
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又何止仅仅发生在母亲曾学梅一个人身上。面对应试教育的要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父母高度关注智力教育,对“情商”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曾学梅的问题,又何尝不在我们广大父母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呢?
我们的一些父母热衷于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到识字年龄,就让孩子学习写字。还不具备基本的学习条件,就让孩子成为各种各样辅导班的常客,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的少。一些孩子在父母的开发下,或成绩斐然,或小有成就,或引人注目,但是不是都真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是不是都顺应了孩子的成长和认识规律,或许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父母认真反思的基本问题。
我们的一些父母热衷于为孩子“争分夺秒”,包办一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成了父母们的口头禅,生怕自己孩子空闲了少年时光。就像神童母亲曾学梅一直认为的那样,“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儿子那么聪明,生活的事情很快就能学会”。习惯于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生怕孩子耽误了一点点学习时间,使得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变弱,为孩子未来正常的生活埋下隐患
我们的一些父母热衷于干预孩子的正常生活。正如魏永康自己曾经说的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父母为了担心孩子的学习被影响,使出了各种各样的招数,也用尽了各式各样的心机,严重干预了孩子正常心理情感的成长。
其实,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一个自然过程,违背人成长的自然规律,一味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走到教育的反面。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全面过程,忽视孩子正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一味地强调智力开发和知识获得,一定会让孩子的成长产生残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人性逐步丰满的过程,违背孩子精神和情感成长的正常需要,一味追逐所谓的成龙成凤,一定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命过程缺乏自我,甚至被异化和扭曲。
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还有真实的生活与常识,更有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完善
只有专心读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吗?17岁神童被中科院退学带给我们太多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