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05《僧事百講》經懺佛事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3/29   15349  
4.5/2 





經懺佛事的內容,即誦經拜懺,以佛事來照顧社會大眾,因此社會上的婚喪喜慶,需要佛教儀禮為助緣,來圓滿人生中的大事。   工廠開工、商店營業、安基動土、新居落成,都需要出家人灑淨,為他們主持一個祝禱的儀禮。   對一個出家人而言,弘法度生很重要,生亡兩利的經懺佛事也不可免,長久以來,經懺佛事為寺院的重要行事之一,不少信眾因為一場如法如儀的經懺佛事,建立了與佛教的信仰關係。   佛門裡,經懺佛事屬於結緣的佛事,不但可替人消災祈福,提升寺院經濟,同時是對信眾的教育管道之一,僧門大眾應廣為宣導佛事的正面意義。在這個講次裡,就經懺佛事的意義、內容,及一般人常有的疑問,如:什麼是「佛事單」?什麼是「趕經懺」?一個人往生了,家屬在治喪期間有什麼禁忌嗎?在家人可以組織經懺團嗎?如何做一場如法的經懺佛事等,提出說明。 問(1):一般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希望舉行經懺佛事? 答:經懺佛事,是佛教行化世間的一個重要項目,對一位出家人來說,是一堂重要的功課。經懺佛事的內容,即誦經拜懺,以佛事來照顧社會大眾,因此社會上的婚喪喜慶,需要佛教儀禮為助緣,來圓滿人生中的大事。甚至工廠開工、商店營業、安基動土、新居落成,都需要出家人灑淨,為他們主持一個祝禱的儀禮。如過去美國加州議會要開議了,他們曾找我去替他們念經、灑淨,表示有一個好的開始。社會大眾的一些行事,能有宗教為他舉行一個儀式,接下來就好辦了。   又如台灣中部在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多少人死在路邊,多少人捐了棺木;當遺體要入棺,人要如何抬到棺木裡?我想這個時候,宗教師很重要。一個人不管信仰什麼宗教,如果有宗教師從旁協助誦經、舉行一個儀禮,再把人送進棺木,蓋起來,家屬和亡者就可以安心。而亡者的家屬往往也會難過不捨,這時就需要宗教師適時給予佛法引導,撫慰他不安的情緒。   一個人在世間上,無論是喜事、喪事,從出生到離開世間,在他一生的過程中,都脫離不了宗教與他的關係。例如一個人出生了,是喜慶;周歲、入學,成長弱冠、成年、結婚,就業、出國留學,這當中就需要多少的祝福。到了最後,生病了要消災免難,臨終、往生時,還要有人來助念,為他舉行告別佛事、禮葬,可以說,人間的種種事都需要佛教,經懺佛事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 問(2):一個人往生了,需要超度、超薦,這時候他需要哪些佛事呢? 答:家裡有長輩高齡過世,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太過於悲傷。因為生死本來就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有的時候死也不一定比生苦,生有何樂?死又有何悲呢?不過這時候總要有人替他主持一個儀式,替他誦經祝福,來圓滿他的心願。   在中國的社會,有人過壽了,佛教可以為他誦《藥師經》、《金剛經》,拜「大悲懺(註1)」;如果家裡有人喪亡,可以誦《阿彌陀經》、念佛,做「三時繫念」、「放燄口」等,一般中國社會都是這麼做的。 問(3):在佛教裡,有關延壽、過生日,或者延生的祝禱,是否也有人以拜懺為佛事? 答:一般人過生日、壽誕,往往以設宴熱鬧的方式度過,佛教卻認為生日是母親受難的日子,應該廣修福業,或在佛前誦經禮懺,以此功德回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依佛教的儀禮,以拜懺為延生祝禱的佛事,普遍以「水懺」、「梁皇懺」、「大悲懺」或「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註2)」等懺法為主。   有一位富翁過六十大壽,請良寬禪師為他誦經祈壽。禪師問他希望再增加多少壽命?信徒說:「再給我二十年吧!」禪師說:「再多二十年,也才八十歲而已,太少了吧!」「那就一百歲吧!」良寬禪師說:「一百歲很快就會過去,還是不夠。」信徒說:「難道還可以到一百二十歲嗎?」「一百二十歲,也不過是多了六十年,這也沒什麼了不起呀!」富翁問:「那怎麼辦呢?」良寬禪師說:「那就求『無量壽』啊!」   人的色身雖有生滅,但是精神的生命卻是無限,能夠留下功德,留下智慧、貢獻在人間,就是「無量壽」。因此佛教徒在生日這一天,除了為父母誦經禮懺,還可以助印佛書、布施供僧,或以父母的名義捐助佛教及社會公益事業,為他們留下歷史,並作為後世子孫的典範,如此一來,才是真正達到慶生的意義。 問(4):佛化婚禮、成年禮也屬於功德佛事嗎? 答:當然。凡是可以發揚佛法,為信徒婚喪喜慶所做的功德行事,都稱為「佛事」,即佛的事、為大眾服務的事,所以為佛化婚禮、成年禮所做的誦經拜懺、種種照顧,都屬於功德佛事。 問(5):在佛門裡,常聽到「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的說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答:從這一句話裡,就可見經懺佛事在社會上的普遍情形。一個出家人只要會唱讚、誦經,經懺佛事就少不了他,需要他去誦經、拜懺,到處都有飯、有素菜可吃,所以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   其實,經懺佛事本來是佛教裡弘法度眾的法門之一,卻因為供養豐富,慢慢變相為部分出家人的職業。歷來有不少出家人在經懺裡迷失自己,讓不少社會人士誤解佛教,失去經懺佛事的本意,相當可惜。希望今後有志的出家人,應該思考如何提高經懺佛事的意義與價值,讓它成為真正有益於社會大眾的功德佛事。 問(6):在佛教裡,形容一個以經懺為業的出家人是「趕經懺」,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早期在佛教不普遍的地方,會誦經、拜懺的人很少,出家人往往到這一家誦經後,還要趕到下一家,尤其中國人到了農曆七月,盛行做經懺佛事。一個月只有三十天,光是一間寺廟鄰近的民眾,不僅是三十家,而是三百家,出家人只好分配一天跑十家,有時候也不只十家,忙不過來了就希望能快一點,這家趕完接著趕到那一家,那一家完了又趕到下一家,後來就稱之為「趕經懺」。   實際上,經懺佛事不需要趕,要從容不迫,還要有佛法,才能真正利益生亡,而不是應付了事。 問(7):一個出家人如果去趕經懺,他在佛教的地位、評價如何呢? 答:一個出家人做經懺佛事,必須要有道德、有學問。過去的出家人,如果沒有經過叢林生活的磨練而貿然投入經懺佛事,身價會被人貶低,也會讓人看不起;如果出家人本身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終究會流於只是替人做經懺,就等同於唱「野台戲」,或者應酬式的低俗文化。   過去憨山大師有感於當時的出家人盛行趕經懺,敗壞佛教風氣,曾說過:「寧在蒲團靜坐死,不做人間應付僧。」他不做經懺、不去應付佛事。對於這一點,我認為也不必完全不做經懺,經懺的本意是為社會民眾服務,不是為金錢、為生活,也不是職業的。   舉行一場經懺佛事,必須隆重、莊嚴,如法如儀。經懺,完全是一種對信徒的服務,是出家人身為宗教師的一個責任,尤其對廣泛的社會大眾來說,還是有其存在的需要與價值。 問(8):既然誦經拜懺對一個信徒的信仰,是很需要的,為什麼佛教對經懺也有一些微詞或者批評呢? 答:為信徒做經懺佛事,有時太過於職業化,規定念一堂經要多少錢,或者佛事不莊嚴、馬馬虎虎隨便了事,這樣的經懺當然不好。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的父親過世,請一位老法師到家裡念經。年輕人問:「念一卷經要多少錢啊?」法師幽默回答他:「念一卷經要一千塊。」年輕人說:「那麼貴啊,念個《彌陀經》要一千塊,打個八折好不好?八百塊。」這位老法師也不生氣,說:「好啦,就八百塊。」於是到他家裡念經。   等到經文都念過以後,要祝福、祈禱,這位老法師說:「站在我前面的這一位亡靈啊,現在我替你誦經誦好了,你可以到東方世界去往生了。」兒子聽了,趕緊拉了師父的衣服,說:「師父,別人往生都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怎麼叫我爸爸到東方世界呢?」老法師仍幽默的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千塊,你要打八折,就只能到東方世界。」   青年一聽,心想:為了自己節省兩百塊錢,讓爸爸只能到東方,不能到西方,於是請法師再重新祈求,讓爸爸到西方去,他願意加兩百塊錢。這位老法師答應了,又重新祈求:「這一位亡靈啊,現在你的兒子加了兩百塊,一卷經一千塊,現在你可以到西方去了。」   這時,青年的父親忽然從棺木裡跳出來,指著這個兒子大罵:「你這個不孝子,為了你省兩百塊錢,讓爸爸一下子到東方,一下子到西方,爸爸難道不辛苦嗎?」   這則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佛法無價,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真正的一堂佛事,大家彼此有默契,心裡恭敬,皆大歡喜就是最好。 問(9):有些信徒平時喜歡遊走幾個道場,一旦自己需要經懺佛事,會出現一些很為難的場面,這時候該怎麼辦? 答:信徒平時跑好幾個道場,到了家裡要做佛事,會讓他感到為難的,是他到甲寺院拜託師父到家裡做佛事,甲寺院的人想:「唉唷,他跟乙的寺院來往很多,很頻繁,我現在去會不會讓乙寺院有所誤會?唉呀,還是不去比較好。」於是甲寺院就推辭:「對不起,我那一天很忙,你還是找乙的寺院去吧。」信徒沒有辦法,只好去找乙寺院。   乙寺院一想:「哎唷,這個信徒他平常和丙的寺院關係很密切啊,我還是不方便去,請他找丙的寺院去吧。」正因為這一位信徒跑太多間寺廟,當他真的有需要時,就等於「三個和尚沒水喝」,大家都互相推辭,認為不是他的事。   所以信徒跑寺廟道場,跑這一家、那一家,並不是很好的事。信仰,依止一個道場即可,如果只是親近二家、三家寺院,作為朋友並不要緊,但最好還是要有一個代表的依止道場。 問(10):一個人往生了要做佛事,寺廟是否有必要為他開一個行事表或日程表之類的佛事單? 答:這是很進步的做法。例如在一般家庭裡,不會經常有婚喪喜慶。忽然遇到怎麼辦呢?要來開會、商量嗎?這很麻煩、很費事,什麼都要重頭安排。不過大多數的寺廟早有預備,信徒的家人去世,寺廟會請他填個單子,註明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要做什麼、誦什麼經、做什麼事,甚至這一堂佛事要幾個香爐、燭台、幾道供菜,應該準備什麼東西,這張單子最後會交給他,上面的日程、行事、需要準備的物品都有所指示,就不必再開什麼會,這就是「佛事單」。   一般寺院都有佛事單,我過去在大陸曾經做過當家、總務,也為人開過單子,他只要拿回去就可以照辦,因此有了佛事單,一切都很方便、很清楚。 問(11):一個出家人到信徒家做經懺佛事,應該怎麼做,才能使生者、亡者都能得到利益? 答:一個人往生,家裡很冷清,這時有人誦經、念佛是很重要的。所以助念,不一定完全由出家人來念才可以,家裡的人可以一起念。如果是信徒,多少都能在後面一起參與助念,甚至外面的鄰居、朋友,聽到大家在念佛,可以主動來參加助念,就不一定一個人從頭念到最後。   助念要念多久呢?大家輪流念,慢慢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還有人念通宵;或者你念佛時,換我休息、睡覺;我休息過後,再來繼續念,輪到你去睡覺,如此輪番助念,也是一種方法。 問(12):一個人往生了,就民間習俗來說,有很多要做的事。例如「做七」[註3],一共要做七七四十九天;或者做「百日」[註4],乃至一年以後還要「合爐」[註5],寺院要如何為信眾安排這些民間的需要? 答:主持一場經懺佛事,只要簡單隆重,聊表心意就好,不需要做得很複雜。安排佛事,應該適可而止,不要為了一個人往生,今天要念經,明天拜懺、後天放燄口,頭七、二七、三七,七七、百日、過年,讓寺廟的出家人一天到晚就為了這一家忙碌,無法再有時間去做更多弘法利生的事情。   如果信徒是高齡往生,兒孫眾多,這時為了要讓大家都很公平,需要特殊、隆重一點的儀禮,倒也無可厚非。或者喪家的經濟條件很好,沒有治喪費用的顧慮,這時也可以視情況為他們忙幾天。 問(13):一個人往生後為他助念,一定要堅持到八個小時嗎? 答:所謂「八個小時」,是根據那一部經典呢?我想,一個人在醫院往生了,後面還有病人等著要住進來,如果人斷氣了還要等八個小時不准移動,醫院會不歡喜你佔住這八個小時。   這八個小時的說法,是因為過去中國民間社會的習慣,兒女到外地工作,短時間之內來不及趕回來奔喪,所以等八小時,讓兒女們都能在這一段時間回來,這也沒有什麼不好。   不過到了現在的社會,是否要堅持八個小時,要視情況而定。一個人到了臨終,心臟都停止、過世了,有醫師來為他宣布死亡時間,這時候家屬不要哭鬧、吵雜,應該為亡者淨身、化妝、穿壽衣,布置靈堂等等,這些過程也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處理。 問(14):一場經懺佛事,要請法師為亡者誦經,在沒有法師的情況下,家裡的親屬可以自己誦嗎? 答:家裡的人為亡者誦經念佛,比法師來誦經更好。因為家人與亡者有血緣關係,彼此很親,在他往生時為他誦經、助念,一定是很誠心誠意的,所以不一定非要找多少出家人來為他做佛事才可以。   喪葬不是做熱鬧,有的家屬會要求一定要幾位出家眾、一定多少人來誦經才有面子。其實,這時候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要因緣。因緣多,就能多幾個人來誦經,但還要衡量家裡的空間,是否可以容納得下那麼多人站著、坐著,如基督教、天主教出來為信徒服務都是一個人,甚至道教、民間信仰也都是一個人,誦經不一定需要很多出家人。   現在的風氣,不管做什麼佛事,都要多少和尚、多少比丘尼、多少出家眾,好像做熱鬧,似乎要人多才有面子,我想這一點可以斟酌考慮,沒有必要。 問(15):假如家裡有人往生,有哪些是適合於親屬為亡者誦念的經文? 答:如果家人是佛教徒,平時應該都懂得誦《阿彌陀經》、《般若心經》,或《普門品》、《金剛經》、《地藏經》等,這時就可以誦念這些經典。即使不會念,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 問(16):一個人往生了,可以燒往生錢、金銀紙嗎? 答:過去一個人往生了,在大陸要燒元寶、燒往生錢,現在台灣的風俗是燒金銀紙。其實佛教並不太贊成燒往生錢或金銀紙。這些真的能當錢用嗎?   有一個人騎摩托車出事了,要請人替他超度,又要用紙再紮一輛摩托車、房子、櫃子,或者現在還有汽車、電視機之類的現代用品。在世間上,他是出了車禍而亡的,到了陰間,難道還要他再去出車禍嗎?為什麼還要燒摩托車、燒汽車呢?這是沒有必要的。我認為燒這些房子、汽車、金銀紙、元寶,都不如誦經來得有用。   除了誦經祝福,如果還有一點願心,可以將亡者的遺產替他做獎學金、社會公益或什麼紀念都很好。過去的喪葬,有的還要有陪葬物,但看中國歷代皇帝的陵寢,後來都被人盜墓,所以有陪葬物也不見得是最好的作法。總之,在這個世間,不管做什麼事,恰如其分就好,不宜過分。 問(17):有關民間習俗的問題,有的習俗認為一個人如果是在外面斷氣,就不能再進家門,這樣的做法妥當嗎? 答:我認為這麼做是不如法的。自己的親人、子弟,家裡的兄弟、長輩、兒女,他在哪個地方遇到災難,即所謂的「橫禍」,我能忍心讓他曝屍在外嗎?再怎麼樣也要把他接回家裡。這樣的情形我也見過:一個人在外面出事,家裡的人就七嘴八舌:「哎呀,他在外面出了車禍,只能在外面,不准進門……。」這樣的情形,有可能是過去中國的兄弟姊妹,大房、二房很多,互相排斥,於是要製造一個「鬼魂禁」的禁忌來障礙彼此,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一個親愛的人家、和睦的家庭,沒有所謂「排斥」的事情。親人在外面往生,應該儘快迎接回家,馬上就要為他入殮。再說,現在的喪葬,有殯儀館、化妝師,因此人死了並不可怕。   人活著的時候那麼親,死了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什麼?難道人死了就變成鬼嗎?其實,人死了不一定做鬼,人死了會升天、也會做人,為什麼要想像他去做鬼呢?這就太不恭敬了。   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怕什麼呢?過去我在揚州,才剛過完元旦,天氣很冷,大家都會感覺到「好冷喔!」。可是我忽然心有所感:「冷不怕,怕風。」因為剛剛一陣風吹來,確實是冷,因此冷不怕,怕風。   接著我再說:「窮也不怕,怕債。」因為要過年了,我們家鄉有個風俗,一個人有債不還,即使到了年三十晚上,打著燈籠也要向他討債。窮不要緊,欠債就要還債,沒錢還債是很苦的。   「病也不怕,怕痛。」生病沒有關係,不過痛就很難忍受。   「鬼也不怕,怕人。」依我的瞭解,鬼有鬼道,畜生有畜生道;鬼很善良,鬼也會幫助人,大家不要認為鬼都是窮凶極惡,都很壞,不是的,有時候反而人比鬼更可怕。希望我們今後要改變觀念,人死並不可怕。 問(18):如果有一些在家人組織一個經懺團或誦經團,他們以經懺為職業,這麼做究竟如不如法? 答:不如法。一般在家人,什麼職業都可以做,但不能越俎代庖,將經懺佛事作為謀生之道。出家人的責任是住持佛法,廣度眾生;在家人可以為佛教奉獻服務,護法衛教,角色各有不同,不容混淆。   經懺佛事是出家人、宗教師的本務,是要為信徒服務的;如果由在家人主持經懺就有所不當,但如果不收費用,是義務服務,那還是可以的。   因此助念團的意義就等於做義工,將它視為一件好事也未嘗不可,但不應該將助念職業化。 問(19):前面提到經懺佛事不可以談價錢,也不可以談折扣,可是有一些信徒、齋主,認為出家人為他們辛苦奔波、誦經,心裡過意不去,總想要供養法師,這時該怎麼辦呢? 答:一場佛事要莊嚴,是不共金錢往來,任何金錢都不能買動一個出家人來做佛事。所以經懺佛事要能超越金錢、超越人情,這當中完全是道情法愛、是佛法,是我們應該要做的,那麼這一場佛事就更有意義了。   信徒因為法師為他做經懺佛事,所以歡喜供養常住、供養法師,當然無可厚非,而且可以再多多益善,我認為這要視個人的力量如何。如果信徒今天難得有這一件事情勞駕我們,於是他感到歡喜,多供養一些,這位信徒的心意我們能瞭解,也很讚歎,但是他不能打腫臉充胖子,沒有錢還要給多少的錢,這就沒有必要。   有人會問,一場經懺佛事應該給多少?有的法師從很遠的地方來,需要坐車,因此應該有一個適當的標準。如果沒有標準,比方一堂佛事來了十個人、二十個人,只給他們幾十塊、幾百塊錢,一個人最起碼的車資都不夠,這也不行。因此不要為了錢的問題,讓來做佛事的人起分別,甚至錢不夠也會有爭執,在這樣的情況下做一場佛事,怎麼會有功德呢?所以出家人吃十方,就應該讓他有所得,但不能再去苛扣他應該得到的,那就變成吃十一方了。 問(20):關於經懺佛事,有一則譬喻提到「遠方的菩薩」,不知道這裡所指的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對社會人心的一種諷刺。有一個人過六十大壽,要請法師來誦經、祝壽。這位法師誦完經之後,就開始念祝壽詞:「南無遠方的菩薩,這一位壽星今年六十歲了,請菩薩慈悲,給他再活到七十歲吧。」   這一個壽星拉拉師父的手,說:「能再增加一點嗎?」師父說:「喔,要增加一點?好。菩薩啊,這一位壽星現在說七十多歲不夠,希望你再增加他十歲,請再給他到八十歲吧。」壽星又拉拉師父的手,問:「還可以再增加嗎?」師父說:「再增加就不行了呀。你沒有聽到嗎?我剛才是念『遠方的菩薩』呀。」   壽星問道:「你何必要念遠方的菩薩呢?找近處的菩薩就好了呀。」師父說:「近處的菩薩知道你平常為富不仁,吝嗇、慳貪,對善財一文不捨,他們都知道你不做好事,所以當我替你祈求近處的菩薩,他們都不來保護你,我只好找遠方的菩薩。你呀,能活到七十歲、八十歲就很足夠了。」   因此大家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每一件善事都有因果,佛菩薩神通廣大,怎麼不知道?所以不必刻意去祈求什麼,做了什麼事都有因果,所謂「因緣果報」,做好事必然會得到好報。 問(21):一場經懺佛事,不管是婚喪喜慶,有沒有哪一個時間是最適當的?大概多久比較好? 答:一般來說,過去的經懺佛事,如果是婚事、喜事,當然是選在中午、上午。要祝壽,也都是選在中午要上供的時候,這時候喜氣洋洋,上供完了以後,接著就是午宴。   如果是放焰口,按照規矩,都要在下午一點鐘以後,可以訂於一點到三點,或者三點到五點之間,快時需要兩個小時,慢則可能要五、六個小時,時間長短沒有一定,要看人數多寡、唱誦速度快慢,看他忙不忙而定,因此這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時間的長短。   不過不要計較這些。為什麼呢?所謂「一念三千」,誦經拜懺,你的心意到了,甚至做了功德,「錢進山門,福歸施主」,一切功德都有了。 問(22):講到經懺佛事,如果要做得很如法,內容合情合理,有佛法意義,您認為應該怎麼做才是一場如法的經懺佛事? 答:家裡要有一個佛堂。佛事進行時不一定都要站著,可以坐下來誦經。如果沒有地方,也不必勉強,可以到寺院來做。   寺廟裡有佛事所需用的專門設備,都很莊嚴、齊全,把朋友親戚都請到寺廟,那裡的空間很大,有客堂、有接待的地方,大家在使用上都很方便、舒適,對信徒來說,能到寺廟來做經懺佛事,是最好的選擇。 問(23):如此說來,經懺佛事在寺廟做,比在家裡做更好、更如法。在內容上,應該誦什麼經、講什麼話才如法? 答:不管誦什麼經,寺廟通常都有一定的規矩,這個大家都懂,問題是要說法。每一堂佛事都有信徒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因此出家人要能夠說法,這場佛事才有佛法,有佛法才有辦法。   現在政府的一些官員,要做一場佛事都有所改良,我曾參加過數次。他們找我一個人去講經,而不是念經。在佛事的會場上,很多親朋好友來了,要我為大家開示佛法,當然我都講生死、講人生的看法,他們覺得這比形式上的誦經超度更有意義。我心想,這也沒錯,一場佛事不但是度亡者,也要度活人,所以對這樣的做法也不計較;我碰到這種很新式,喜歡以說法為重的人,也很欣賞他的作風,因此配合他的需要、成就好事。 問(24):一場經懺佛事,不論是婚喪喜慶,是否一定要說法才能度眾? 答:舉行一場經懺佛事,說法很重要。例如放「三時繫念」,放到一半要說法;又如「放焰口」,也會有一段說法的時間。最近在台北道場舉辦的「水陸法會」,也是焰口放到一半,要我向大家講半個鐘點的話。講過以後,上千名與會大眾法喜充滿,認為來參加這一堂佛事很有意義、價值很高,他們聽了佛法以後心開意解,因此佛事當中的說法,是很重要的。 問(25):如此說來,不管是婚喪喜慶的經懺佛事,雖然都要誦經拜懺,但是它在弘法利生、度化眾生上有什麼功能嗎? 答:經懺,本來就是弘法度眾的一種方便,也是為信徒而做的宗教服務。人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佛法來照顧,所以經懺佛事要開示佛法,讓他們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   例如親人往生,與親人分別,家屬的心裡有很多不捨,很憂愁、傷心,可以告訴他:「死,並不是沒有,只是移民到別的國家去,到極樂世界去了。『移民』到更好的地方去,要很歡喜、要祝福他。」   你可以把他當作去留學、去旅行。此外,還可以告訴他:人死,死不了的。就如一根木柴,火快燒完了,後面還會接著一根木柴;人的身體也有一期一期的生命,每一期的後面都會再延續下去。生命就像一串念珠,一顆一顆的珠子,有條線把它們貫穿了就不會散失,生命輪迴都在這個生命線、生命圈裡面。   對於死亡,不需要掛念那是生命的消逝、生命從此沒有了。一般人說到生死,就是所謂的「陰陽之隔」,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人死了,一切都沒有了;其實人死了還有一個「靈」,「靈」是我們看不到的,他有可能站在我們的面前,只是我們不知道。   不過不知道也沒有關係,事實上就像是電、空氣,你看到了嗎?我們人看不到的東西很多,就如人死了,並不是不存在,他的身體雖然死了,但是他的靈是存在的。如果能認識生命是無始無終、永遠存在的,就不會那麼悲傷了。 【註釋】 1.大悲懺:大悲懺法為宋代天台宗僧人四明知禮編集,以天台宗教義為修持指導的懺儀,目前已成為現今寺院通行最廣,專為信眾消災祈福的懺法。 2.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為當今寺院通行的懺法。懺文共分兩個部分,其中五十三尊佛名出於《觀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經》,三十五佛,則出自《大寶積經》。 3.做七:人死後的四十九天當中,親屬於每七日為亡者營齋作法稱為「做七」。 4.百日:依民間習俗,人死後滿一百日,請僧人或道士誦經、齋祭的儀式稱為「百日」。 5.合爐:為民間的儀禮。即亡者往生的隔年,把魂帛燒去,並將名字納入祖先牌位,取小部分爐灰到祖先的香爐中,稱為「合爐」。過去的合爐是在往生後滿三年舉行,今改為隔年後擇吉日舉行,甚至在對年的當天進行。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