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沽注一擲」學投資

Yanzhen-2187  01/27   3574  
4.0/1 

女人筆金心 -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網上圖片)
最近我看了一部講述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電影,這部電影的片名叫《沽注一擲》,我向姐妹lucy推介,因她可從中學到很多投資知識。

姊妹們,我沒有寫錯字,確實是「沽注一擲」,而不是「孤注一擲」。其實這套戲的主旨也有「孤注一擲」的意味,即是片名也是一語相關的,而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就叫The Big Short!

電影講述2008年時,美國的經濟泡沫不斷膨脹,樓市節節上升,但能夠借錢買樓的人,信貸質素愈來愈差,令金融市場埋藏不少計時炸彈。更甚者,有投資銀行將質素欠佳的按揭,即「次按」證券化,然後與一些質素較好的債務證券捆綁在一起或稱打包,然後再售與其他投資者,這些產品叫抵押債務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

投資工具違約 致火燒連環船

更複雜和糟糕的是,投資銀行為了讓投資者放心買入這些經包裝過的投資工具(專業的說法是Structured Products,結構性產品),還找來高高在上的評級機構為這些債務評級。

這還不止,為了令投資者更安心,他們找來保險公司設計了一種叫CDS的衍生工具,所謂的CDS,英文全名是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一般譯做債務違約掉期。意思是,只要投資者買了CDO之後,再買一份CDS,那就萬無一失,因為萬一CDO出現任何閃失,出現違約情況,那份CDS就可以補償妳的損失。

我舉個例,假設甲借錢給乙,又向丙買入一份等值的CDS,他就很安心了,因為萬一乙違約不還錢,丙就要向甲賠償損失,但如果乙沒有違約,丙就可以將甲支付給他的保險費袋袋平安。

但這些CDS也像窩輪一樣在市場買賣,令到參與擔保這些債務的人會不停地轉換。姊妹們,大家可以想見,這些次按,CDO和CDS等債務工具和再衍生的投資工具是如何一環扣一環,萬一其中一個部分違約,就會出現火燒連環船的情形。如妳對我說的次按,CDO和CDS等金融術語一竅不通的話,不用擔心,這部電影還用了非常親切和簡單的比喻,為觀眾解構這些複雜的金融術語。

樓市陷入瘋狂 樓按瀕臨爆煲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用了賭場中,賭客跟荷官對賭,但其他旁觀者也互相開盤,賭這一鋪究竟是賭客贏還是荷官贏來比喻CDO和CDS的關係,而旁觀者的注碼竟然比賭客跟荷官的注碼大幾十倍,大家就可以明白當中的兇險了。

以上只是故事的背景,劇情其實是說,扮演投資經理和銀行家的幾位主角,看到了危機所在,並實地去「考察」美國樓市的最新情況,例如當中有一位租客,他的業主竟然可用了他的狗名字借到按揭;而另一位脫衣舞娘,她竟然有錢買幾層樓,但原來,每一層都是按上按。最後,主角們更找來兩位財務公司的貸款經紀,大家可以想像,樓市熾熱,這些經紀當然賺到盤滿滿,但他們大部分客戶都是新移民,這些經紀不理會這些客戶的還款能力,隨意幫他們申請按揭,讓他們買樓。

於是,這群主角們都相信,美國的樓市已經深陷危機,隨時爆煲,因此,他們也部署了一次超級沽空,跟投資銀行賭一鋪大的,不過,電影的結語,借了主角之一的畢彼特之口,強調就算成功沽空,賺了大錢也不應該慶祝,因為金融海嘯會令無數人受害。最後,導演也不忘諷刺一下華爾街的大鱷,闖出大禍後也沒有受到應得的懲罰,仍可繼續風光,也實在令人感到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