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系列讲座撷英第七篇 原著:曹国忠
anonymous-104354 01/17 49274.0/1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再论“义”和“利欲”的关系,兼答好友宏言锋语
我在第三篇中,曾经提到一句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古训,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古训的表面意思比较浅显,多数人都能懂得。但对于“祸莫憯于欲利”、“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喻于义者,必得义之助;喻于利者,必为利所害;导民以利者,终必为利所伤。”等几句论断,许多人恐怕会觉得是危言耸听。因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处于领导地位的人都把喻于利作为一种统御下属的权术加以利用,并且对自己能够熟练运用沾沾自喜。
喻以利作为一种权术,只宜作为权宜之计,长期运用遗患无穷。喻于义才是治国理政长治久安的正道。还是精通天地人三道的魏征说得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是为什么听从魏征建议的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当时的中国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大帝国。而乾隆在励精图治的康熙和雍正的基础上,却重用和珅这种弄臣为他搜刮官员、百姓的钱财,供他享用,他又不必担负骂名,看起来这种权术真是精明绝顶,他晚年陶醉于他的“十全武功”,成为“十全老人”的美梦中。
殊不知,他已经为他的子孙种下了无穷的祸根。在太平盛世的光环下,重用和珅这种弄臣带来的后果,是帝王道德权威的逐渐丧失,执政合法性遭到严重削弱,民怨逐渐积累。怨不在大,可畏唯人。等到嘉庆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搬倒和珅,虽然得到了相当于多少年财政收入的钱财,国库顿时充盈起来,但以近乎完人的嘉庆,面对全国此起彼伏的民变,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眼看着大清一天天乱下去而无力回天。始作俑者是谁?正是他的老子乾隆。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后促使自己或自己的子孙倒下的,都是这种喻于利的权术,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不就是又一个例子吗?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一样,“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现在中国的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例子,难以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