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编辑总结:第三只眼看现代中华文化与世界的关系(七)
Oskarlre-1300 01/15 75714.0/1
中华文明的出路与未来—儒家文明的工业化时代变化与发展 (三)
现代儒家文明架构的可能
澄清了上面几种倾向的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再来正面思考儒家文明如何可能作为一种现
代文明架构。当然,正如在此系列的第一部分所陈述的,中国第一次在历史上面临着城
市人口(工业人口)和乡村人口(农业人口)持平并逐步超过的情况,可以说是之前五
千年未有过的。那么两千年儒家文明如何适应工业化转变这样一个大问题,也需要很长
时间的研究和梳理才有可能真正清晰起来,远非这里靠这么几句话可以明确的。在此,
我只想从上述的古今之争的角度,谈几个应该注意的点。
甲、 普世性的儒家文明
说到这里朋友也许会说,你不是用了整整一个大章节骂西方文明如何不是普世的,双重
标准的,为啥到头来你反而在说儒家普世化的问题,儒家就不会被同样的双刃剑所伤害
么?
事实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儒家的普世性的确超过西方文明。
我们在前面谈西方的文明体系时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各派基督教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真正在影响西方总体文明架构的是更大意义上的基督教文明,而不是某个教派。也
就是说,我们在论述西方文明的时候,要从大的角度区分教派和基督教文明体系。说的
更深一点,则是要看到基督教,甚至更早的犹太教和稍晚的伊斯兰教等天启宗教背后的
哲学思想。同样,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一个特殊的儒教
,在总体的基督教文明框架之下,成为某一部分人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标签。我们更应该
关注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儒家文明架构,而不是作为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的儒教文
化。
实际上,事实上天启型宗教中除了犹太教是和民族绑定的(天选民族),无论是基督还
是伊斯兰都是广义的我即真理,信我即福音,不信我下地狱的排他性哲学宗教。这种宗
教的好处是团结性强,扩展速度快。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和博爱不兼容。(虽然口号少不
了)因为这些宗教的核心都是因信称义,而不是宣传中的因爱称义。 对于异教徒或者
不信的人,历史上来说迫害是根本不少的。
相比而言,历史上的儒家,却从来不会将一族一国的兴衰当作自己最终的关怀,而是把
“天下”作为终极的指向。没有“平天下”这一维度,儒学体系是不完整的。现代的儒
家,也不应该从天下关怀退回到民族宗教的层面,放弃其普世性的文化使命。因此,我
们需要从儒家文明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人类文明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
重新理解整个现代文明和世界历史,在儒家文明的总体架构下,重建现代社会的秩序和
价值关怀。而考虑到儒家思想的根本层面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兼容性的社会
结构,而不是以传播宗教为目的的排他性侵略。那么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是否更强显而
易见。
这样一种新的文明架构,不仅会使得中国充分实现其现代转化,而且必将改变整个世界
对现代文明的理解。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儒家文明若是仅仅满足于在世界基督教文明
中分一杯羹,那不仅会永远一蹶不振,而且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成熟的现代中华文明。
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悲哀,也将是世界文明中的一大遗憾。
乙、 儒家自身的文明体系
立足于这种普世性的天下眼光,就必须全方位地重新理解儒家文明体系。
这要求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地简单重复古人的词句,也不能削足适履地用西方思想来切
割儒家文化。
一方面,需要最地道地理解儒家思想的自身脉络,而不是套用西方的思想模式来解释儒
家;
另一方面,又要把儒家的这套逻辑变成能够应对工业化社会下新问题的活的思想体系。
说要从儒家自身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并不是要放弃对现代西方的了解;恰恰相反,要真
正能理解儒家自身的思想逻辑,必须对西方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
在现代中国,西方思想早已渗入到生活和学问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思考中总是会自觉不
自觉地带入西化的概念,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与其不自觉地受西方观念的控制,
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把西方思想了解透,才能知道如何摆脱西方思想的摆布,彻底
回到儒家的逻辑自身。
只是,在这个了解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回到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是自成体系的,无论对宇宙、自然、人性、生活、政治、历史,都有一套自
足的看法。说要回到儒家自身的体系,就是要全方位地摸清儒家在这些方面的逻辑。比
如,我们不能在西方的一套世界观之下来看儒家的政治历史观念,也不能带着西方的人
性观来看儒家的人生境界。
在全面把握了这套逻辑之后,就可以思考古人未曾遇到的问题,也就能够对现代问题给
出自己的解释和应对方式了。在儒学的历史上,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发展都已经提供
了很好的先例。而儒学与佛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融合和相互渗透也是很好的证明。
毋宁说,儒家经过佛学的刺激,通过整理儒家自身的思想逻辑,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成
功地解决了佛学提出的新的思想问题。未来儒学与西方各家思想的关系,也应当是这样
的。海纳百川,有容为大,儒家思想不应成为排他性的思想,而是在有自身文明内核下
的兼容并包,正如过去几千年中一样。
丙、 儒家文明与现代观念
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不能简单地向西方化的现代观念投降,而应该形成对很
多现代问题的制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就要拒绝现代观念,有意形成与现代思想对
抗的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儒家思想,当然要把这些现代观念吸收进来,但不能把这当成唯一的或主要的目的
。在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古今之争中,古代文化并不是必然与现代观念相悖的,只是需要
强调,即使在西方,“绝对个人自由”这样的现代观念也不是最高的价值观念,而只是
通向更高的文化价值的制度保障。同样,在面对现代处境的时候,儒家也不应该将适应
现代观念当作最高目标,而是要在理解承认现代观念的前提之下,讲出更高的文化追求
来。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而不必刻意对抗现代观念,儒家文明就足以产生对抗现代文明
种种副作用弊端的力量。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儒家思想中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如“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等部分必然于追求小政府或无政府的绝对自由主义等思路相冲突。 而
从社会管理角度出发要求社会各阶层主动牺牲一些利益来达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必然会
遭到西式民主派信徒的强烈反弹。而儒家思想的稳定性和普世性也会遭到试图扩展西方
价值的信徒的中伤和诋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和必然的。
一个最常见的帽子就是给儒家文明套一个专制的帽子。
我们需要看到,今天专制这个词是被滥用的,而且主要是被政治滥用的。比如美国很多
时候说的反专制,其概念并不是欧洲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也不是 18 世纪的绝对主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群众有如洪水猛兽,19~20 世纪的欧洲,被革命吓坏,国王留下一
堆,教会的势力也没倒。今欧洲44国,还有 12 国是君主国。美国的盟友,沙特、日本
等国,也有不少是君主国。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仍尊英王。这些
都是保守主义的历史遗产。美国反专制,不是反王权专制,不是反教会专制。它,殖民
地出身,只要摆脱宗主国,就全都甩掉了。美国说的专制,根本不是这类东西。
美国说的专制,甚至也不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凡尔赛和约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
逼出来的,源头是英美的制裁和围剿。法西斯主义,反犹也反共(共产主义的领袖,很
多都是犹太人)。反犹,美国最在乎,反共巴不得。二次大战后,法西斯主义的残余影
响主要在欧洲,根本伤不着美国。要反,它也得去欧洲反。
非西方国家的专制,它也未必反。反不反,全看听话不听话。它要反的是共产主义和伊
斯兰世界的反美活动,靶心在这里。西方式民主不过是现在的道德制高点。而通过美国
打造成民主的化身。反美就是反民主,反民主就是独裁专制。这是才是后面的逻辑。
说白了,美国的“民主化身”靠什么,全靠两条:第一,全世界都认美元;第二,美国
在全世界驻军。
换句话说,什么最普世?美元、美军最普世。但美国说了,谁也不许学。
当然,扯这个话题有点远,我个人希望的是,随着人类进步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复兴,当
儒家思想再一次能影响东亚大地乃至更远的文明区的时候,我们不要学习这个标准。
也不要同样挥舞这个帽子去套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文化中很传统的一个
理念。
丁、 儒家文明与世界历史
上面提到了天下关怀本来就是儒家思想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方面。在当前的世界各大文明
中,除了基督教文明之外,能有这样的普世关怀的文明体系并不多。这一点恰恰是它的
一个极大优势,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掉。儒家思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天下关怀,而并不把
自己仅仅限定为某个民族文化,正是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它是一个自足的文化体系,
对于宇宙、自然、人性、生活、政治、历史等都有一套普遍性的讲法。
这套讲法里所强调的天下责任,并不必然由某个民族来承担,其所指向的也不只是某个
民族的局部利益。今天的世界,需要各个民族和文化的和平共处,但同时也仍然需要更
高的文化诉求,而不能完全陷入文化相对主义。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国内政教问题的国
际化。
当今西方政治解决这个问题的政教分离原则,本质上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这个原则并
没有承认每个文化体系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而只是承认每个文化体系在政治地位上是
平等的。于是,各个宗教的信仰者在并不认可其它宗教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暂时在政治
地位上尊重彼此的权利。这样的模式存在着两方面的危险,要么很容易陷入文化相对论
,要么还是会酿成宗教冲突。而在国际生活中,这一原则更是越来越暴露出它的问题。
但若是从儒家文明的天下关怀出发,却有可能在维护各种文化和平共处的同时,保持更
高的文化价值,就像中国传统中儒释道并存的局面那样。儒家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并
不是排他的,而是包容的。在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并不是无法共存的三个r宗教,而
是朝向共同的文明目标的三种教化方式。虽然这样的文化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尚未充分发
挥它的意义,却还是有可能用来解决未来的世界问题。而要使儒学在现代中国和世界焕
发它的生命力,就不能只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工具,也不能只把它当作一门古典学问,
更不能把它变成一种特殊的民族宗教,而必须用它来诠释和重建整个世界历史,从而成
为改造世界文化图景的理论原则。只有这样,儒家文明作为一种伟大的文明体系,才能
够成为现代世界中一套活的文明体系,并完成它应有的历史使命。
如何重新理解儒学的现代价值,取决于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传承者--中华儿女对现
代处境的理解。现代中国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地成为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它的文明架
构早已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华文明必须担负起它对世界的使命,否则就不可能实现
彻底的现代转化;要实现其现代转化,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必须建构一个丰富的现代文明
,即不能仅仅以实现所谓个人自由为最终目的,而要实现一种可持续性的,能够为社会
发展提供正能量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它必须从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中汲取营养并改
造它适合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更严肃地对待整体的儒家文明
体系,而不是片面地拿来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不是把它与现代观念强行扭在一起。使中
国充分现代化和全面重建儒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需要两方面都最充分地
展开。
后记: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复合体,个人觉得很多人所谓的中国现代信仰缺失并不全面,应是缺
乏普遍价值观的建立。中国数千年所谓尊儒,不过就是利用儒家思想统一整个国家的价
值观体系,有了这个价值观体系从国家角度利于稳定统治 从小的角度利于大家建立普
遍统一的价值观与家族权威体系,当然还是利于稳定。这个系统到了近现代外敌入侵时
被严重质疑。后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也在中华文明中产生了严重的激荡,表现形式从
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再到国共相争乃至某平方,不一而足。但是这些激荡除了TG的土地
革命外都是缺乏经济基础的--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工业化国家中产生的思
潮如何移植?
现在新的百家争鸣的前奏终于迎来的合适的土壤。中国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本身也达
到了两千年前百家争鸣的条件: 当年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是奴隶制的瓦解和
新的封建社会建立。 在这个基础上,文化自然会随之变化.当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基础
还没有找到最终目标的时候,各种思潮和可能性都会共存,这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
中国新百家争鸣的过程实际上从百年前就开始了,当时封建社会逐渐破产,国家的发展
方向不明朗,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思潮,只是当年国家实力衰弱,舶来品居多,很多人觉得
北洋时期或者民国初建时期各种言论共存,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但当时并未根本上解决
社会和经济问题,社会和生产力转型也没有完成,所以只是昙花一现.
从奴隶到封建,是一个转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也是一个转折,社会经济基础变
了,思想文化自然得跟着变. 建国以后近乎变态的工业化进程,到了改开以后开始发酵,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基础.
很多人奇怪国内为什么还没有这个迹象,其实苗头已经出现了,这是需要大量时间积累
的.此外,未来的百家争鸣与当年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 当年世界比较封闭,所谓的百家
,是内部的百家,争鸣,也局限于内部; 而今天的世界联系加强,所谓的百家已经不再
局限于中国,争鸣的舞台,更多的将会是这个世界.
事实上,文化远没有那么神秘高贵,一个人吃饱了饭总得找点事消遣,这个人居住的环
境,决定了他的消遣方式,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后人的推广,自然就成为了文化。按我个
人的理解:人、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人的活动、时间,这就是文化的四大要素,只要这
四个要素存在,文化就会存在。不管怎么变,有一点永远不会变:这种消遣方式(或者
说文化),必然是与这些人所处的地域环境符合,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压抑和迷茫,不过是井喷的预兆.
希望阅读此文的朋友们为未来的井喷贡献一份自己的才智。
这样本文抛砖引玉的目的才能最好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