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才最缺的能力是?/ 陈昭颖


金山湾区华文文摘-101123  01/13   14889  
4.0/1 




台湾人才最缺的能力是?

 

作者: 陈昭颖

 

上周末,笔者跟一票老美去柏克莱吃北京烤鸭,在那觥筹交错,摆满珍馐的10 人座原木桌上,笔者的老婆发挥人来疯的精神,把场面炒得好热,天南地北的议题都拿进来讨论。

 

在场坐着一个当地小学老师,负责小学一年级的教育。

 

『他们现在在学校学什么东西啊? 』人来疯问了,想说答案不外乎是语言或是数学那类的东西。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师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沟通与社交啊』

 

『沟通与社交是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了』另一个老美接着说。 『那时候跟老师建立起来的情感(bond)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脑中仿佛被一记闷棍打了一下,我咀嚼着他们的讨论,这个回答有更深的文化意涵在。

 

前几年读过一本加拿大人写的书『异数』,书中提到了两位绝顶聪明的天才,一位因为从小环境不好,没有人教他如何跟人进对应退,尽管天资破表,却在现实社会屡屡遭受挫折,从没有从社会那里取得发展自我的资源,最后隐居乡间,过着孤芳自赏的生活。

 

另一位天才是中产​​阶级出身,尽管屡屡违法犯纪,但是却能够利用绝佳的人际技巧左右逢源,受到社会的原谅,认可与赞赏,平步青云。

 

我想,这位老师的回答跟我读到的这段有点关系。

 

我们小时候看医生,大多是父母代为发言,跟医生讨论病情与诊治的方法等等,异数这本书列出来的北美中产阶级的教育方法却不是这样。

 

开车前往诊所的时候,北美中产阶级父亲或母亲会先给孩子作心理建设,医生等等应该会问些什么问题,比如说哪里不舒服,感觉怎样等等的,同时也教导小孩子可以怎么回答,等到了诊所以后,大人们会让小孩子自己跟医生对话与讨论,医生主要的谈话对象也会是小孩,然后才是父母。

 

北美的中产阶级是这样无时不刻的教育孩子如何跟社会相处,如何跟大人对话,如何适切的表达自我的需求与想法,难怪你在火车上,飞机上,酒吧里会看到他们一派轻松的跟陌生人搭讪聊天,到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场合,也很快的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我们也会觉得他们从小就很独立,有担当。

 

反观台湾教育,从小到大大部分的决定都是父母捉刀,面对世界,父母都会站在小孩的前方主导,由于疏于练习,跟陌生环境沟通能力从来没有建立过,出了社会一切重新训练。






台湾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沟通与社交


在硬体与代工的时代,我们只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良率比别人高,同一个规格,我们的成本可以更低,或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快,但是到了品牌,软体,与服务的时代,考验的是把『问题』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考验的是让『概念』藉由各种管道,快处『传递』的能力,考验的是把『一盘散沙』组合成『一只精兵』的能力,以上三种能力,分别是产品管理,行销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全都是由沟通与社交组成。 

不管产品管理如何发展,它的核心价值不外乎是把人类的需求转化成产品的规格设计,并实作出来,你当然可以照着教科书上面的方式作问卷跟用一大堆MBA 量化的方法分析,但是在铜板的另一边,质化的方法同样也是无可或缺,而质化方法的基础,基本上就只是跟对象好好的座下来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行销管理整个听起来就跟沟通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难的部分在于精准的表达出你想传达的讯息,你可以花大钱,用各种管道传达出很混乱的产品讯息,对公司整体帮助不大,或是精准的把所有的资源都投资在一致与有效的沟通讯息上面,然后Just do it。 

最后,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成事的,你需要有你的团队,于是问题来了,人家为什么要听你指挥?绝对不是因为你是创办人或是官做得比较大,你需要运用绝佳的沟通技巧去传达你所擘画的愿景,你必须要使出浑身的人际技巧让大家跟随你的步伐往前冲刺,没有沟通与社交这两项能力,根本不会有团队可言。







你所不知道的沟通与社交


现实是,台湾市场很小,很多产业如果只靠我们的内需市场,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就算全台湾的PC 全都用宏碁的,也没有办法养得起宏碁这间公司。宏碁2013 Q3 PC 出货量是666 万台,够整个台湾1/4 的人口换全新的电脑,但是宏碁2013 整年是在亏钱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卖国外市场,就算全台湾每个人买一台,宏碁的PC ,当年度宏碁都没有办法转亏为盈),因此,我们如果要发展一个国际级的品牌或是服务,沟通与社交的对象也绝对不能仅仅是我们早就烂熟的台湾同胞,要在别人的市场成功,我们必须要能够精通不同文化国籍的市场沟通与社交才行。 

这其实非常困难。 

笔者到矽谷工作的这段时间,发现如果不是从小就在当地生长的ABC ,长大后,尤其是大学后才到这边来的菁英们很难打进这里的主流社会,假日会跟一帮同是台湾来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当地台湾人少些,交游的对象很可能就会加入中国人与香港人,人际关系鲜少延伸到市场的主流社会。 

这些旅居矽谷的人各个烂熟英文,托福/GRE 考得比美国人都还要高,所以这不会只是个语言问题这么简单。 

连海外旅居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如此了,更何况身在台湾的品牌与服务,想要打进海外市场,想要对海外的消费者沟通出自己的价值了。 

看到这里,你可以很草率的下个比柠檬还酸的结论:『这一定是因为文化歧视』,但是就我的观察,这绝对不是原因。正因为北美这边是一个强调沟通与社交的社会,只要能用他们习惯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很直白有自信地表达自己,不要让人家猜测,你很容易深入地跟他们打成一片。 

他们会先跟你单独出来在酒吧喝酒聊天,慢慢开始邀请你到他们的家中,最后把你纳入他们生活圈的一个部分,你会慢慢了解他们的思考逻辑,生活习惯,如果你是员工,你会知道怎么在他们的文化下成功,如果你是创业家/公司,你会学到他们设计/衡量产品服务的想法。 

台湾人才的硬功夫真的了得,基本上只要开好规格,哪种硬体软体都可以做得出来。很可惜的是台湾内需不足以养活国际规模的大型公司,因此我们必须要向外走。向外走需要跨文化市场的沟通与社交,台湾本土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却从来很少强调这两个能力的重要性,更何况是跨文化的运作了。 

所以,下次带小孩去看医生的时候,教他如何自己跟医生说吧,让他早一点开始练习跟世界的社交与沟通。 





关于作者: 陈昭颖 (Winston Chen) ,从小到大都在台湾成长,没有外国学历的电脑工程师。因向往科技胜地矽谷的阳光与空气,于2010年—在出社会五年后—花光所有积蓄,携老婆一起远渡重洋,到矽谷寻找突破的机会。从文化、语言、合作方式、沟通,以及办公室戏谑的不适中找寻平衡点,反思自己30岁之前所学习与习惯的一切。关于矽谷的种种,他说:“阳光太艳,空气太清新,阶级扁平,沟通直率,官大学问不大,只有责任大,让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经历不少的震撼教育与文化洗礼。我必须要学着不相信权威,不顾情面,硬起来挑战身旁卡内基美隆、MIT、史丹佛,或是柏克莱等名门出身的同事,哪怕他是公司的执行长,这才发现人们看你的角度,其实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在矽谷三年的磨练与经历,抵过在台湾的三十年;不是矽谷比台湾厉害,而是矽谷人充满了野心与梦想!”着有《台湾工程师的矽谷故事》一书。目前定居于旧金山湾区。 

关于我们: 禀持“增进北美华裔社区的文艺氛围与人文素养”的愿景,“美国天心艺术绿生活学社”携手“美华文学”,共同推出《金山湾区人文幸福华文文摘》。此份微刊物以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为首要发行区域,专注于记录当地华人生活万象及心情点滴,以为当地华人社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诚挚欢迎各界朋友对此份微刊物加以垂注、订阅和转载。欲知更多相关详情或投稿,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Tel:1+ (408) 393-8830; 
Email: info.ecoheartsociety@yahoo.com; 
Facebook in Simplified Chinese: https://www.facebook.com/sfchinesedigest2/
Website: sfbayareachinesedigest.blogspot.com; 
Wechat Public QR Code: 请用手机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