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特异性行为与性教育(全文)
Oskarlre-1300 10/26 7407好文留底一下,以后写文章用。
2012年8月,我去云南参加全国性教育会议,会议结束后和几个朋友准备去云南大学园西路吃很有名的烤猪蹄,在大厅出发时遇到一位中年女性。她因为一个问题痛苦了许多年,听说在开这个会于是希望到这里来求助。
她的问题是,结婚很多年来丈夫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喜欢看着她自慰,但整个过程中几乎不“碰”她。我们没有见过她老公,并不知道这是因为童年某些经历形成的投射,还是一种心理障碍,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偏好,但是当这种行为具体的、真实的反映在这位女性身上时,它就严重的影响了夫妻关系并成为持久痛苦的原因。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一些朋友时,不少人都觉得这个男人是个“变态”或是有心理问题,并且从性别角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女性更多的表现出厌恶和鄙视,男性则有不少调侃说“这男人是不是不行”。
从和她的交谈中可以发现,虽然内心痛苦,但她并不想离婚,只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第一是帮助他男朋友“矫正”,放弃这种怪异的行为,第二是这位女性自己“矫正”,接受这种行为,并且学习从中感受快乐,进而通过沟通探索属于两人的模式以及从中感受愉悦的方式。
第二种方法或许听起来非常疯狂,但它其实符合每一个相关者的利益,唯一需要改变的仅仅一些固定不变的观念。两种方法并没有对错优劣,区别只是在于谁更愿意去改变,或是当事人更想让谁改变。
良好的性教育不但可以让人们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这类“怪异”行为带来的困扰,更可以让我们与亲密爱人更合拍的生活。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许多人都在谈论对性教育的见解,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能意识到好的性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特别是这个话题还处在一种多少有些尴尬的境地:比起自然科学,它更偏向于人文学科,并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宪法赋予了我们言论自由,但如同看病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于健康独特的见解,但只有医生才可以开具药方,虽然这些专业从业者仍有很大可能治疗无效甚至误诊,但比起未经过研究和大量实践仅仅是根据一般认识发表的言论更值得被参考和借鉴。
性教育可以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提供精确的知识及实用技能,澄清各种误区。譬如生殖系统、怀孕妊娠、疾病预防(知识)、避孕方法、性暴力与骚扰的应对、意外妊娠的求助(技能)、宫颈糜烂是正常生理现象而不是疾病多数情况下完全不需要治疗(澄清误区)等。另一个是澄清讨论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建立责任感。例如性别气质的养成、各种性别偏好的合理存在以及尊重、自愿、无伤害的性相关活动基本底线。
人们通常都会说文化影响很重要,但鲜有人真的承认自己受其影响。很多男性非常在意自己生殖器的尺寸及能够持续的时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都不是女性是否能获得足够愉悦感的关键因素。女同性恋间的性活动能够很好的证明这点,在这种关系中女性能够达到性高潮的比例要高与男女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不考虑爱和其他精神层面,从纯生理的角度看,唯一能够影响身体愉悦的因素就是性行为双方或几方的技巧和配合,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即使是残障人士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很高质量的性愉悦(如果有什么比这更能影响性行为,那就是精神的投入与想象,是的,“意淫”的能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泄并不可怕,一次性行为中没有性高潮也不可怕,只有支配没有交流和愉悦的性行为才需要改变。而社会文化恰恰严重阻碍了这些观念的传播,造成了女子怕伤害丈夫自尊13年假装高潮的悲剧发生。事实上相当高比例的男女性行为中女性会伪装高潮,正如相当高比例的男性购买过性服务,而认为自己能力无穷或魅力无限会让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觉得——这些情况绝不会发生在自己丈夫/妻子身上。
现实总是会以反讽的形式打破我们心灵的梦境,很多时候社会普遍意义上的难以接受的行为只是因为文化而建构出的“离经叛道”,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那些最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举国震惊”的行为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受教育程度最好、最上层的群体中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社会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行为(例如换偶、天体运动、恋物等),数千年文明对性探索的结果可以写出成千上万本著作,《人类的性存在》一书中列出的就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一些不曾听说过或是觉得难以接受的行为时,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牵涉到例如性以及与其相关行为的三个底线:尊重、自愿与无伤害。
尊重表明了对与自己性相关活动以外的人文化与习俗的相互尊敬,例如天体运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裸体、一丝不挂的聚会或活动,在此过程中不发生性行为)的人们崇尚人与自然的融合,但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的海滩、峡谷而非喧闹的大街,因为这会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冲击。自愿表明了非强迫性的选择,交换伴侣及多人性行为中每一方都需要是自身愿意参与而非逼迫,企业中一些管理人员以解雇为要挟发生的强迫性关系就不符合本条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企业中,如果自愿通过性关系换取晋升或其他利益的行为是满足自愿原则的。只是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市场的正常发展,因为市场最需要的是有卓越能力的人而非在性上满足管理人员要求的人。人们有权进行道德谴责但应当免于法律意义上的处罚(除非以行贿或破坏市场等理由)。这个道理和看到一个人看到老人摔倒不上前帮助一样,社会道德可以谴责可以支持可以呼吁改善并发表一切看法,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进行处理。
无伤害的原则避免了性行为中可能产生的身体与精神伤害。例如一些人在自慰时为了寻求刺激用别针、钉子、啤酒瓶等刺激生殖器从而造成危害,或是下文中的偷窥行为对他人精神造成严重影响。虐恋中的身体“伤害”不被包含在其中,因为虐恋并非“性虐待”。一般人在性行为中因为兴奋都会用力的抚摸、抓、咬伴侣的肌肤,喜欢虐恋的人群只是对此种需求更甚,鞭打等疼痛或被“虐待”的感受会带来更强的兴奋,因此这种伤害是可控的,当然虐恋也有一些极端的例子致死,所以有关不同性行为之间的交流与培训更应当合理的发展,从而让有需求的人从中得到培训以便更安全的获得享受。
基于这三个原则可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都遇到过偷窥。在所有有偷窥行为的人里,有一些人有特别的偷窥偏好。直接的暴露并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奋,反而窥视能强烈的焕发性反应。那么假设一个人(无论男性或女性)发现自己的伴侣(无论男性或女性)有这种偏好,如何处理就变的非常重要。处理的方法也取决于伴侣对这些行为的接受程度。譬如如果伴侣认为这是一种很变态的行为,那么双方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有可能吵架分手或是留下不小的阴影。但如果伴侣觉得这就是个人的喜好,就像性行为有人喜欢关灯有人喜欢开灯一样,那么就可以通过沟通和行为转变很好的解决。譬如发生性行为前一人躲在衣柜里,看伴侣更衣,实际上两人都知道,只是这种行为更能触发性反应,他可能作为前奏取代了很多人通过语言、接吻、爱抚、互相嬉戏追打的调情,从而能更好的促进性生活。
需要提出的是,无论如何,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人的窥视都是一种冒犯。所以无论是属于心理障碍还是纯粹的偏好都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违反他人意愿或对他人造成伤害。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听说过一些喜欢偷女性内衣内裤的男人,当然也有喜欢偷男性内衣内裤女人,还有喜欢偷女性的内衣内裤女人,那么自然就有喜欢偷男性内衣内裤的男人。
这也是一种特别的偏好,因为这些东西残留的味道以及“被使用过”的特性能强烈的唤起他们的性兴奋,这和我们有的人喜欢洗浴后的清香,有的人就是喜欢运动后身上的味道一样,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这些喜欢内衣内裤的人,没有办法获得, 就只能是偷。网上有一些店铺专门出售穿过的丝袜内裤等,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群的需要。其实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如果大众都理解这种偏好,市场可以公开的出售,不喜欢的人或者感到厌恶的人可以不去买(就像臭豆腐一样),如果这些能够比较方便的购买到,客观上“偷”的行为自然会减少。当然“偷”的行为本身并不好,就像前文中的偷窥一样。
不少人提出一个问题:“这些行为(偷窥、迷恋穿过的丝袜内裤)是否是一种心理障碍?”目前的研究还无法回答这些行为的产生究竟是因为遗传、幼年创伤还是纯粹的一种爱好。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幼年经历的影响,我们可能看到一个人只喜欢和伴侣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也可能看到一个人面对质问时从来一言不发,但只要这些奇怪的行为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都没关系。
这就是性教育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可以借用中国人民大学性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的概念,让每一个人在性以及与其相关的方面成为幸福安康(Well-being)的个体,“幸福安康”不但囊括了生理、心理与精神,更跨越了性别、种族、文化以及人类各种离奇古怪的选择偏好。
这些年性教育观念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从Sex education走向Sexuality education.中文因为过早的将Sex翻译为“性”而失去了Sexuality的对应词汇,因此暂且采用“性存在”来翻译Sexuality。两者的区别在于,Sex更多的指代性行为本身、基于生理的性别等,而Sexuality则广义的涵盖了性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社会、情感的因素。比较前沿(事实上已经很不前沿了,只是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前沿)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是一个Sexuality being(性存在个体),从出生到离去都被包含在内,性带给人类快乐、痛苦、悲伤、幸福……它与人类感知中所有基本情绪都息息相关。
很多人,特别是学校老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是,性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有人支持初中、有人赞同高中,但是基本都限定在中学,而性教育应该从小学、幼儿园甚至出生之时开始的想法会严重刺激到大部分人的神经。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它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性教育”这三个字。如果是“Sex education”,那开始时间就比较晚,结束时间比较早(因为内容较少),如果是“Sexuality education”,那么就应该涵盖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因为我们要对婴儿进行适当的抚摸,对因为性本能而产生时间过长的自慰行为进行干预(不是粗暴的打断或制止,而是通过爱抚或音乐转移注意力),我们要告诉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身体有些部位不能让他人触摸,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我们要帮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建立对身体的自信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性的基本知识,性别意识,我们还要和大学生讨论性的意义,性别视角的建构,并帮助他们具备探索、发现、沟通交流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与理念。
一句话的变动也可以从侧面反应性教育理念的转变:
女孩面对男孩学会说“不”(防止性行为的发生)——女孩面对男孩学会说“要”(表达意愿)——两性之间学会表达需求与感受(社会性别敏感,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表达)——同性恋间学会如何表达感受(性别多元的表达)——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对他人表达自己关于性的意愿与感受(跨越性别、身份等群体划分,实现普遍人与人的适用价值)。
我们可以从“月经”这个具体、真实并普遍发生的案例中看到性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
一个女孩说初中时有一个同学,书包里的卫生巾掉了出来被后边的男同学捡到,男孩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一个大号的创可贴,就把它悄悄贴在了女孩的背后,上课老师叫女孩站起来回答问题,全班哄堂大笑。男孩也因此受了严重的处分。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在她第一次来月经时她的姐姐把她带到卫生间,打开角落里的一个柜子,里面放着卫生巾,告诉她以后这里就是她的小秘密,不能让别人看到知道。后来她妈妈看见了,就把全家组织起来,为她开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说这是一件多么正常且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当成秘密藏起来,她们不但一起祝贺她有了成为母亲的能力,还鼓励今后有这些疑问和烦恼都可以主动、大胆的和家庭成员共同讨论。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这位朋友说非常感谢她的母亲,让她在一开始就对月经有了一个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印象,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为此感到麻烦和羞愧,而她现在也是国际著名的性教育专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第一个故事中学校不但没有履行性教育的义务,还因为一个和性有关的恶作剧而给一个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二个故事却让人感到温暖,很多女孩听完第二个故事后都感慨如果自己当时也能接受这样的教育会有多好,因为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对于月经的认识都是麻烦或肮脏,即便它本身代表的是创造生命的能力。
更令人难过的是,虽然我们有遗憾,但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重蹈覆辙,而因为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有一天我们面对自己孩子的疑问时会本能的还原幼年的场景。譬如电视上出现接吻或是做爱的画面时立刻换台而不是很好的讨论。
家长经常询问的问题是:孩子问我是从哪来时我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到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爸爸身体里的精子和妈妈身体里的卵子结合,从妈妈的子宫中发育长大之后从阴道中出来。很多人觉得这太过分了,怎么能和孩子说“阴道”这样的词,他会怎么想!?其实对“阴道”过敏的恰恰不是孩子,而是被社会文化建构了几十年的家长,孩子们对“阴道”的最初认识即将由家长来决定。
通常情况下孩子会继续问下去,因为他们会好奇精子卵子、子宫和阴道都是什么,而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跑到妈妈体内去的,这个时候可以说:爸爸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精子就可以进入妈妈体内了。这个回答简单的听上去更令人震撼,然后因为简单所以有巨大的力量,家长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两性生理构造的区别,以及生殖器官对人的私密和重要性,不可以被他人随便触摸,爸爸身体里那么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胜出,经过了妈妈9个月的抚育,最后从阴道中挣扎着出来看到这个世界,接着一家人共同回忆孩子刚出生的样子,生命的啼哭,这些年来成长中的快乐和心酸,父母的恩爱……不但孩子听的很美好,家长讲的也会觉得美好,这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机会,因为在这样公开、积极、真诚的教育中,阴道成为了生命降临世界的通道,而不是一个肮脏、隐晦、羞耻的地方——爱与真诚,这就是性教育的真谛,也是教育的真谛。
我的主管长期负责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工厂年轻女工的生殖健康项目,一次调研后回来她给我们讲了一个现象。那里的女孩大多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少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她们工作之后有的男孩给她们买一个棒棒糖都让她们倍感温暖,之后就愿意和男孩发生性关系。而因为男性在那里是稀缺资源,所以大部分的男性都有好几个女友,而这些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但还是用尽一切方法对男友好,深怕男友离开自己,于是还出现了不少几个女孩共同“养”一个男孩的情况。
这看起来似乎和性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有可能一些人会说“应该教育这些女孩洁身自好,怎么能够因为一根棒棒糖就和男人上床!”这大概是因为这样说的人没有体会过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对被人关爱时心中那份温暖的珍惜。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女孩都有些过于“单纯”,但这并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她的家庭和社会没有提供合理的教育。
性对人类来说的确是一件足够具备吸引力的事情,并且随着文明的逐渐发展,社会对于性的尺度会越来越宽松,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仅仅一个世纪以后),婚姻关系以及现代社会对性的各种制约都会消失,人们可以和任意喜欢的对象发生性行为——这在今天看来太过不可思议,然后就和我们回到一百年前告诉人们今年社会的性文化一样,他们也会断然否定。但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不会因为人们主观的意愿而改变,况且这个观念虽然看似离奇,实际已被不少现代人接受,我们在一些描写未来的科幻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只要满足尊重、自愿以及无伤害的原则,你能想到任意情况的性行为都可能发生。
当然并非所有符合这三条原则的行方式都会被社会逐步接受,例如乱伦。假设一对(我们暂定是两人间且异性的性行为)亲属之间彼此在私密场合、彼此同意并且发生了无伤害的性行为,是否也和那些换偶、虐恋等性质相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之间还面临着远比其他方式更为负责的权利关系以及潜在影响。这个道理就如同一些邪教的教徒心甘情愿的完成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是合理的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即使关于乱伦题材的色情作品最受欢迎,但绝大多数人都只将它作为一种刺激性的幻想(对象只是作品中的关系而非自己的亲属)。文明发展对乱伦的宽松的进展要远比其他行为缓慢的多。如果这种行为被接受,那大概会在遥远未知的以后,或是因为生物或医学技术发生重大变革而让人类的寿命得到极大的增长(例如1000岁),在超长寿形态下的社会才可能摒弃血缘关系的影响。
因为乱伦行为并非讨论的重点而只是举例说明特殊情况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再次将目光转回性教育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虽然社会对性的限制会随着文明进步不断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一个无性恋者(人群中有很小比例的人对性行为完全没有兴趣,并且他们也不是出家人或有宗教制约)或是一个性实践家(那些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离奇古怪性方式的人),人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希望获得爱的感受和温暖。特别是在激情过后,或是生病、孤独、产生悲痛的时刻,除了性以外的亲密关系对个体来说是如此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性教育除了关注知识本身还需要和人们探讨对于爱、关系、友情和亲密的理解,这些内容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人们一个标准的答案,譬如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而是帮助人们学会分辨自己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寻求帮助支持,感受温暖和爱并分享不同人的经历以促进对情感交往的认知。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系统需要有充足的性教育师资,即使因为整体师资与课程调配的问题没有专职从事性教育的教师,也应当有足够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因为目前学校内的性教育(实际上只有很少学校才有)主要依托班主任、生物老师或心理老师(一些条件好的学校也会依靠校医院,但多数仅是发放安全套和疾病咨询)。这样的缺陷在于未接受训练的老师无法弥补自身视野的不足。例如班主任老师通常更加善于解决学生恋爱问题,而不具备足够的生理学和医学知识,从而很难解答青春期的一些问题。而生物老师则更善于生理知识的解读,对于社会性别及生活技能无从下手。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不错的方法,例如告诉学生“爸爸体内有几亿个精子,而最终只有一个能和卵子结合,大家都是经过了千挑万选才能出生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信,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这些宝贵的经验非常重要,但过于个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几亿青年人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无法靠个别老师的个别探索来获得的。
因此,即便Sexuality的视角告诉我们人对于性的学习应当是纵贯一生的,但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应该和语文、数学、物理一样,由学校系统(包括职校和技校)系统性的教授,从而使大部分青年人在25岁之前对性有全面、综合的认识。这些认识既包括了精细的知识,也涵盖了广泛的人文价值,同样还有与性相关的发展技能。
有许多人反对性教育,他们会基于各种各样的假设场景,例如如果给学生讲安全套他们都去发生怎么办?如果告诉孩子们同性恋是好的他们都变成同性恋怎么办?但质疑的人并不会提供证据来证明。如果我们对世界范围内的性教育稍做观察就会发现,在不以牺牲女性权利或宗教压制的前提下,那些与性相关的负面问题(少女怀孕率、性侵犯率、性病感染率等)越少的地区,无一例外的都是实行了最为开明的性教育的地区。而反对者通常用来作为论据的美国,恰恰是一个公认性教育做的不足的国家。
纵观全球范围内最权威的机构(例如世界卫生组织),我们可以举出大量最好的研究报告来证明,性教育会有效避免意外怀孕等问题的发生,同时提高性对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在中国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如此。
如同文章中最开始提出的,每个人对性教育都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相关议题的辩论中性教育的专业工作者总是处于下风。这就像一个文化大学者面对着一群普通人,这些人拿着类似中国历史年表和新华字典拷问他,并且举出无数身边的例子来驳斥。这样的对话实质是不平等的,正如弗洛伊德给爱因斯坦写的信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无法想象一群普通人可以对一个物理学家提出无数的质疑。所以对于一个付出了同样长期深入研究的性教育学者,他的大部分解释和观点在普通人看来当然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换句话说普通人以及其他领域的人不具备评审性教育工作者观点的水平,只有性学领域的学者才具备评判的资格。请注意,这里并非要造成群体的对立并宣布破坏宪法赋予我们的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是自由的言论是否具备足够价值的问题。
虽然发放安全套并不能造成大家都去发生的结果,告诉孩子们同性恋的存在也没有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同性恋。但是退一步讲,即便拿反对者们举出的一些个案来说,也可以看出对性的误解与污名。例如为什么一名16岁的女性发生了性行为就不好?为什么一个16岁的男孩是喜欢同性就是错的?其实这仅仅是有关文化与人们的意识问题,它本质上和1979年的人觉得在公众播放的电影中有接吻的镜头是不可饶恕的(1980年上映了庐山恋)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们拒绝接受真相只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建构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总艰辛有些东西是不可能的,即使它们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当然,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大肆批评旧的时代。因为只有很少的人才有大智慧能突破自己所处的时代看到未来,正如今天前沿的性教育工作者在其他诸多领域的视野也一定都有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因此呼吁并推动性教育的开放仅仅是自身的使命,使命需要的是奉献与坚韧,而非暴力的对抗和毁灭。
风靡美国的医学博士大卫·鲁本在他的著作《性知识大全》的序言中写过以下两段话:
“身为一个精神病医生,我经常遇到一个异常矛盾的问题,每一次我都感触良深。在我所看的病人中,几乎每一个都是生活在太空时代而把他(她)们的性器官遗留在石器时代里,几千年来文明教化累积的结果并没有改进我们对于性器官的认识。目前街上满是黄色书刊,戏院也经常放映成人电影,互联网上色情网站多不胜数,大多数人的性知识可以说仍是差得很。
一个喷射机驾驶员以一小时六百哩的速度开着他的飞机在空中冲刺,他却不知道如何把他的阴茎往阴道推进七吋;一个女物理学家在白天探究着核基子的奥秘,她到了晚上只得孤独一人默想着同性恋的究竟。我们中间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令人不安的处境:我们对于二十三万八千哩远的月球表面的了解,比对于我们自己脐下六寸的了解要来得多。”
这些话生动的概括了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对于他们来说,事业最高的理想其实非常简单: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性与爱,并能够更宽容的接受那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便他们有许许多多在我们看来无比奇异的行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和我们一样,行走在世间体会生活与生命为我们带来的喜怒哀乐。性教育的终极,终将汇入教育,我们最终发现原来我们在讨论的并非是性,而是人们的傲慢与偏见,憧憬与善良,是人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价值——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大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