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究竟是谁发现的?

anonymous-100342  10/05   9116  
4.0/1 

有知情者透露,2004年,参评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顿医学奖时,屠呦呦也以个人身份申报,但最终,该奖被授予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体——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协作组。

该知情者在四年前屠呦呦得奖时便向媒体抱怨,并不能将青蒿素的研究一举归功于屠呦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启动抗疟新药项目开始,一直到青蒿素复方药物被列为世界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包括屠呦呦在内的多名中国研究者耗时数十年完成发现、提取、合成等诸多研究工作。

青蒿素抗疟药物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先来看看在疟疾的可怕: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仅2009年全球便有8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儿童和孕妇是疟疾的高危人群。全球90%的疟疾致死人口来自非洲。

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虽然他们的合成方法因昂贵而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是有机化合合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实际上,20世纪,4位科学家因与疟疾相关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1967年 中国启动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而被认为是屠呦呦在抗疟新药研究中最重要的贡献:在研究中,青蒿素的表现一直不好,并非首选,屠呦呦率先想到是提取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

据《科学家》杂志报道,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正是因为这一关键发现,在上一次引发争议口水战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饶毅才会坚持:“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即便如此,争议也未停止过。不断有质疑者质问,“即便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此外,诸如提取方法是不是就屠呦呦发现的一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结晶,在研究界也存争议。

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此后,面对疑问,屠呦呦曾对媒体表示,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如今,诺贝尔奖被授予屠呦呦,似乎再次印证世界范围研究者对于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