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发明,别人的市场

anonymous-100342  10/05   8880  
4.0/1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实际上,中国原创的青蒿素类药物被国际认可始于2001年,当年,WHO正式将青蒿素类药物确定为全球抗疟疾用药。此后,一些国际大奖开始被陆续授予当年发现和发明此类药物的中国科学家。

不过,在学界受到的认可,一直未能改变中国青蒿素药物产业落寞的发展,这也成为研究相关产业发展者热议的焦点。

上海一位医药行业的资深专家在谈及青蒿素专利时,就曾伤心地表示,这是中国医药行业最伤心的事情:“发明是我们发明的,但专利产品的销售权却是诺华的。尽管我们拿了奖,但我们的产品并未真正获得WHO的完全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这一中国原创之药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支强心针,但这似乎仍无法该变中国这一青蒿素原料和原创药的发源地并未能真正主导国际青蒿素类药物市场。

南方都市报分析,中国制造的青蒿素制剂未能主导国际市场,最初的障碍源自专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新药青蒿素、蒿甲醚、本芴醇先后由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1982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开始科技攻关“合并用药延缓青蒿素抗药性的探索研究”,并最终研发了复方蒿甲醚。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

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

除了专利机制之后,诸如竞争无序等问题,至今仍掣肘中国青蒿素制剂产业的发展。南都拿到的一家生产青蒿素药物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显示,亏损的原因包括:一是销售渠道受到限制,国内青蒿素原料药80%以上销售给世界卫生组织,用于非洲疟疾的治疗,但成品制剂认证一直举步维艰。其次,是国内青蒿原料市场竞争无序,生产和经营都存在跟风现象,价格和产量均不稳定,造成公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还有印度等国家的竞争等。

虽然自2007年以来,中国制药公司在向全球推广其本土开发的抗疟疾产品上表现得更加积极。通过建立分公司和本地销售渠道,包括桂林南药、昆药集团以及北京华立科泰在内的大型中国ACT制造商都已打入了非洲这一最大的抗疟产品市场。

2014年,新南方在非洲岛国科摩罗完成了一项规模大且极具争议的试验,将他们的未经世卫预认证的产品免费提供给七十多万当地民众。为了向整个非洲市场推销该药,新南方引用了该试验作为青蒿素哌喹复方有效性的证明。同年,昆药收购了北京华立科泰,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疟疾原料药的生产商。

这些努力似乎获得了回报,但至今为止,它们还没为中国带来在全球抗疟疾药品市场份额上的显著扩张。事实上,除了桂林南药以外,其他中国抗疟疾药品生产商都由于没有获得世卫预认证而无法向非洲的公共部门提供他们的产品。非洲的医生在开处方时,也依然倾向于诺华的复方蒿甲醚不是中国生产的抗疟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