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节 《佛学概要十四讲》 第十讲 五戒十善 —— 李炳南教授编表/吴聪敏(希仁)居士演述

圆心-3395  09/23   7536  
4.0/1 



                  第十讲  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上篇只是总标纲领名称,此篇以下,则为别明条目内容。人天二乘,虽属世法,却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础;譬如今日幼教(如上篇喻),固未正式入学,已为所有大中小学 教育的根本,故先为说「五戒」和「十善」。

甲、五戒     
 
      佛陀制戒,旨在防非止恶。众生业缘,作善则昇,造恶乃堕;而一切恶中,此五为重,是三途因;是故,要保人身,五戒为急。

      (一)不杀生 生指众生,固非仅限人道一类;凡有情识,不论大小贵贱,莫不宝爱自己生命,故蚊虻蝼蚁,亦皆偷生;杀则夺其生命,毁他正报,其业最重。然佛法根本教义,就在慈悲二字,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既杀物命,慈悲何有?故一切戒中,不杀为首。

      学佛之人,知一切众生,尘点劫来,往返六道,皆曾互为父母眷属;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经云:一切众生,皆我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故不可杀,亦不当杀也。

      世上杀业重者,多由世人贪恣口腹之欲。愣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古德亦云:千百年来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故,学佛之人,思绝杀业根源,都倡戒杀茹素;所谓:一日不食肉,天下杀业无我分,能不勉哉!

      其实,不但佛家主张戒杀,儒家亦然。故孔子讲仁,又曰胜残去杀,礼教啓蛰不杀,而诗称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此即戒杀之训也。

      (二)不偷盗 偷盗曰不与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有,一毫莫取;若不与而取,则侵人依报,即为偷盗。是故,学佛之人,必须素位而行,自食其力;居官则守廉洁,不贪分外之财;经商则讲信实,不取秤两之巧。乃至公家一墨一纸,不挪个人私用;路拾半丝半缕,尽付官府招领。

      然则,佛家戒盗,亦即儒家倡义。义者宜也,分外之财,固非所宜,孔子曰见利思义。其为戒盗,固毋须言。

      (三)不邪淫 男女交媾,谓之淫欲,此是三界轮迴生死根本,故愣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若出家众,志在断欲证果,为人天师,其戒则曰不淫,乃一切淫事,皆所不许。若在家众,则为传续祖宗香烟,夫妇结婚,是人之大伦,固所许也;正式夫妇以外行淫,即为邪淫,则所不许。

      须知,行邪淫者,坏乱人伦,即以人身行畜生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必变畜生也。且邪淫之人,所生儿女,禀其气分,亦必不能贞洁;故淫人妻女者,人亦淫其妻女,因果如此,宁不戒哉?

      是故,诗首关睢之篇,且多斥不好德而好美色,而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儒家亦戒邪淫也。

      (四)不妄语 以欺诳心,说不实话,谓之妄语,此乃造一切恶业之前锋。然于有说无,于无说有,君子尚且不耻;若学佛人,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造无间罪,更所不许。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又曰:民无信不立。是儒亦戒妄语也。

      (五)不饮酒 酒能乱性,令人昏醉无智,因而增过造恶,譬如昔有一人,独居饮酒,忽见邻鸡,遂杀而下酒,邻女来找,诳称未见,因起染心,强而姦之。如是四罪并犯,故不许饮。礼制一饮百拜,孔子曰:饮不至醉。是儒亦戒饮酒也。然则,佛家之五戒,亦即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乃人伦之常道;是故,无论学佛与否,受戒也未,皆当适守也。

      须知,五戒之中,前四为性戒(性者,定也,不改为义)佛未出世,本自有之,无论受与不受,犯则有罪,现受王难,死报三途。第五为遮戒(遮者,止也,制止不作),饮酒之性,固属无罪,却能犯馀戒,故佛特遮止之;已受戒者,饮则咽咽是罪,未受者无罪。

      复次,守此五戒,详细又有开、遮、持、犯之不同。开者,许其作也;遮者,禁止去作,持者,守住不失;犯者,违犯不守。戒律中乃为说明何事当开?(譬如世尊为救商贾而杀生,因保野兔而妄语)何戒属遮?云何奉持?乃至犯戒轻重、忏悔之法等,可见持戒非易,亦不呆板也。

乙、十善    

      十善是十条善业。佛陀教训,无非劝人戒恶修善;而一切善恶诸事,归纳起来,不外此十条,这包括身有三、口有四、意有三,犯之则为恶,守之则为善。此与五戒不同者,五戒只重身口二业,十善则兼重身口意三业也。

      身三业者,(一)不杀生:杀生指直接或间接杀害一切物命。(二)不偷盗:偷盗指检取非本分应得之财物。(三)不邪淫:凡正式夫妇以外行淫,乃至正式夫妇,而不论时间、不管地处行淫,皆为邪淫。但能约身如绳,不犯此三,就能使身业清淨;若进而能放生布施,修持梵行,其功德更大。

      口四业者,(一)不妄言:说话虚假,矇骗众生,即是妄语。(二)不恶口:说话粗暴,咒駡对方,即是恶口。(三)不两舌:两方挑拨,搬弄是非,即是两舌。(四)不绮语:邪僻秽语,令心淫荡,即是绮语。但能守口如瓶,不犯此四,就能使口业清淨。若进而能以诚实语、柔软语、和诤语、质直语待人接物,规过劝善,其功德更大。

      意三业者,(一)不贪:贪是贪爱五欲,迷恋不捨。(二)不瞋:瞋是少不随意,便生怨恨。 (三)不痴:痴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但能防意如城,不犯此三,自能令意业清淨;若进而观身不淨,心生慈悲,解因缘法,其功德更大。

丙、应辨

      粗略说来,固然持五戒之因,将来就可得人身之果;修十善之因,将来就可得升天之果。详细辨之,因果并不如此简单,盖造因中有真伪(真,是真心戒恶修善。伪,是假装别有企图)、有纯杂(纯,是纯粹求法。杂,是夹杂名利),有大小(大,是大菩提心,广度众生。小,是狭小心量,做自了汉。)乃至互相转变(如先真转伪或由大变小)种种不同;故感果上就有正报之寿夭美丑智愚贤不肖,依报之贫富贵贱种种享受千差万别。愣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学佛之人,能不慎哉!

      再者,造恶固有罪过,作善则有功德。然功德分有漏和无漏两种。若持戒修善,只知着相求福,欲图将来人天果报,便是有漏功德;此则享福既尽,仍复轮迴,不了生死;若能三轮观空,离相去障,则成无漏功德,将来就可断惑证真,究竟解脱。若是学佛之人,既能严持五戒,策修十善,又知念佛回向往生,则现在即是娑婆之正人君子,将来定是乐邦之上善菩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