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象笔记My Evernote]使用术


游学美途-100496  09/19   15187  
3.5/2 

【我的印象笔记My Evernote】使用术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我是Evernote脑残粉。虽然真正使用印象笔记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由于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固定的使用方法。不断地摸索使用的方法,不断地调整和实验,这本身就是一件意趣无穷的事情。下面开门见山,介绍一下我这段时间来自己摸索出来的使用经验。

『笔记本』的使用术

我的笔记本分类原则是尽量粗放,以信息联系的“大块状”分类。我看到很多人把笔记本分得很细,分科目,科目下又分子科目,弄出一串很长的列表,有“政治”,“历史”,“经济”,“互联网”等等。这种做法有诸多缺陷。

第一是分类太细并且大多数分类是相互交叉拎不清的,不利于归类。举个例子,我收集到一篇关于讲解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演进历程的文章,那你说我要将这个笔记分到“政治”,还是“历史”,还是“经济”,还是“互联网”?一般能把笔记本分成这么多门的人都是带有点整理癖和强迫症的,遇到这种拿到信息又无法精确分类的时候会纠结得要死。我当初就经常为此郁闷。

第二是不利于搜索。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是很强大的,搜索是一个笔记类工具最核心的功能。我看到很多人经常去分类异常明细的笔记本里面寻找信息,却很少利用到搜索的功能,这在我看来是买椟还珠了。把笔记本分类得很明细的一个坏处就是会破坏搜索的便捷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的搜索的途径可以使用。一种是点击对某个明细的笔记本进行搜索,另一种是对所有的笔记进行全局搜索。要不就是“一”,要不就是“所有”,并没有中间的选择。

对“一”进行搜索的一个坏处是搜索范围太过于狭隘,并且有上面说过的分类拎不清,只能将综合的信息放在其中一个分类的问题。比如我如果将刚才那篇将互联网商业模式演进的文章放在了“经济”笔记本中,我就无法在“历史”笔记本中搜索到它了。另外一个坏处是,即使你的“一”分类拎得清楚互不交叉,在这种精确范围的搜索不利于信息间的碰撞。的确,你可能很精确地搜到你最想要的信息,但也阻碍了可能启发你的在其它笔记本中的信息。创意和灵感往往是从侧边袭来的,比如你在“经济”笔记本中用关键字“免费”找寻信息,但是默默躺在“历史”笔记本中含有“免费”的某条讲发放传单的历史小故事的笔记可能会给你带来珍贵的灵感。但由于你的精细分类,你阻碍了这种信息间的相互碰撞和启迪。

而对“所有”进行搜索的坏处是其中夹杂了很多明显是噪音的信息。每个用户的印象笔记里肯定都有记录不少跟知识无关的事情,有可能是某个账户的账户名,或者是某位亲戚的家庭住址之类。这类的信息一般是很独立存在的,也基本不跟其它的笔记产生联系。所以如果你在“所有”进行搜索,可能会不小心把这类独立信息也夹杂进你的搜索列表中,带来不必要的噪音。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我的笔记本分类原则就是尽量粗放,同时把寻找信息的重心放在搜索功能上。在我的印象笔记里,所有知识类的信息和所有我自己思考出来的信息都放在一个叫“Resources”的一级笔记本里面,就这一个。之前我还会在这个“Resources”笔记本分出其它诸如“经济”,“互联网”等子笔记本,这样一来我就既可以点击“Resource”一级笔记本来搜到所有子笔记本的信息,又同时兼有分类的功能。但后来我连子笔记本都取消掉了,只剩下“Resources”单一的笔记本。这主要是源于我思维观念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所有的知识或信息都是一体的,是一个混沌和融合的存在,所有的分类都有点伪命题。一切事情都只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我要做什么,另一个是我需要什么。Resources就是我的大后方,我可以用搜索信手拈来任何可能有利于我做事的信息,无论是从哪个领域哪个方向。而做什么事情会在后面说到用标签来解决。至于其它的比较独立的信息,比如一些账号名、收集的歌单、书单等我会放在另外的“Reference”笔记本里面,因为这些信息不大可能与其它信息有补充作用,而且使用场景也比较明确。这样一来,如果我要什么信息,我就会点击“Resource”笔记本进行搜索,既能全方位地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同时又避免信息的干扰。

『标签』的使用术

上面讲的笔记本的分类是基于如何有效地搜索信息出发的,而标签在我眼里的定位更像是“要做什么事”。标签是跨越笔记本而存在的,不局限于笔记本的分类。如果想要让印象笔记慢慢成为我们大脑的一个延伸,得使得我们每次打开它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归根结底,我们大脑的功能无非就是处理信息。而印象笔记已经把存储功能做得很好了,它只需要提示大脑接下来去处理什么就行了。所以我的标签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比如我现在在进行一个项目或者跟进一件事情,我就会建立一个这个项目或事情名字的标签,然后把所有有利于做成这件事的笔记都打上这个标签。再把这个标签Add to Shortcut。这样一来,每次我一打开印象笔记,我就可以在很显要的地方点击“我要做的事情”,瞬间看到能促进这件事情的所有信息。所以你可以看到笔记本和标签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方式:每条笔记都物理地归属于某个笔记本里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是当一旦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它们又以标签的形式给组织起来。这种结构就像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又为了一起完成一件事情以“公司”这个标签给组织了起来。一旦这件事情完成了,这个标签就被删除掉了,这个临时的组织就解散了,但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的笔记可能又被另一个标签以另外一个组合给联系了起来。这在我看来,这样的组织形式才是最有效率的。

『标签』小技巧

标签的命名可以在前方加一个特殊的符号,比如“=”,后面再跟上真正的名字。这样在打标签的时候你就可以只打个“=”号,后面就会很快跟上索引供你选择。

后话

人的大脑最重要功能是处理,而不是存储。尤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面,靠人脑来记忆东西已经越来越不靠谱,我们应该逐渐把这部分功能下放给机器来帮助我们完成。但在这个过渡的过程有很多的困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瓶颈就是,如果我们把存储的这部分机能让位给机器,那么我们调用回来这些信息需要多长时间?传统的储存在我们人脑的信息,我们调用的速率是极快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调用机器上面的信息也能如人脑这般快的时候,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混合思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