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随笔: 教育不是“比较”


清瑕-100770  07/31   16911  
4.0/1 



                 

 教育不是比较


今天看到一教育公众号,头条文章醒目标题:好老师完胜好妈妈。我不知道这文章的内容是标题党还是有独到见解,总之是没兴趣看了。无论从哪个角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是好老师完胜好妈妈,让妈妈替代老师,老师替代妈妈,或者互相PK,对搞好教育又有什么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呢?!


我们爱比较,在教育上尤甚。特别是许多家长什么事都爱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从个子的高矮、做事的快慢到才艺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好坏。 “你看人家……”,更成了许多家长的口头禅。可怜天下父母心,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孩子的后面,似乎不比出个输赢来,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没有个一二三四五的排名,就不能说明教育的成功。


 现在更进一步,把两个在教育中伴有重要角色,互补功能极强的家长老师也开始比较起来,用上完胜的词语,似乎有了好老师,就不需要有好家长,有了好家长,就可以代替好老师,把比较的思维发挥到了极致,也把教育的本来功能扭曲到了极致。


教育是一种成长。成长是一个自然过程,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要有阳光、空气,也需要土壤,肥料,既需要老师的引领和教导,也需要家长的潜默和移化,既要有参天的大树,也需要灿烂的花朵,还缺不了蓬勃的小草,漫天的绿色。这样,才能构成教育的美,也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健康的教育生态。如果我们非要拿阳光和土壤比较谁最重要,花朵和大树比较谁更美丽,是比不出结果的,只能破坏和毁掉良好的教育生态,走向教育的反面。所以,教育不是比较。


这些时日,我在国内和国外的教育群里溜达。国内一个才三岁孩子的家长问大家:“谁能给我方法呀,怎么培养,让我的女儿将来能上清华?同时,美国天目教育群的一个家长也对大家坦陈:“我没什么志气,孩子们上一个便宜的州立大学就好了。从两个家长的问题看,虽然没有直接说比较,但问题也已蕴含其中了。一个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一个是美国普通的大学,后者是不是aim low(志向太低)啊?好像上清华就意味着比别人厉害,而便宜的州立大学就意味着没有出息?


人上百千,差异极大。一个人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努力、境遇和机遇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比赛某一方面的技能,竞争某一专业的成就。但作为教育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能用来简单比较的。我们应该始终抱有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孩子都有天才的因子,都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分子。上名校始终是少数,读藤校也不能全面决定未来!让教育回归人本身,是我们所有家长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


 两千年前,孔子就评价他的弟子闵子骞正直,颜回恭敬,子路刚强,冉有温和,子贡快乐等等。当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这一进一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首先要关注人本身。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述说了比较带给教育的恶果。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养梅和今日的比较何其相似,龚自珍先生的慨叹和安石先生疾呼又何其振聋发聩!还教育以生命气息,让教育不要异化为比较。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教育有识之士这样认为:学习,不是为了比较,不是为了爬藤校,而是一种成长,一种必须的最基本的成长。衷心希望每一位家长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功都不能够复制,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可以有爬藤以外的选择。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以爬藤为目的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爬进藤校也不应该成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正确的引导才会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百年来再熟悉不过的基本教育理念,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往往会让比较乱花渐渐迷离了眼睛。刚刚听过的2015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妈妈刘双秋的讲座,给我最大的启迪就是她从来没有用比较去审视自己的孩子,只是循着孩子的天资和兴趣精心地进行着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行。


说教育不是比较,并不是教育不要比较,比较存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教育规范化,知识标准化,造成的评价单一化,使得家长有了比较的土壤。比较异化了教育,异化后又成了标准,我们家长的误区是单纯把比较当成了教育。我们不能将比较异化,不能把比较神圣化,更不能把教育变成比较。


 把教育变成比较,我们就丧失了发现孩子的智慧双眼。知子女者,莫过于父母。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对孩子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习惯了比较,今天比孩子的成绩,明天比孩子的才艺,后天又拿出孩子的性格说事,我们或者就看不清自己的孩子,他的天资,他的特点,他的长处都会在这种比较里变得无足轻重,混淆不清。我们又如何真正认清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指导他们呢?!


 把教育变成比较,可能会让孩子缺乏自信,产生焦虑,丧失前进的原动力。长久生活在恶性比较环境下的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和伤害。比得过会骄傲,比不过会沮丧,既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格产生自闭,孤僻等倾向,也可能让孩子厌倦正常的竞争,把攀比作为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抽取孩子内心的能量棒,让他缺乏目标感,何以应对未来?!


 教育不是名校的指挥棒、不是书中的黄金屋,更不是社会和家长贴给孩子的行与不行,好与坏,高分与低分,聪明与笨蛋,优秀与落后比较标签。他是尊重、是爱、是理解、是互动,是成长、是完善,是未来!


 当孩子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健康身体、健全的人格时,未来还错得了吗? 不要比较,我的孩子是最棒的!

因为他(她)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