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打工老板”即将在湾区展演
晓瑞-2721 02/14 78115.0/2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打工老板》对这一著名论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最有价值的电影或许就是那些无限接近现实,但其内涵却又大于影片所展现的现实的影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还有目前亚洲的伊朗电影,包括以贾樟柯为代表许多华语影片,都体现出这这一特征。
《打工老板》中间体现出来的现实性和鲜活感可能是这些年中国电影最为强烈的。因为没采用观众熟悉的“大咖”来呈现作品,所以给观众更多的是“入戏”而不会因为演员“出戏”,从这一点来说,《打工老板》较《亲爱的》更胜一筹。
影片中的林大林,是一个从未在银幕上出现过的人物,一个在各种压力挤压中求生存的小老板,这是近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家最典型的生存状态,这个形象的现实性非常强烈,但是,作为一部影片,人物必须具有移情的作用,林大林同时又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谁都会感觉到在当代商品社会中这种来自各方的压力和生存的艰难,所以,这是部内涵大于银幕展示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有价值的电影。
该片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从小企业主的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这是第一次。导演在影片中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念,也让观者感到震撼,比如,究竟如何帮助打工者这一弱势群体,是仅仅停留在关注、呼吁、维权和服务上,还是切实帮助企业发展,让打工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导演的观点是,只有“中国创造”成为现实,才能让企业家和工人都共同得到财富,其实这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因此,这部看似尖锐和有些另类的电影,实际上表达出了一个民族关于制造业的雄心,或许,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某些单纯、僵化的“主旋律”电影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