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由對抗變謀和 “祕密外交”是法寶
Johnson Choi-1008 02/09 50654.7/3
中美由對抗變謀和 “祕密外交”是法寶
回顧歷史,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但早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就已經訪問過中國,為何這中間又經過了漫長的7年?而兩國領導人的“初見”又是通過哪些“祕密外交”實現的?
事實上,中美並非素來交好,是對抗在前“謀和”在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便與美英等西方國家駐華機構之間有過來往,也同駐華美軍領導人打過交道。據資料記載,1948年冬季,毛澤東就明確提到過建國後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其間多次反覆,但直到1949年6月劉少奇踏上訪蘇之路,才暫時放棄了這方面的試探。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美國領導人和中共領導人選擇了暫時擱置雙方的關係。
有趣的是,他們竟然都在用非常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政策。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中國的變局猶如一棵大樹倒下,必然會揚起一陣巨大的塵埃,美國要等塵埃落定後再處理與那裏新政府的關係;而中國的毛澤東則提出了著名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即取得全國政權並內部大局安定後,再與美國等談判建交。
不過,歷史的發展離不開關鍵人物,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便是建國前兩國的“牽線人”,中美建交前的“祕密外交”也可以以他為始。
司徒雷登恐怕是除駱家輝外,中國人最為熟知的美國駐華大使,他是被當時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力排眾議下推舉出來的。此時為1945年,中國內戰迫在眉睫。司徒雷登試圖組建中國的聯合政府。但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並不為之所動,美國政府也偏袒國民政府,他作為大使,又不得不服從美國政府的決策。因此,他的一切努力都失敗了——內戰全面爆發。
到1948年,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蘇聯駐華大使隨國民政府遷到廣州,但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打算和中共保持接觸。他表示中國問題不只是一個對華政策問題,而且是關係到世界和平;他認為解決好中美關係對世界和平會是一大貢獻。遺憾的是,此後不久,司徒雷登被迫返美,再也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就這樣黯然離別了生活45年的中國。
司徒雷登走後,大國間的博弈、站隊、冷戰,使中美關係也陷入了僵局,沒有祕密外交,只有公開較勁——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但隨着時代改變,雙方都意識到,兩國不能夠再這樣“硬碰硬”,改善雙邊關係才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
據統計,自1954年到1970年,中美之間在日內瓦以及華沙共舉行了136次大使級會談。特別是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以後,鑑於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主張同中國改善關係,同時還放寬了對華貿易限制。
為此,兩國進行了諸如“乒乓外交”等進一步試探,不過最著名的要數基辛格祕密訪華了。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對中國的訪問,在高度保密下進行——7月8日,他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祕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飛機飛抵北京。雖然中美最高層已有重大的資訊交流,尼克松和基辛格本人對這次訪問還不是很有信心,是把它當作一次必需的冒險來進行的,此行以“波羅行動”為代號,意即像七百年前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那樣冒險。
基辛格訪華是打開中美兩國關係大門的一次成功訪問。有了基辛格“打前站”,尼克松也坦然轉變了對華態度,他在基辛格回國後便宣佈自己已經受邀將訪問中國大陸,並於1972年2月訪問了北京、杭州以及上海。尼克松返國前,中美共同簽署了里程碑意義的《上海聯合公報》。
此後,兩國開始了一系列正式建交前的準備工作。1973年5月,在兩國恢復外交關係的努力下,美國政府在北京設立在華聯絡辦事處,而中方也在華盛頓設立類似的辦事處。
1975年福特訪華,再次確定美方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1977年卡特總統上台後不久便重申上海公報的重要性。1978年12月15日兩國政府宣佈,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如今,中美兩國領導人早已不再“祕密外交”,每年他們都會在大大小小的國際場合會面,一對一互訪的安排也保持着一種平穩的節奏。2013年習奧加州莊園會、2014年習奧中南海瀛台會,更是將氣氛嚴肅的政治談判轉化為更加親切友好的談天説地。
大國彼此間最初針鋒相對的角力,往往會伴隨着國家利益的需要,逐漸演化成握手言和,哪怕這個過程磕磕絆絆。這期間,“祕密外交”可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或許如今起起伏伏的中日關係,也可以從中美的祕密接觸歷史中獲得更多靈感。
責任編輯:常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