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群组讨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jing holm-2336  01/29   9289  
5.0/1 



问题:

群内一个妈妈和我们说起她5岁的女儿,在学校里不喜欢某个学科,(比如science)、 说学习很boring, 不想去上学。但女儿喜欢其他学科,如画画。还有,女儿什么都愿意尝试也蛮喜欢的,如体育课,舞蹈课,但一遇到难,就怕了不想做了。最后,女儿早上很磨蹭,上课老迟到。家长和孩子经常互虐。

 

分析:

这些事其实都根本不算是什么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完全正常。因为我们做妈妈的都爱子心切,深怕有一点闪失。让我们就事论事,探讨一下我们父母该怎么做,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坚毅,乐观和体贴等好品质。

 

不喜欢Science 这门课

  • 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想要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做实验,鼓励孩子们提问题等等。因为这个孩子是不喜欢science, 我们的一位家长推荐以下两本书。


 

  • 一位家长以自己教3岁半双胞胎的经验学中文为例,她陪孩子一起学认字,读中文书,但这个孩子段的孩子,学习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不要超过30分钟。在这个年龄段,家长的参与也就是家长一定要参与教孩子的过程。不能仅依靠学校。(和一篇文章爱孩子的3个阶段中说的0-6岁:爱等于陪伴,不谋而合。)

     

    这是孩子读三字经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tJrQrvLlQ&feature=youtu.be&app=desktop

     

    一个妈妈调侃,宝贝太厉害!一口气念那么长的三字经,可我一句没听懂。的确,我也没有听懂,可是,那有什么关系的呢?她的妈妈已经成功地激发了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和自豪感。那比什么都珍贵!

     

    同时,一个做中文老师的妈妈质疑,“为什么妈妈不纠正孩子的发音呢?“ 好的发音也是一种习惯。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如果纠正孩子的发音,孩子会不会有抵触情绪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纠正,又像这个老师妈妈说的落下个洋泾浜中文怎么办?我觉得任何的教育都是因人施教。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和喜好,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妈妈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孩子更看重的是我们父母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 教育孩子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孩子理解,才会产生兴趣。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是一个能够走进孩子心灵里的人。他们知道孩子的渴望,孩子的优缺点和他们说话外的言外之意。

     

  •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家长不知道答案,可以自己先学习(上网,看书,朋友讨论等待),然后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说给他们听。

     

    一个妈妈告诉我们,有一次郊游,儿子看到waterfall, 第二天问妈妈我们可以关掉waterfall 吗?这个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答复孩子异想天开的问题,就去问教授,教授说”What a great question!”然后在网上真的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 孩子在幼儿园里对所上的某个课程没有兴趣,如果这个课程家长觉得至关重要,有一位家长的建议是转学。提这个建议的家长有一个4岁的孩子,已经转了4个幼儿园。我相信他们在转学前一定是做了充分的调查,也一定付诸努力,在穷尽所有努力后,转学是最好的方法。

     

  • 在孩子某项比较的项目上,如这位妈妈的孩子的科学课,是该花更多精力去补还是放松不当一回事?我们家长的建议是抓。比如这个孩子喜欢画画,那么就鼓励她多画。

     

  • 孩子的在小的时候学东西,比如学中文字,会不会挤掉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不知道。教育孩子的这条路永远都是一个探险的过程,就像我们本身永远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怎样。不管我们读过多少育儿书籍,听过多少育儿讲座,得到过多少高人指点,我们都是不会确信我们所做的是对的。所以,放轻松,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笑声更多了,提的问题更清晰了,睡觉更好了,身体更好了,那你知道 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 一个妈妈的问题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所在?除了多陪伴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孩子的天赋或者缺陷所在。《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写得不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EyNjQ3NQ==&mid=202252828&idx=1&sn=75577956b84e58f97411955dddf3560b&scene=4#rd

 

孩子什么都喜欢做,可是做一会儿,只要一碰到难处就想要放弃了

 

这不是一个很正常很可爱的孩子应有的正常表现吗?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吃苦,那么我们做父母真的要担心了。从心里认同,接受,并欣赏自己的孩子是有效教育的第一步。不管什么年龄的人,谁会去和一个老是挑剔我们的人在一起,并由衷地喜欢这个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人的理念呢?

 

我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怕难想放弃很正常。别说是你们这样年龄的小孩,我们父母都想偷懒。放弃是一个最容易的做法,但放弃多了会成为一个习惯,如果你今天放弃了学跳舞,明天你会放弃学游泳,后来你会放弃学滑冰等等。你想成为一个quitter 吗?妈妈不会成为一个quitter, 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任何困难,但真正要做的还是你自己。“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他们自己的“发动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做父母只是启动这台发动机。这个启动过程会是一个很漫长的,好像永远等不到一样,但我们家长一定要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多些耐心、提醒和鼓励。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还是要放弃,我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并且肯定和感谢她所做的努力。但在下一次孩子想要做什么他想做的事情前,我会给他多打预防针。“一开始你会觉得很好玩,等新鲜感过后,会是一个漫长无趣的练习过程,你想好了这个真的是你想要做的吗?

 

当孩子在表达他们消极情绪时,家长要想办法尽量淡化这样的情绪。淡化不是不谈少谈,而是寻找一个更积极的事物来取代这个消极的情绪。比如,how about if you do not give up, you can ask Mommy to do something that I normally hate to do?  (如果你不放弃,你可以向妈妈要求做一件我正常情况下会讨厌做的事情) 我相信孩子一定会马上欢呼雀跃起来。

 

孩子不好好吃饭,不肯按时睡觉,早上起不来,老迟到。

  • 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个妈妈告诉她,她肚子里有条虫子,如果你不吃饭,虫就会来吃你的的tummy.  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吗?我觉得不对。首先,这不是事实。妈妈的用意一定是好的,想吓唬孩子,起到孩子好好吃饭的效果。可是,这样不科学,不诚实,也不尊重孩子的说法不但起不到让孩子好好吃饭的效果,还会让孩子动摇对妈妈的信任。任何让孩子会产生恐惧的沟通方法一定都不是好的(成人间的沟通也是同样道理)。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采取无理取闹的方法一定不是可取的。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是父母最好的确立权威的时刻,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时刻。

     

  • “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很重要。如果是夏天,孩子说天还很亮啊,不想睡。家长该怎么办呢?喜欢一个妈妈的建议:加厚窗帘。

     

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有责任把这件事变得尽量的可爱,让孩子可以触摸到,看到,闻到,想象到。同时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坚定地,清楚地,提前足够时间的传递给孩子。有时,说太多还不如亲自走过去,拉住孩子的手采取行动。任何时候,家长都有保持一个愉悦而自信的心态。家长本身犹豫不决,拖泥带水,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举一个刚刚发生在蒙奇奇身上的例子。她周末去参加小朋友的玩保龄球的生日派对。她被保龄球馆里到处可见的游戏机吸引了,我不给她玩,她就闹,不肯和小朋友一起玩保龄球。不正确的方式是吓唬她,比如你一个人去玩游戏机,我要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或者,你不玩保龄球,我们就离开。或者说那游戏机坏了之类的谎言.  我当时非常镇静,蹲下身体用平和的语气问她:我们现在在这里是为了什么?“她说是给Nicky 庆祝生日的。那么我们不是来玩游戏机的是吗?她摇摇头。我问她,你想看看Nicky party room 是什么样子的吗?她的眼里一下子就闪出了兴奋的火花。当她看到了party room 里整整齐齐的放着在等待他们的盘子、饮料和漂亮的生日蛋糕,她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我说我们出去玩3个轮回的保龄球后,大家就都会来到这里,一起给Nicky 庆祝生日了。这以后的整个party, 她都很乖。当她无意中再看到游戏机时,她会直言自语地说,我们现在是给Nicky 庆祝生日的,不是来玩游戏机的。


 

同理,当我们不想让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淡化这件事,让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不在孩子面前出现来引诱她。比如,我们不想让孩子吃糖,我们就该把糖收好了,不让孩子拿得到。我们不想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就尽量少去或者干脆不去吃快餐。除非孩子强烈要求才破例。这样孩子慢慢地就会知道快餐不是好的,但妈妈是通情达理的。我们想让孩子在9点前睡觉,就在8点的时候不要给孩子看她喜欢看的电视,而是提醒她该刷牙了。在睡觉前建立一个孩子喜欢的routine,比如给她读书,陪她画画,同时设好闹钟。

 

对这么小的孩子,该怎么和他们谈话?怎么激励他们?

一个孩子们都已经成人的妈妈说的好:”knee to knee” talks with my child all the time 永远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他们可以平视你的眼睛。这个妈妈和爸爸都积极做公益,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她说他的儿子小时候有点害羞,大学和工作后开始领导项目。对于学龄前孩子,父母就是他们的一切。我们是否每天都该问问自己: 今天我们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上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