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寧: 香港「占中」是美圍堵中國戰略爛招

Johnson Choi-1008  11/22   47940  
5.0/1 

崔寧: 香港「占中」是美圍堵中國戰略爛招



正當香港社會主流民意大聲疾呼「還路於民」,一些占領者迫於高等法院禁制令而撤出,部分路段已經或將陸續清除障礙物的時候,爛尾的「占中」卻在太平洋那一頭熱絡起來。日前,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討論香港民主發展」,並邀請末代港督彭定康以視訊方式越洋作證。這個曾經給香港順利回歸制造諸多麻煩的「千古罪人」,指摘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對占領行動采取「拖字訣」,抱怨英國政府沒有向中國施加足夠壓力。據稱這個聽證會曾試圖邀請「占中」核心成員之一的學聯參加。
  
遠在華盛頓國會山的這個小動作,與日前香港激進反對派策動占領者衝擊立法會砸了大門玻璃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圖撩撥奄奄一息的「占中」火苗,擴大「占中」危害,延續街頭對抗,為氣數已盡的港版「顏色革命」招魂,令香港社會長期處於動亂之中。
  
美國國會的聽證會自打嘴巴。早前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奧巴馬還信勢旦旦說,「美國沒有參與扶植正在香港發生的示威。這完全是由中國人來決定的事情」。此地無銀的說法遭到普遍嘲弄,奧巴馬在此後短短時間裏,包括出席在澳洲舉辦的G20峰會,亦多次不忘借「占中」之題發揮,攻擊中國政府和國家的政策。這次美國國會就香港「占中」舉行聽證會,並提出「香港人權民主法案」,旨在重新確認美國對維護香港自由民主的承諾。這些都是赤裸裸的挑釁行為。
  
被西方媒體稱為「雨傘革命」的「占中」,政治勢力複雜,外國勢力的幹涉就是其醞釀、出現並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在這些因素中,美國因素顯得最為突出。
  
事實上,美國對香港的「關注」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占中」發生前後,美國政府公開支持香港反對派,副總統拜登會見李柱銘和陳方安生就是明顯的例子。美國各種基金會對香港「占中」組織者的資助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其長期對工黨提供資金也是明顯例子。在「占中」過程中,以文化交流形勢出現的「港美中心」就扮演?極不光彩角色。美國對香港發生「占中」有不可推卸責任,劣跡昭彰,想掩蓋也掩蓋不了。
  
全國港澳研究會昨日公布了其在港進行的首次民調,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占中」不是自發的,而是一次有組織策劃的行動;近半受訪者認為有外國勢力插手,六成七認為「占中」不會自行退場,需要警方清場。
  
圍堵中國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香港則一直被美國在全球戰略上視為旨在抑制中國的一顆棋子。美國人似乎不願意放棄香港反對派發動「占中」帶來的機會,盡管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發出「占中」違法的警告,奧巴馬亦虛與委蛇,但美國人至今不肯洗手。
  
作為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利用台灣問題牽制兩岸的和平發展,利用釣魚島問題推動日本修改集體自衛權對抗中國,在南海諸島嶼問題上,挑撥離間,制造並激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矛盾。一段時間來美國不遺餘力地推動「跨太平洋合作夥伴關係協定」(TTP)就是明顯針對中國的策略,目標不僅限於經濟這麼簡單。
  
「占中」在特首普選問題上發難,破壞香港法制基礎,損害經濟,對抗中央和特區政府,試圖將香港變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這符合美國在戰略上利益。故此,美國人從頭到尾都沒有將自己的眼光移開過,反而是變本加厲。從政府到立法機構,從民間組織到傳媒界,幾乎從各方面對「占中」插手,並試圖使這個以街頭對抗形式表現的混亂延續下去。
  
彭定康在聽證會上指摘北京和特區政府完全是不符事實、無中生有。「占中」延續五十多天,給社會帶來巨大災害,所體現出的是各種複雜勢力,這些勢力采取各種手法,把青年學生做炮灰,並透過無休止的街頭對抗獲得各自利益。而在外國勢力幹涉方面,美國人是這樣,英國人也是這樣,而那個在「占中」前後跳到前台來表演的末代港督則是這種勢力的典型代表,從始至終都上竄下跳。
  
對於美國國會公開幹涉中國內政和香港事務的卑劣行徑,中國外交部和特區政府都發出態度強硬的訊息,給予強烈譴責。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自回歸以來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顯着成效,不僅在社會發展上保持了穩定繁榮局面,而且在政制發展上亦大步向前。這些都是明擺?的事實,亦得到國際社會公認。「占中」是香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坎坷,是一個毫無疑問可以克服的困難,中央政府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處置「占中」,加上民意的大趨勢,這個暫時的困難很快就可以克服。香港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香港特區事務全為中國內政,反對任何國家、團體或個人假借任何名義,幹涉香港事務,破壞香港的穩定」。嚴正的話語是對美國國會的挑釁行為和對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警告,也為那些千方百計與外國勢力勾搭,並圖以「外援」來延長「占中」壽命的香港反對派政黨和人士再次敲響警鍾。
  
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企圖圍堵中國、抑制這個東方巨人的迅速崛起只能是癡人說?,欲借「占中」發難亦是徒勞。

責任編輯:韓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