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的初衷與挑戰:歷史教訓與當前隱憂】~ 𣁽省山寨·𣁽省老張

蒙城老張-101698  04/06   349  
4.0/1 











川普政府高舉關稅的大刀已經落下,並以沾滿了血,已無法收回,所造成世界的傷痛如何醫治和癒合,這是全球各國正在思考解決的問題… 
 ~𣁽省山寨




紐約街頭數以萬計的民眾上街抗議川普和馬斯克所推行的政策





《關稅的初衷與挑戰:歷史教訓與當前隱憂》~ 𣁽省山寨·𣁽省老張

關稅的本質常被定義為「保護本土產業、創造就業」的政策工具,這也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動關稅措施的終極目標。然而,在美國國內兩黨對此議題嚴重分歧、國際間各國紛紛祭出報復性關稅的背景下,川普政府能否實現其初衷令人擔憂。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政策是否會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成為當前世人關注的焦點。

川普在短短數週內發動大規模關稅攻勢,幾乎抹去了美國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貿易自由化的成果。專家警告,根據歷史經驗,除非川普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在獲得外交或貿易讓步後迅速撤回,否則一旦貿易壁壘形成,便難以消解,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恢復原狀。若關稅進一步成為美國聯邦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其撤銷難度將更甚於登天。

美國的長期盟友英國BBC專欄文章分析批評道:「特朗普关税背离美国经济繁荣的原有基石,后果可能很混乱。」
美国总统特朗普又筑起了另一道围墙,他认为其他人都将买单。但这次,他实施的是对几乎所有进口产品征收至少10%的“对等关税”,这其实是一道用来阻止工作和就业机会流失到国外的围墙,而非用来阻挡移民。
这道围墙的高度需要放在历史背景下来看待。它将美国带回去一个世纪前的保护主义时代。在关税收入的水平上,美国如今一跃超越了G7和G20国家,来到了与塞内加尔、蒙古和吉尔吉斯等国家相似的程度。
本周发生的事情不仅是美国发起了一场全球贸易战,或者因此引发了股市动荡,更是这个全球超级大国明确地背弃了其在过去数十年来所推动、并从中获利甚丰的全球化进程。
而在这样做的同时,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草坪上宣布关税政策时所使用的那套经济逻辑,不仅背离了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外交上的基本准则。
自由贸易大辩论

特朗在宣布关税政策时,多次提及1913年。那是一个转捩点,当时美国开徵联邦所得税,同时大幅下调关税。
在此之前,自美国建国之后,关税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它毫无保留地推行保护主义,其策略可追溯至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弥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现任美国政府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的基本经验是:高关税造就了美国,也让美国第一次伟大,而且还意味着不需要征收联邦所得税。
在大西洋彼岸,支持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理念的,则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理论,尤其是他在1817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套理论有数学公式支撑,但其基本概念其实相当容易理解:各国因自然资源、人口的创造力等差异,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各有所长。
广义上来说,如果每个国家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然后进行自由贸易,那么整个世界以及每个国家本身的生活都会更好。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关税发表讲话。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白宫从历史中学到的基本经验是,高关税曾让美国第一次“伟大”。
在英国,如今这仍是政治与经济交汇处的核心基石。现在世界多数国家仍然相信比较优势这个理论,这是全球化的核心思想。
但美国当年从未真正完全接受这套理论。美国潜在的抗拒态度从未消失。

特朗普政府认为全球化已经失败。
最终,这是一场首度发生于社群媒体的贸易战。特斯拉的销量大幅下滑,加拿大对美国商品进行反击,都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其效果可能与任何惩罚性关税措施相等。
那些曾押注成为美国消费者工厂的国家也面临选择,新的经济联盟将会逐渐形成和深化,它们的目标是要寻求摆脱反复无常的美国。
总统对此显得尤为敏感,他威胁称,如果欧盟和加拿大联手报复,他将提高关税。这将会是恶梦般的情境。
在贸易战的游戏理论中,可信度非常关键。美国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军事与科技实力或许会有帮助,但若试图以一个任意、明显荒谬的公式来改写全球贸易规则,会容易激起其他国家的反弹。
尤其是当世界其他国家都认为美国总统手中的枪是瞄准他自己的脚的时候,情况更加如此。美国股市跌幅最多,而美国的通膨问题也将首当其冲。如今华尔街正在计算,美国陷入经济衰退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
也许这种理论不无道理,即其真正的目标是削弱美元并降低美国的借贷成本。
目前,美国正一步步退出它自己一手打造的全球贸易体系。虽然没有它仍可继续,但这个转变确实会非常混乱。

歷史教訓:關稅的長期效應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貿易專家道格拉斯·厄文(Douglas Irwin)指出,貿易壁壘一旦設立,往往具有「黏性」特質,「能迅速增加的東西,不一定能快速下降」。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1930年通過的《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該法案將美國平均進口關稅推高至近20%,涵蓋超過2萬種商品,被廣泛認為是引發經濟大蕭條的導火索之一。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法案實施後的三年內(1930-1933年),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91億美元暴跌至33億美元,跌幅超過60%。雖然該法案在1934年羅斯福政府上台後逐步受到修正,但厄文強調,「完全解除這些壁壘花了數十年時間」,直到二戰後的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簽署,才真正開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川普新政:關稅回歸百年高點

川普最新提出的10%全面關稅與雙邊對等關稅政策,將使美國整體進口關稅水準回升至1909年以來的高點。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歷史數據,1909年美國平均關稅率約為21%,遠高於當前全球化時代的2.5%(世界銀行2023年數據)。新政將於9日上路,各國在此之前仍有短暫空窗期爭取緩衝,但10%的全面關稅幾乎未留談判餘地。厄文認為,若川普將關稅視為談判工具,借此在貿易或外交議題上換取讓步,或許還有降溫可能。他援引1971年尼克松政府的案例:當時尼克松對進口商品加徵10%附加稅,成功迫使德國與日本貨幣貶值,達成目標後隨即撤銷。然而,若此策略未能奏效,關稅可能長期固化,甚至延續數十年。

「雞稅」遺緒:關稅的意外後果

美國歷史上另一經典案例是針對輕型卡車的「雞稅」(Chicken Tax)。1960年代初,為報復歐洲對美國禽類產品的關稅,美國對輕型卡車徵收25%關稅。這項政策至今未撤銷,長達60餘年。根據美國汽車製造商聯盟(AAM)數據,「雞稅」導致美國汽車產業集中於生產高油耗皮卡,市場佔比從1960年的10%攀升至2020年的近60%。然而,這也使美國車廠在油電小車與國際市場競爭中落後,例如日本豐田與韓國現代等品牌在全球小型車市場的崛起。從某種角度看,這項保護性關稅反而削弱了美國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關稅的「黏性」根源

前美國財政部官員、貿易專家加里·霍夫鮑爾(Gary Hufbauer)指出,關稅一旦設立,之所以難以撤銷,部分原因在於產業會圍繞其形成新的利益團體,另一部分則是政府在降稅時傾向尋求對價,「因此很難快速翻轉」。此外,關稅在選戰中的民粹吸引力也使其長期存續。薩塞克斯大學經濟史學者亞歷山大·克萊因(Alexander Klein)分析,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年)為籌措軍費引入的關稅,平均稅率一度高達47%,戰後卻因選民與受保護企業的支持而保留至19世紀末。他強調,「歷史顯示,選民更在意保住勞工身份的工作,而非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稅收依賴:關稅的新風險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傑弗里·肖特(Jeffrey Schott)警告,若川普政府將永久性關稅作為減稅的財源,這些關稅將變得極為「僵固」。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算,若10%全面關稅全面實施,每年可為聯邦政府帶來約2000億美元收入,足以抵銷部分稅收減免。然而,一旦稅基依賴關稅,取消它就意味著必須從其他領域加稅,這在政治上幾乎不可行。聖塔克拉拉大學教授克里斯·米奇納(Kris Mitchener)補充,若川普的目標是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或刺激國內產業,這策略可能失敗,因為其他國家會以報復性關稅回應,並開始質疑與美國簽署的任何協議的穩定性。他說:「若10%關稅成為新常態,且官方目標轉向稅收,我不認為他們會輕易撤回。」

歷史與現實的交匯

從《史慕特-霍利法案》的災難性後果,到「雞稅」的長期扭曲,再到南北戰爭關稅的政治慣性,美國歷史一再證明,關稅雖易於設立,卻難以撤銷。
川普的新關稅政策若無法在短期內兌現談判成果,可能重蹈覆轍,將美國經濟拖入保護主義的泥淖,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究竟是短期的談判策略,還是長期的經濟轉向,時間將給出答案。



(𣁽省山寨·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