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7《僧事百講》佛化婚禮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2/23 13989
佛教徒希望用佛教的儀式來完成婚姻大事,這也是很正當、合理的事。佛教應該協助他們完成心願,對一個有信仰的人而言,這樣的儀式很重要。
佛教探討的根本問題,是解決人生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因此一個佛教徒生活中的婚喪喜慶,應該不離佛教才合乎信仰的意義。一個人從出生到婚嫁組織家庭,不但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建立信仰家庭的第一步,佛教應該給予協助,讓信仰得以傳揚下去。
過去太虛大師推行佛教革新運動,曾提倡以「佛化婚禮」作為人生佛教的實踐方法之一,台灣在四、五十年前,曾有人響應這樣的理念。隨著社會開放,佛教信仰普及,佛化婚禮已漸漸普遍於社會各階層。
在這個講次中,就佛化婚禮的意義、作法及家庭成員的相處之道,乃至一般人容易產生的疑問,如:雙方必須是佛教徒嗎?佛化婚禮一定要在寺院舉行嗎?何謂「菩提眷屬」等提出解說。
問(1):佛教雖然提倡出家制度,卻不否定在家人的感情生活。佛教對於男女婚姻,有什麼看法呢?
答:婚姻,是世間的倫常,是生命的延續,有人以「琴瑟之好」形容夫妻間的感情融洽,因此不能站在出家獨身的立場,要求他們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以不當的心理來看待男女婚姻之事,如「不是冤家不聚頭」、「男女愛情很污染」之類的觀念,我們不可存有這種心態。
婚姻是很神聖的,是成立家庭、生兒育女的開始,是「人之大倫」,應該隨喜讚 歎。佛法不破壞世間法,不可以因為出家,有出世的佛法,就把世間法一概廢止。所謂「人成即佛成」,婚姻是人生大事,我們應該隨喜讚歎。
問(2):一對青年男女即將踏入紅毯的另一端,到寺院請求開示,出家法師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對婚姻生活有正確的認識?
答:佛教的組織成員,包括僧俗二眾弟子。依佛教的制度,在家信徒可以結婚,過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佛教徒希望用佛教的儀式來完成婚姻大事,這也是很正當、合理的事,佛教應該協助他們完成心願,對一個有信仰的人而言,這樣的儀式很重要。
如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上至國王登基,必須要神父、牧師替他加冕,全國才能承認;下至一般百姓,從出生、結婚到死亡,都需要宗教儀禮來完成這些人生的大事。在中國,佛教徒過壽、新居遷移、結婚,兒童生日、父母生日等種種世間上的禮俗,也要由佛教來制定這些儀禮的合法性,因此佛教應該多多倡導、推行佛化婚禮。
今天有一對年輕人來到寺院,他們彼此情投意合,願意共譜一個佛化家庭,我們協助他們,就是為佛教增添一對護法,多了一些信徒,這是很好的事情,何樂而不為?
問(3):一對新人會選擇佛化婚禮,對他們的人生而言,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答:一對新人會選擇以佛化婚禮來完成終身大事,這是很有意義的好事。因為要在佛菩薩前許諾,表示彼此對婚姻的態度很慎重,有因果、道德觀念,知道這是不能欺騙佛菩薩的。他們在佛菩薩前互相承諾後,說過的話要負責任,對婚姻就多了一分責任感。總之,在佛前舉辦婚禮,心理上會比較踏實、安全、可靠。
問(4):佛化婚禮與一般世間上的婚禮,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答:婚姻,是人生的莊嚴大事。過去男女結婚,要經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感謝親友」的儀式,表示得到大家的認可;此外,也要有天地、祖宗、父母共同承認的儀式,才算完成道德、法定的程序。現在世俗上的婚禮慢慢走樣了,有游泳結婚、爬山結婚,各種形式的婚禮,我認為這個太不莊嚴了。
如果我們現在提倡青年男女到寺院舉行佛化婚禮,在佛前宣示「我愛你」、「你愛我」,有佛菩薩做主婚人、證婚人,至少在精神意義上會得到保障。所以對於結婚,我們要有一些看法,過去我們說,男女結婚前,不管是新娘、新郎,彼此都要睜大雙眼,把對方看清楚,相互瞭解;到了要結婚了,還要像木匠畫線,要以一隻眼睛瞄準吊線,才能看得更準確。
到了真正結婚以後,夫妻一起共同生活,要彼此給對方一點空間,所謂「婚前睜眼,婚後閉眼」,兩個人共同營求家庭的和諧,一定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諒解、互相體貼、互相輔助對方,這個婚姻才能美滿。
佛教提倡佛化婚禮,不但可讓社會大眾瞭解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更可以澄清社會上對佛教的刻板印象;而教界本身,也應瞭解合乎時代需要的佛教儀禮如佛化婚禮,是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具體實踐。
問(5):一對新人有意選擇以佛教儀式來舉行婚禮,這對新人一定要是佛教徒才可以嗎?
答:一對新人選擇佛化婚禮,作為彼此共同生活的開始,最好還是先皈依三寶,對佛教有基礎認識,或本身有佛教信仰為宜。以後夫妻要共同生活,如果彼此意見不同、信仰不同,將來如何能和諧共處呢?縱使有一方不是佛教徒,也應該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所以在成立家庭的第一步,彼此能夠信仰一致,從中找到兩個人在看法、想法上的共通點,更可以促進感情融洽,增進婚姻的美滿。
問(6):有的信徒很尊重寺廟、出家人,他想娶媳婦入門,於是將新人帶到寺廟,請出家師父幫忙評鑑,這時候應該如何應對?
答:這樣的信徒必定和這位出家人有師徒關係,或者有某些程度上的交往,甚至這個家庭和寺廟之間都有經常的往來聯繫,因此做父母的,基於對三寶的信任,要娶媳婦、嫁女婿,會請客觀的人來幫忙看一看,不過這當中的好與不好就很難說了。
有一句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雙方都是很善意,沒有不正當的意味,應該是隨喜就好。
問(7):佛化婚禮可以由什麼人來主持?一定要出家人才可以嗎?
答:佛化婚禮當然最好是由出家法師證婚。如果找不到出家法師,也可以禮請有道德、有信用的老居士或資深佛教徒,來代表佛教為新人證婚、做證婚人,因為他們對佛教有深厚的信仰關係。如果這一場婚事是找一位牧師或基督教徒來證婚,就談不上是佛化婚禮了。
舉行佛化婚禮,是祈求三寶加持,要有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證婚人。證婚人主要是證明兩個人結婚了,在法律上,彼此的心靈、道德上、親友方面都得到認同,所以這位證婚人的責任重大。
一般在婚禮上,都要問新郎:「你愛新娘嗎?不反悔嗎?你會愛她一生都不變心嗎?」也會問新娘:「妳愛新郎嗎?不反悔嗎?永遠不變心嗎?」必定要雙方都肯定回答,彼此互相瞭解、清楚了以後,才為他們證婚。
證婚人為新人宣布作證以後,雙方的父母是主婚人,他們經過證婚人這麼宣布就放心了,介紹人感到任務完成,親友也會皆大歡喜。
問(8):前面提到婚禮要有證婚人,如果由出家人擔任證婚人,應該如何為新人開示?
答:出家人可以為新人開示的內容很多,例如:如何組織家庭、夫妻相處之道、婚後如何孝順父母、和睦社區,對諸親眷屬要多多照顧等等。此外,夫妻既然相愛,要如何將個人的小愛,擴大為愛佛教、愛國家的大愛,這些都是為新人開示的好題材。
問(9):寺院同意為新人舉行佛化婚禮,有什麼應該注意的原則嗎?
答:寺廟為新人主持佛化婚禮,不需要太多的繁文褥節,也不要舖張、熱鬧,中國的禮儀,簡單隆重,就是最好。參加結婚典禮的人,除了這一對青年男女,再加上父母、介紹人,再有一些親友參加就已經很隆重了。
一般來說,中國人喜歡熱鬧,通常會請樂隊,或者請客、宴會,熱熱鬧鬧辦一場婚禮並非不當,不過不要太舖張浪費,尤其不要殺生。因為結婚是夫妻兩個人的結合、要共同營求生活。如果為了慶賀結婚而宴請客人,讓雞鴨鳥魚這些禽畜斷送生命,對牠們不公平,也是不吉利的事。佛教雖然不主張人人都要素食,但是在婚喪喜慶時不要殺生,不但符合佛法,對當事者本身也會有很大的利益。
問(10):寺廟為新人舉辦佛化婚禮,是不是也要提供證書或信物之類的物品?
答:寺院為信徒主持佛化婚禮,需用的物品如男女雙方交換的信物、結婚證書、識別證、席位卡、簽名簿、佩花、喜糖等,都要事先準備好,並提醒新人、主婚人、介紹人攜帶印章,在婚禮進行中,由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依序在結婚證書蓋印後,再頒發給新人。
新人交換禮物,一般是以佛教的念珠或紀念品作為定情物,或者新人自己也會準備戒指、禮品,讓寺院替他們彼此交換,這都是理想的做法。
問(11):那麼,佛化婚禮最好在哪裡舉行?
答:舉辦佛化婚禮的地點,在寺廟最為理想。在佛前舉行婚禮,可以蒙受三寶加持、三寶加被,我認為一個人要結婚了,全天下最莊嚴、最神聖、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三寶殿。
如果沒有寺廟或寺廟太小,也可以到飯店舉行佛化婚禮。一般有規模的飯店都會附設禮堂,只要把它布置成臨時佛堂也是可以的。或者新人家裡有佛堂,在不方便到寺院、不得已的情形下,可以請法師到家裡為新人證婚,即新娘子要迎娶到這一家來,就在這一家舉行婚禮。
問(12):依世間的習俗,新人結婚都要準備聘金、喜餅之類的禮俗;如果是佛化婚禮,也需要這麼做嗎?
答:新人結婚,男方要準備多少聘金、喜餅、嫁妝,這是中國傳統的習俗。但是一個人嫁過去,又不是物品買賣,為什麼還需要聘金、嫁妝?我認為不要虛榮、不要什麼嫁妝,大家彼此體貼一點,這些繁複的禮俗應該從簡,不要讓青年男女想結婚卻又結不起。
如果結婚必須買多少禮餅、多少嫁妝,要做多少衣服、要買新居、房屋,一切都要用金錢去莊嚴一場婚事,會讓大家嚇得不敢結婚,這樣的做法不一定很好。一場婚禮能夠用心,用智慧、佛法,用友愛、尊重體貼來莊嚴整個場面,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問(13):參加婚禮的親友,大多是勞駕他們百忙中來參加,主婚人的家裡是否需要準備一些回禮,讓他們帶回去?
答:不需要特別送什麼禮,能送上一分真誠的心意就是最好的禮物。在世間上,不論做什麼事,不能只看面子、交情,或者在禮貌上、金錢上才能做事。自己的親朋好友要結婚,基於他和新人的情誼,應該是在心上、道義上的真心祝福,才是最好的禮物。
問(14):一般婚禮之後,還有一個宴席來宴請親朋好友。如果不辦宴席,改為茶點或送一個紀念品,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失禮?
答:舉行婚禮後要不要辦宴席?或者能不能以茶水、紀念品代替隆重的喜宴?要視環境的需要而定,這麼做也不一定失禮。因為辦一場婚禮不容易,還要邀請大家吃一頓飯,花費那麼多的時間、金錢,實在是勞民傷財。如果以茶會、一切從簡的形式來看,今後的社會,勢必會走向簡單、隆重的做法。
問(15):大師經常在世界各地周遊雲水,也看過很多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能否和我們談談,各國對婚姻有什麼特殊的態度嗎?
答:婚姻是很難講的,各民族對結婚的態度各有不同,例如:
法國人結婚,是把它看成一場「喜劇」。因為法國人生性浪漫,他們的想法很單純,所以很容易增加彼此相處的歡喜。
義大利人結婚,會將它看成一場「歌劇」。他們認為結婚像讚美詩一樣,值得歌頌:歌頌愛情的甜蜜,歌頌未來的幸福,因此西方流行的義大利歌劇,大都以愛情為主。
英國人結婚,就像是一個「悲劇」。英國王室的婚姻,多以喜劇開始,悲劇收場,結婚之後,婚姻變調就成了悲劇。
美國人結婚,是一場「鬧劇」。很多人結婚以後,三天、五天就要鬧離婚,要能維持到三個月、五個月是很不容易的。
現代的中國人要結婚了,有時候是個「醜劇」;甚至才剛結婚,就要吵鬧、打架,家庭暴力,這樣的結婚,就像是鬧了一場醜劇。
世界各國的文化和婚姻觀雖有不同,但是男婚女嫁是家庭的人倫之始,唯有各個家庭健全,才能有健全的社會。如果用佛教的儀式來舉辦婚禮,可以加強彼此的道德、尊重,乃至夫妻相處的佛法、信仰、慈悲、友愛、包容,對於和諧家庭的建立,是很重要的。
問(16):一對新人到寺院進行佛化婚禮後,接下來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建立一個佛化家庭?
答:如何建立佛化家庭?我想,各人有各人的打算,不需要寺院的出家人特別來幫助他,只要在佛法信仰及道德因果,在增進家族的和諧上,能夠適時給予開導、鼓勵就可以了。
基本上,一個家庭裡最重要的,要以「和順」為根本。夫妻因為有緣才會生活在一起,所以要相親相愛,父母和兒女也要相親相愛。甚至在一個家庭組織裡,還有婆媳、兄弟、妯娌,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最好的相處方法,就是彼此互相禮讓,尊重包容,家庭就能和順。
此外,人我相處要「和敬」。佛陀最初成立教團,提倡「六和」主義:「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修」,即一個和合的僧團,必須在行為上、語言上及思想見解、經濟生活上能和敬,共住就能和諧。
「六和敬」雖然是僧團的生活守則,在家居士在家居生活上,如果也能運用這六種方法來和合共住,就可以建立真正清淨和樂的佛化家庭。
問(17):一個佛化家庭的成員,對家庭應該要有什麼態度、觀念呢?
答:家庭,是全家人所共有,彼此都有責任共同維護家庭的幸福安樂。一個佛化家庭的成員,對家庭應該抱持什麼的態度和觀念呢?
首先要能尊重彼此,和諧、忍耐,自己要學習吃虧、學習認錯;對長輩要孝順恭敬,讓他們衣食無憂,並隨時告知去處,不使父母擔心。除此之外,能進一步引導父母過信仰的生活,遠離煩惱,才是最究竟的孝道。
夫妻之間的相處,是因愛而結合,是最親密的關係,彼此更要相敬相愛、互信互諒。兄弟姐妹在生活上、事業上應該互相幫助、提攜;對子女的教育,要多以讚美代替責備,以鼓勵代替打擊。而婆媳、妯娌之間,要有「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的認知,彼此好好珍惜,和睦相處;家庭裡的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常說「對不起、謝謝」,對人要低調、放低姿態,凡事以和為貴。
家庭,應該是一個溫暖的窩,是一個製造快樂歡喜的泉源。如果一個家庭不和諧,經常吵架、鬥爭,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安身立命呢?所以家庭每一個份子,都要盡心、盡力,共同維護家庭的美好。
問(18):談到和諧,記得大師曾說過一則故事,是有關和諧家庭的道理?
答:大陸這幾年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就是強調「和諧」,於是我在論壇上講了這個故事:
有一天早晨,一戶人家吃過早餐後,家人各自去上班、上學,太太就在家裡整理家務,把一些垃圾、廚餘收拾好,準備拿到外面倒掉。
當她打開門,外面寒風颯颯,門前站了四個老人,她一看,天氣這麼冷,四位老人家站在外面好可憐,於是問他們:「四位老人家,請你們到我家來坐一下,喝杯茶好嗎?」這四位老人家聽了婦女的善心,說:「你們家裡有男人嗎?」她告訴老人:「男人去上班,孩子上學了。」老人說:「沒有男人,我們不能進去。」於是繼續留在外面。
到了中午,丈夫、孩子回來吃飯,太太將這一件事說給丈夫聽。丈夫一聽,說:「你現在去看看,他們是不是還在這附近?告訴他們,我們家現在有男人了,請他們進來吃個飯吧。」太太走到外面,果然在附近找到這四位老人家。她趕緊上前問道:「四位老先生,我家現在有男人了,請到我家用中飯好嗎?」
四位老人家一聽,就答應了婦人的邀請。當他們快到門口時,忽然停下來說:「我們四個人只能有一位到你家,不能同時進去。不過你可以挑選其中的一個人去。 我們分別是財富、成功、愛情、和諧,請問妳要請什麼人到你家裡呢?」
太太一聽:「唉唷,不知道要請誰才好?待我回去問問先生。」先生一聽,就說:「當然要『財富』,請財富進來吧!」一旁的兒子聽了,說:「爸爸,『成功』不是很好嗎?」媽媽說:「請『愛情』好了。」接著小女兒說:「請『和諧』來嘛!和諧最好。」爸爸一聽,認為女兒的建議很好,於是決定:「好啦!請『和諧』進來。」
太太走出去告訴四位老人:「經過家裡的決議,我們想請『和諧』老先生到家裡。」這一位『和諧』老人大搖大擺的朝這戶人家的屋子走進去,後面的三個老人也跟著要走進去。太太一看,為難地說:「剛才問你們,你們不是說只有一個人能進去嗎?怎麼現在另外三個老人又要跟進去?我如何對先生交待呢?」
「和諧」老人這時開口,說:「誰叫你只請我『和諧』?要知道,我這個『和諧』一到,跟後的愛情、成功、財富都會進來,你請了我這個『和諧』,他們當然通通一起進來了呀!」
世間上男女結婚,如果能夠家庭和諧、歡喜,後面的財富、愛情、成功都能夠擁有了。
問(19):佛教經典裡,有哪些佛化家庭的事例嗎?
答:佛教向來很重視家庭關係,在《長阿含經》、《心地觀經》、《大般泥洹經》、《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等經典中,都有佛陀對家庭倫理的教誨。 《維摩詰經》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裡面所談的,就是一部佛化家庭的經典。
《善生經》,是指導男人如何做一個好丈夫;《玉耶女經》裡,記載為人丈夫者,要懂得愛護妻子,做妻子的要知道敬事丈夫。《勝鬘夫人經》裡,勝鬘夫人發十大願,闡揚大乘佛法,勝鬘夫人在王宮裡興辦兒童教育,更影響他的丈夫──阿踰闍國的友稱王以佛法治理國家。
如玉耶女嫁給須達長者的兒子、波斯匿王及王妃末利夫人、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夫人,他們共同以佛法經營生活,可說是佛化家庭的典範。
問(20):常聽到「菩提眷屬」的名稱,什麼是「菩提眷屬」?
答:菩提,即正覺,眷屬,指的是夫妻,「菩提眷屬」,就是依菩提正覺為正道的夫妻。他們沒有邪思、邪見,一切都以正道、正覺為他們的人生觀,這樣的夫妻就稱為「菩提眷屬」。經過佛化婚禮成為夫妻的人,我們稱他們為「菩提眷屬」,是很恰當的。
問(21):最近也常聽到佛教舉辦「菩提眷屬祝福禮」,這樣的活動對改良社會風氣而言,是否有什麼教化意義?
答:今後寺院應該多多推廣「菩提眷屬祝福禮」的活動。從剛結婚的新人,到白髮蒼蒼的老夫妻,都很歡迎他們來參加。
有的人年輕時結婚,由於種種因緣,或者經濟拮据,送禮不夠、沒有好好宴請親友、沒有正式對外宣布,後來總感到有一些遺憾,如果佛教裡有一個「菩提眷屬祝福禮」,再次為這許多夫妻,加強對他們在菩提路上的祝福,讓彼此的心理上再有一個溫馨的回憶,這也是可以的。
舉辦「菩提眷屬祝福禮」,不但能加強婚姻的凝聚力,也可以帶動社會的良善風氣,甚至透過家庭成員來影響周遭的人,這是很有意義的好事。
問(22):如果佛化婚禮的對象是自己的信徒或親友,出家人適不適合參加?
答:佛化婚禮既沒有殺生宰羊,也沒有一些不當的事情,都是正正當當的規矩,出家人一樣可以參加。不過身為一個出家子弟,俗家的兄弟娶親,姐妹嫁人了,不一定要和一般人一樣去參加婚禮,不必去趕那許多世俗上的熱鬧。但如果是為佛法教化的一個助緣去參加,倒也不是不可。
問(23):在這個世間上,有的父母認為養兒育女,只要有衣給他穿、有錢給他用就足夠了。可是有些孩子,並不是父母給他很多錢,他就很快樂,是否也有這樣的例子?
答:為人父母者,不要認為有錢供兒女吃、穿,給他住好的、用好的,就是善盡責任了,其實這是不夠的。除了要讓兒女受教育,更重要的,還要給他心靈上、道德上、人格上的成長。
過去有一個小孩經過一間寺廟,拿了十塊錢給香燈師父,說:「香燈師父,我要添油香,這是我撿到的。」這位師父一聽,直誇讚他拾金不昧,將來會很有出息。孩子聽了師父的話之後,很歡喜的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小孩又拿了十塊錢給師父,說:「我又撿到十塊錢。」師父一樣誇他:「唉唷!你真好運氣,每天都撿到十塊錢,還要給佛祖,真難得,真是好孩子。」第三天他又來了:「師父,我要添油箱,我又撿到十塊錢。」師父感到奇怪,問他:「怎麼你運氣這麼好,每天都可以撿到十塊錢,我都撿不到?這是從哪裡來的?」
小孩子朝腰包裡一掏,掏出好多錢,說:「師父,我家裡很有錢,爸爸媽媽都會拿錢給我,但是我不快樂。因為他們吵架都罵我,說我沒有出息,說我沒有用,說我怎麼不好。只有師父你講話很好聽,我聽了好歡喜,所以我就給你十塊錢,我要你講好話,這樣我就可以天天聽。」
天下的父母要注意了,夫妻不能常常惡口,吵架就遷怒自己的孩子,讓兒女從小受到委屈,帶著不正常的心理長大。或者有的父母管教不當,讓兒女在家裡得不到快樂,就想往外尋求刺激,這種種因素都會讓子女的人格與價值觀產生偏差,父母也難咎其責。
教養兒女,要讓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下快樂、積極的成長,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這是為人父母者必須謹記的一點。
問(24):聽說大師曾為婆媳相處分了四個層次,能否請您為我們談談?
答: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傳統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關係親如母女,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勢如水火,彼此互不相容。婆媳相處之道,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因此我把婆媳關係分成四種層次:
上等婆媳,如母女般親密相處。婆婆視媳婦就像自己的女兒,而媳婦對待婆婆,也如奉侍自己的母親一般孝順體貼。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同吃一鍋飯,婆媳之間能夠親如母女般的往來,這是最好的婆媳關係。
二等婆媳,如朋友般相互尊重。婆媳相處,能夠體諒對方的辛勞,給彼此生活空間。婆婆看媳婦,是兒子喜歡的人,因此也要幫助兒子來愛護她;媳婦看婆婆是丈夫的母親,也幫丈夫孝順母親;媳婦凡事會請教婆婆的意見,婆婆也能包容媳婦的感受,當彼此有了不同意見時,也能適時做好溝通,和諧相處,這是次等的關係。
三等婆媳,如賓主相互客氣。婆媳之間就像是主人和客人的關係,相敬如賓。雖然婆婆覺得媳婦把他的兒子獨佔了,媳婦也認為婆婆仍把丈夫視為自己的兒子,彼此有意見,但表面上不說,還是能和氣相處。
四等婆媳,如冤家相聚。婆婆把不喜歡媳婦的心情擺到面上、口裡,媳婦不滿婆婆,也是語言不遜。有的婆婆認為媳婦是來搶兒子、搶家產的;媳婦在家裡也不勤快,整天跟婆婆計較,或在先生前數落婆婆的不是,讓丈夫夾在太太和母親之間難做人,這樣的相處,婆媳問題就發生了。
到了婆媳問題發生時,最好懂得一個道理,彼此之間要「跳探戈」,就是婆婆侵犯媳婦了,媳婦能尊重婆婆在家裡的地位最大、人生經驗老練,要懂得禮讓婆婆,後退一點,不要計較;偶爾媳婦使一點性子,婆婆也讓步一些,就這樣「你退我進」、「你進我退」,彼此有進有退,相忍相敬、互相包容,才能和諧相處。
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生命的延續,也是道德操守的傳承,如果婆媳之間不能和睦相處,彼此信賴,如何能有一個和樂的家庭呢?因此婆媳之間,凡事都往好處想,才能共同營造一個美滿家庭。
問(25):大師曾為佛化婚禮的新人寫了一首《佛化婚禮祝歌》,由過去任教於宜蘭中學的音樂老師楊勇溥先生譜曲。
答:以下就以這一首歌的歌詞,作為這一講的結束。
今日何日兮?美景良辰;今日何日兮?吉慶佳期。
有情人成眷屬,佛化的婚姻幸福無比。他像須達美公子,仁德持家把業立;
她像玉耶賢少女,孝親愛夫閤家喜。是前生的因緣,是修來的福氣。
我們為他倆祝禱,永遠承受佛光的護庇,百年諧老福壽齊!
今日何日兮?美景良辰;今日何日兮?吉慶佳期。
有情人成眷屬,佛化的婚姻幸福無比。望他常念善生經,為國為民謀福利;
望她日誦玉耶經,夫唱婦隨永不離。四時月圓普照,三春花卉常麗。
我們為他倆祝禱,永遠承受佛光的護庇,百年諧老福壽齊!
@妙法蓮華社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