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5《僧事百講》往生助念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2/16   13787  
4.5/2 



  走到人生的盡頭,就像是準備移民到另一個世界,要換一個身體,必須靠念佛來求生淨土;平時就要把移民的資本、資糧都準備好。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也是世間上最平等、最普遍的事。人人都歡喜「生」,卻少有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在佛教的觀念裡,臨終是決定「往生」的緊要關頭,當一個人病危時,如果能為他做臨終開示或引導念佛,幫助他求生淨土,就是往生助念的最大意義。

   在這個講次裡,就助念的意義、內容、如何念佛,及組織助念團應有的觀念等作說明。


 問(1):一般人講到往生助念,總是離不開念佛。淨土思想傳到中國,到處都在念佛,念佛不離念「阿彌陀佛」。請問念佛有這麼重要嗎?

 答:念佛對一個人在面臨生死交關,能不能往生淨土、離苦得樂都有重要的影響。唐朝大文豪白居易寫了一首〈淨土要言〉,至今仍普遍為人所傳誦,其內容如下:   予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可見念佛就是這麼重要!尤其一些人年老了,走到人生的盡頭,就像是準備移民到另一個世界,要換一個身體,必須靠念佛來求生淨土;甚至平時就要把移民的資本、資糧都準備好。所以念佛必須靠信、願、行三資糧,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資糧具足,就能成功移民到另一個世界。


 問(2):歷史上有哪些出家人是念佛往生的呢? 

答:過去很多出家人都是闡揚淨土法門,念佛往生。如《往生傳》裡記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及劉遺民居士等僧俗一百二十餘人,在廬山結蓮社念佛,求生淨土。慧遠大師一生曾三次親見阿彌陀佛,後來他是預知時至往生的。

   又如二祖善導大師,他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道光明;念兩句「阿彌陀佛」,就兩道光明,不論他念多少佛號,空中就現出多少道光明,後來大家不稱他「善導大師」、「善導和尚」,而改稱「光明和尚」,這些都是持名念佛得到感應的實例。台北有一所善導寺,就是為了紀念善導大師而建的。 

  蓮宗五祖少康大師念佛時也有特別的感應。五祖早期到一個佛法不興盛的村莊弘化,為了鼓勵當地人念佛,就告訴村裡的兒童:「我給你們錢,你們都來幫我念佛。」這些兒童因為有錢可以拿,都很高興跟在他的後面念佛。經過一年多,當地的男女老少看到少康大師都會主動稱念「阿彌陀佛」,帶動了念佛的風氣。後來他創立念佛道場,每日率領大眾精進念佛,據說他每念佛一句,口裡就出來一尊佛像;兩句佛號,就是兩尊佛,像這樣口中多少佛號出來,虛空就現出多少佛像,也是很奇妙的感應。

   其他如永明延壽禪師、蓮池大師、藕益大師、省庵大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圓瑛大師等,他們都是念佛往生的。 

  所以過去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禪,走進寺院,出家人都參禪,同時也念佛,即「禪淨雙修」;淨土走入民間,民間念佛的風氣很盛,到處都有居士林、蓮社專修念佛,可以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大家對佛號已是耳熟能詳。


 問(3):以在家居士而言,是否也有念佛往生的例子?

 答:在家居士念佛往生的例子很多。例如唐代的龐蘊居士一家,坐著也能往生、站著也能往生,他們的往生就像是一場遊戲。 

  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註1]女士,我過去曾和她見過面。聽說她要往生的前一天約了朋友們,說:「你們明天上午來這裡幫我念佛,我要往生。」大家一聽,心想:「怎麼好端端的就說要往生?」到了第二天,大家半信半疑的來到她家,她正在吃早飯。吃過早飯後,她忽然向大家宣布:「謝謝你們來看我,我現在要去了。」話才說完,她坐下來就往生了,這是在三、四十年前的事情。

   另外,有一位台北念佛團的團長李濟華[註2]先生,也是一生專修念佛法門,最後預知時至往生的。他往生的那一天,上午還在領眾念佛,到了下午為大眾講課之後,就從容往生了。

   台灣過去弘揚淨土最熱心的李炳南[註3]、周邦道[註4]居士,以及他的夫人周楊慧卿[註5]女士和蓮社的蓮友,當中有不少人篤信念佛法門,最後都是念佛往生。


 問(4):淨土的種類有好幾種,如西方淨土、東方淨土、彌勒淨土等,這些淨土各有什麼不同呢? 

答:虛空之中有很多的淨土。如東方有藥師琉璃佛的「琉璃淨土」、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彌陀淨土」、彌勒菩薩有「兜率淨土」、人間有維摩居士的「唯心淨土」、「人間淨土」,還有《華嚴經》的「華嚴淨土」。一般人念佛求往生的淨土,是《阿彌陀經》所描述的「彌陀淨土」。所謂「自性彌陀」,指的就是「唯心」的淨土。 

  淨土究竟在哪裡?淨土在淨土的地方,實際上所有的淨土都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能和淨土相應,那個淨土才能現前。如果心不清淨、心不和淨土相應,即使淨土在他的面前,也不是他的淨土。

   甚至地藏菩薩以地獄為他的淨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寓淨土於地獄,以救度眾生為他的佛化運動。「淨土」的定義很廣泛,並沒有一定,就看他對哪一個淨土比較有緣分。

   一般人最有緣分的淨土,就屬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不過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大乘不共法」的淨土,要達到九品往生比較困難,必須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最容易到達的淨土是「彌勒淨土」。彌勒淨土的兜率天和我們的娑婆世界比較接近,不必斷除那麼多煩惱,不論出家、在家都可以往生,也不需要一心不亂,比較容易到達,這是屬於人天的淨土。

   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以後只有上升,不會下墮;往生之後,當然可以乘願再來人間。而往生到兜率淨土以後有一定的期限,期限到了還是要再來人間繼續修行。 


 問(5):有的人口中念佛,可是心沒有到;有的人耳朵聽佛號,可是心沒有到;有的人的腳跟著大家繞佛,心也沒有到。這樣的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答:有一則譬喻故事:極樂世界有很多倉庫,這些倉庫是做什麼用呢?有些人看到別人在念佛,他不跟著念,就只是站在旁邊看,看著看著眼睛往生了,人卻沒有往生,一對眼睛就到眼睛的倉庫裡面去。還有的人看到別人在念佛,他不參加,只是在旁邊聽,佛號聽多了,他的耳朵就往生到耳朵的倉庫。也有的人平常對人恭敬合掌,合掌的手就往生了,極樂世界裡也有一個合掌的倉庫,人沒有去,兩隻手就到淨土去了。還有一種,是嘴巴的倉庫。有的人光是口中念佛,可是心沒有到,於是只有嘴巴就往生了,人卻沒有進去。

   當然這只是一個趣談,主要是說明「一心」的重要。心是心王,心是主宰,一個人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要能誠心、一心不亂、一心清淨、一心稱念,就能往生。


 問(6):《阿彌陀經》裡有一句經文,提到「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彼國」,究竟要如何才是「一心不亂」呢?

 答:念佛要念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心不亂」?要如實形容出來是很困難的。我舉一個例子:

   過去日本侵略中國,有一位道源法師[註6]在路上被日本兵追趕,日本兵要用槍射殺他,可是槍沒有子彈,於是拿刀追殺他。法師在前面拼命跑,日本兵就在後面追,跑了好幾條路,慢慢甩開了日本兵的追趕。

   道源法師跑進一位信徒家裡,口中還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信徒一臉納悶,說:「師父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嗎?」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您先請坐。」 

  「阿彌陀佛……。」 

  「師父,我去倒茶給您。」   道源法師口中始終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這時候他心裡什麼都沒有想,無論跟他講什麼話,他都是「阿彌陀佛……。」過了好一陣子,情緒慢慢安定了,才說:「唉呀!剛才好危險。」這時候才想起剛才發生的事。

   像這樣忘記吃茶、忘記請坐、忘記什麼事情,一心一意就只想著一句佛號,勉強說就是「一心」了。


 問(7):有一句話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樣以散亂心來念佛,會有什麼效果嗎?

 答:散亂心和一心,當然是「一心」念佛最好。散亂心並不是沒有用,不見得「喊破喉嚨也枉然」。散亂心念佛,至少他還有善根,所謂「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只要是念佛,都可以滅罪、消災,不能說完全沒有用。 

  過去有一位樵夫在山上砍柴,忽然一隻老虎跑出來要吃他,他嚇得趕緊爬到樹上,隨口叫了一聲「南無佛!」就因為這一句佛號,讓他種下一個善根,在無量劫以後他有因緣跟隨佛陀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無意之間的一句「阿彌陀佛」,就如同路上的招牌、牆壁、電線杆上,都掛著「南無阿彌陀佛」的標語,開車時猛然一抬頭,看到「南無阿彌陀佛」,那個一念的接觸,還是有很大的作用。


 問(8):聽說過去有一位持戒念佛的大德,西方三聖帶著「銀台」要來接引他,他不去,非要等到「金台」接引才肯走。能否為我們談談這個故事? 

答:一個人念佛發願求得「金台接引」,他的修行階位必須要到「上品上生」才有可能。銀台接引是「中品中生」,銅台接引是「下品下生」。你提到的這一位大德是唐代的懷玉大師[註7]。他平日持戒嚴謹,以念佛為定課,發願將來一定要求得阿彌陀佛金台接引才肯往生。 

  有一次,他在念佛時,看到一群人從天而降,原來是要接引他往生的隊伍。他一看,來接引的蓮座是銀台,就說:「我一生發願往生淨土,是要由金台來接引,不是銀台呀!」他自知功力不夠,內心起了一個慚愧心,於是天空裡的群眾、銀台就慢慢隱沒了。此後他又再加功用行,過了多少天以後,終於等到金台來接引他往生,這時他才歡喜含笑,坐金台而去。 

  所以一個人發願念佛往生,還是有一個次第。除了堅信有西方淨土外,要深切發願、確實修持,必然能有所成。 


 問(9):除了人可以念佛往生,聽說動物如鸚鵡、狗,經常讓牠聽佛號,聽久也可以往生西方,真有這種事嗎? 

答:在《往生傳》、《往生聖賢錄》裡,記載了很多念佛人的心得、感應,都是有根據、有記錄的。

   佛光山有一位依嚴法師,早年在圓福寺做住持時,寺裡養了幾隻會說話的鳥,經常教牠們念佛、唱讚子、三皈依。這些鳥也很聰明,都會背誦這些讚偈。

   有一次,一隻鳥死了,寺裡的人將牠埋葬,並且幫牠立一個牌位。剛好這一段期間寺裡舉行彌陀佛七,到了最後要放三時繫念,桌上點的蠟燭,火焰都變成鳥的形狀,栩栩如生,還有人在現場拍了照片,這也是很不可思議、很奇妙的感應。

   因此佛教說眾生平等,只要善根福德具足,不但人可以往生,鸚鵡、貓狗往生的例子也很多,應可徵信。


 問(10):一般修習淨土法門的人,有「帶業往生」、「消業往生」的說法,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答:「消業往生」是指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等到業障都消除了才能如願往生。能夠消業往生當然很好,不過也有的人不一定等到業障完全淨除,一樣可以「帶業往生」,這樣的情形在經論裡都有記載。

   《觀無量壽經》提到,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足信心、願力和行持三種資糧,其中依個人修行的福德深淺,有九種不同的往生階位。此外《阿彌陀經》說到「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此要想往生極樂淨土,必須勤修善業以充實福德資糧;即使是造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臨終前能至心的十稱念,還是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有的人「下品下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必須在極樂世界的蓮花裡等待多少年,才能「花開見佛」。即使「中品往生」的人,也要等待一定的年限;如果是「上品上生」往生者,就可以即刻見到阿彌陀佛。

   然而帶業往生,可能同時帶有善業和惡業,也可能只帶善業,如果只有惡業,就不可能帶業往生。就如前面所說,一個人犯了五逆十惡而帶惡業往生時,他也一定有十念稱名的善業隨行。

   不管是帶業往生或消業往生,由於往生者有善業、惡業的行為,而有品位高低、華開遲速、見佛早晚的差別,但是都能往生。


 問(11):一個佛弟子即將往生,為了在生前圓滿遺願,往生以後沒有掛念,平時應抱持什麼樣的心態? 

答:一個念佛的人,對念佛求往生這件事,應該都要能「心誠意到,了然於心」。 有很多人平時也精進念佛,可是你問他「為什麼念佛?」他會告訴你「要往生淨土啊!」如果你再告訴他:「我就是阿彌陀佛,現在就要帶你去往生。」他必定會嚇一跳,跟你討價還價:「哎呀!不行呀,我的兒子還沒有結婚,我暫時還不能往生;我的女兒還沒有出嫁,我暫時還不能往生……。」可見得他說要往生,意願還不夠、意念還不到。所以一個人要想往生,必須懇切至誠,萬緣放下,才能即刻往生。 

  如果一個人聽到他要往生了,他的心情是喜從天來,多年的願望、目的終於達到了,如此必定可以往生淨土。 


 問(12):講到往生就有「助念」。助念對一個佛弟子來講,是很重要的事。那麼助念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一個人要往生淨土,就是要念佛,和阿彌陀佛「淨念相繼」。我念佛的這一念和阿彌陀佛念我的一念相應,等於「來電了」,感應道交,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現在有人要往生,他想要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自己念佛的功力不夠,就由其他的蓮友一起來助念,助他一臂之力,讓他提起正念,這個助念的意義就很大了。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只有在幫助臨終者或亡者往生淨土,才需要「助念」,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喜慶,如消災、過壽、婚禮、開張,甚至家庭普照,蓮友都可以為他念佛祝福,這也是助念。

   助念,就如同道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你寫文章,我幫助你謄稿;你吟詩作對,我幫你找資料,現在很多的學者做研究、科學家發明,都需要很多助理來幫忙一起完成研究計劃。因此助念的人,就等於是助理,助念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的美德,是很有意義的好事,應該多多倡導。


 問(13):信徒家裡有人往生,要如何協助遺屬處理後事,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答:一個人剛往生時,不管他是坐著也好、仰躺著也好,都先不要搬動他,但也不一定要遵照一般習俗規定的八小時內完全不能移動。一個人已經斷氣、心臟停止,他的神識也應該要離開了,只剩下一個物質的身體,要去搬動他就不是那麼嚴重。 

  不過他是真的死了嗎?確定心臟都停止了嗎?如果不急,最好還是稍待一下再處理。現在一般的醫院,由於床位有限,人只要一斷氣,不會讓亡者在原來的病床上多停留片刻,就要趕快移到太平間,因為這個病房要轉給其他的病人使用。當然,把房間讓出來給需要的人很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大家互相體諒、配合。


 問(14):一般民間習俗,人往生了要燒紙錢,甚至還要供飯、供菜等等,佛教也需要這麼做嗎?

 答:佛教對一個剛往生者的儀禮,先要設一個蓮位;遺體放在旁邊,用一塊帷幕把它圍起來以區隔內外,一直到入殮前不得撤除,這是對亡者的一個尊重。 

  旁邊的案桌上有蓮位、佛像、香爐、燭台、供果,甚至還有供飯、供菜,這是最基本的布置,總之簡單、莊嚴就好,不宜太過鋪張。 

  往生期間的佛事,可以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家屬平時可以在家裡誦經念佛,並以亡者的名義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業,這麼一來,可以讓亡者遺德在人間,也能將布施的功德回向亡者,幫助他蓮品增上,這就是對亡者最好的祝福了。 


 問(15):在社會上,佛教徒也有助念團的組織。組織助念團有什麼意義嗎? 答:「助念團」相當於民間的互助會。人生都有最後一次,一個人要往生的時候,往往需要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彼此幫忙念佛引導去處,免得到最後死得很孤單、死得很蕭條,死得都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組織一個助念團,首先要有目標,念佛的成員要有共識,還要有很多人來參與助念,很多善友的關懷,即相當於社會上的同學會、同窗會、聯誼會,大家都是義務的,彼此有互助服務的共識,這是很有意義的好事。


 問(16):依您的看法,應該如何組織助念團? 

答:組織助念團、念佛會,必須有一個召集人,就是助念團團長。此人最好是請一位出家人來擔任,或者可邀請幾位出家人共同加入,不過他必須相當發心,不能將往生助念視為職業;如果把一個助念團職業化,就失去助念的意義。助念團的性質,應該是一種完全業餘、發心的互助會。 

  助念團裡,還要有真心念佛的人來共同參與。人數不要太多,大約二、三十人,要造立名冊、登記聯絡電話,以方便隨時可以找得到人。團員中有人需要助念時,就可以事先聯絡兩、三位先過去,或者輪班助念,一直到亡者入殮後,讓他的眷屬、家人都覺得很安心、很感謝,這樣就很好了。

   助念團的成員,最好本身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修持念佛法門,平時若能持齋戒者更好,甚至受過在家五戒、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也很適合加入。在人品道德上,要很正派,不為利益,也沒有什麼企圖心,就是一個至誠念佛、熱心助人、老成持重、慈悲為本的佛教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條件。


 問(17):一個人剛往生時,應該助念多久為宜? 

答:一個人往生後應該助念多久?在佛教裡並沒有特別的規定。一般來說,都要求八個小時佛號不斷。不過一般人不容易持續不斷的念佛念到八個鐘點,可依照個人的時間,分成幾個梯次輪番為亡者助念。一、兩個人或三、四人都可以,七、八個人也無妨,視助念場所的大小而定。

   助念時不必用引磬,因為引磬的聲音太尖銳,只要用木魚就可以。敲打木魚的聲音要輕聲「篤篤篤……」,不急不徐、節奏適中,不可以太響亮,佛號要持續不斷。這一班念累、疲倦了,或者有其他人來,就換下一個人來念;有人來接替時,這一班的人可以下去休息一下再來換班。這樣的輪番助念,一樣能持續念到八個小時;或者念到亡者入殮,家屬與助念的人彼此各自都有一個結束,這是最理想的。


 問(18):一個出家人被邀請到信徒家裡助念,可以接受紅包供養或餽贈嗎? 

答:在家居士到往生者家裡助念,不宜收受供養。既然名為「助念」,就應該是義務性,而不是職業性的。 

  如果是出家人為亡者誦經、助念,這是宗教師的專職,是服務性的。然而出家人從寺院出來,一趟路到亡者家裡,路途上也需要路費、零用金,這時家屬應該視情況隨力隨喜。 


 問(19):如果是助念團到信徒家、團友家助念,可以收受供養或經費、車馬費等錢財嗎?

 答:助念團到信徒或團友家裡助念,要不要收受饋贈、供養?就關係到這個助念團的氣節如何。大部分的助念團純粹是發心為亡者及他的遺屬服務,不應該與喪家有金錢往來,因為助念團的性質是為喪家服務,而不是作為一份職業來經營。 

  助念的人就等同於義工,既然是義務性,就不能收受費用。能夠保持這個原則,助念團的品格自然會清高。 


 問(20):助念團的成員或出家法師到亡者家裡助念,要為亡者的家屬講些什麼話比較得體? 

答:助念團或法師到亡者家裡助念,應避免閒談雜話,而是要以佛法開導家屬,講一些鼓勵、安慰的話。假如這位亡者平時學佛很虔誠,勤於念佛,這時候他應該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他還沒有去,也有可能還在我們的身邊徘徊。因為這時候他已經脫離有形的色身,是屬於精神體的「靈」,靈是無所不在的。雖然我們看不到他,可是他看得見我們,會跟我們打招呼、給我們關懷。

   讓他的家人感得「祭神,如神在」,等於是慎終追遠,是對亡者的一個紀念,能夠如此,家庭會很和諧、很溫馨,這就是我們助念的目的。 


 問(21):助念團去亡者家助念,家屬也可以一起念。家屬念跟外面的人幫忙念,兩者功德有什麼不同嗎?

 答:一個人往生,如果由家屬親自為亡者助念,當然會比助念團的人來念更好。 

  因為家人和亡者有血緣關係,彼此很親,這樣的情況下為亡者助念,會更真誠、更懇切。而亡者對於家人為他念佛祝福更能接受、更歡喜。往生者的家人、子弟、眷屬都應該參與助念,其功德比助念團的助念來得更大、更好。 


 問(22):一般助念團到信徒、朋友家裡幫忙助念,由於人眾進出頻繁,唯恐干擾左鄰右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嗎? 

答:首先,聯絡人應該要先瞭解場地大小,再來決定助念的人數。助念團到亡者家裡助念,必須要求團員整肅衣裝儀容,並選擇適當時間前往,不可以過早或遲到。 

  到了助念的場所,最重要的是不要吵鬧、諠譁、哭喊,也不要閒談雜話,避免驚動左鄰右舍,即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問(23):前面提到往生後八個小時可不可以搬動的問題,如果這個人往生以後,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無法等到八個小時,這時該怎麼辦呢? 

答:一個人往生後,限制多少時間內不可以移動,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過去有所謂「八個小時內不能移動」的說法,是因為農業時代,兒女、家人大都在遠方工作,必須等家人都回來才可以入殮,這麼做是為了讓遺族見到親人的最後一面才能安心,所以要等待八個小時。 

  但這一句話不是一定作為經典,例如在印度等熱帶地方,如果非要等到八個小時才能移動,屍體都已經起變化;或者是因為特殊病症、傳染病或意外往生的情況,也無法完全等到八個小時才入殮。所以八個小時的解釋並不是絕對,還是可以通融的。 


 問(24):佛門的高僧大德、長老圓寂,是否也需要助念? 

答:高僧大德圓寂,要不要助念?要看他這一生的修行功行到什麼程度。可能他這裡一圓寂,那邊就已經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後人要不要為他念佛,他也不管你了,因為對一個有功行的長老大德而言,沒有太大影響。 

  不過一個長輩、高僧大德離開了,身為世間的朋友、弟子、學人,卻毫無表示,情何以堪?所以大家在形式上,還是會為他念佛,有的念「觀世音菩薩」、有的念「彌勒菩薩」,祈願他乘願再來;為他舉辦一個追思會、紀念會,感念他一生為佛教、為眾生的奉獻,這些都是應該有的人之常情。 


 問(25):那麼,「助念」與「超度」有什麼不同? 

答:「助念」與「超度」,在意義上、文字上還是有所不同。「超度」,就是幫助 他,讓他不致沉淪而能得到超生、得度,就等於把一顆石頭投到水裡,應該是要沉下去,由於我們念佛的功德,仗著佛力讓它浮到船上來,就不會沉淪了。 

  所謂的「助念」,即一個人到臨終要往生,能夠幫助他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最後,他就隨著念佛的念力而去,像是一陣風,真的到另外一個地方,這也是很好的事。


 問(26):中國人忌諱談「死」,尤其人過世還要幫忙助念。事實上助念也是「生亡兩利」的功德佛事,請為我們開示。

 答:一個佛教徒能夠發心為人助念,總之是功不唐捐,功德不會虛棄的。為亡者助念,不但助念的人自己有功德,對方也能藉由你的幫助、開導而得到利益,這就是「生亡兩利」。如同做一件好事,大家都可以沾光,是可喜的事。 


 問(27):佛教將人的死亡稱為「往生」,究竟是歡喜還是悲哀的事呢? 

答:佛教裡將人死亡稱為「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者是喬遷移民,要到另一個地方。因此一個人能夠往生,當然是值得歡喜的事情。他可以移民到淨土極樂世界,為什麼不歡喜呢?生、死本來是一體,死亡也不過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生命托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信仰佛教很重要。 

  有了信仰的依歸,相信生命不死,生命就是永恆。這裡死了,到極樂世界生;或者不到極樂世界生,到天上生、到人間再來生。所以對於生死,佛教並不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生命不是如此斷滅的。


 問(28):很多學佛的人常將「了生脫死」掛在嘴邊,您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

 答:佛門裡常聽人說「了生脫死」,但什麼是「了生脫死」?誰又真正能做到「了生脫死」呢?即使佛陀當初夜睹明星,證悟生死解脫之道,他也不急於入滅,仍然留在世間說法度眾。所以「了生脫死」不是以後的事,而是在當下、現在就能「了生脫死」。佛教裡的了生脫死,有兩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精神上的清淨無染;二、是形體上的無畏生死。當一個人能達到「生」與「死」都不住在心中,都不懼不離,才能說是「了生脫死」。

   再者,一般人將人的死亡、逝世名為「往生」,實際上是「生」而非「死」。佛教裡為往生者助念,乃至為他主持告別式,就是對「生」者安慰、勸其節哀,讓世間上的親眷都能安心,這就是「了生」;為「死」者慰靈、祝福,讓亡者可以到一個好的去處,就是「脫死」。「了生脫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像這樣同時為生者、亡者解決生死問題,能夠「廣結善緣」,就不是虛無飄渺的境界,而是現場立刻可以感受得到的好事,是真正的「了生脫死」。


 【註釋】 1.林楞真:生於公元一八九九|一九六六年,廣東中山縣人,本名舜群,法號楞真。出生於日本橫濱,十五歲因父親往生而扶柩歸國。香港留學期間開始接觸佛法,親近海仁、觀本老法師,後皈依印光大師。三十歲後,協助何張蓮覺居士弘法興學事業及經營策劃,先後成立寶覺第一及第二義學、澳門功德林、寶覺佛學社及東蓮覺苑。一九三八年,何張蓮覺居士捨報往生,遺命林楞真為繼承人,擔任東蓮覺苑長兼寶覺學校校長。林居士一生致力於弘法育才,並促成香港佛教之蓬勃發展,功不可沒。

 2.李濟華:生於清末年間,江蘇如皋人。本名韡,字季華。禮印光大師為師,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為台北蓮友念佛團之創辦發起人之一。一生積極提倡助念,堪為居士念佛的典範,後人將他的生平事蹟輯錄成書《李濟華居士遺集》傳世。

 3.李炳南:生於公元一八八九|一九八六年,山東濟南人,號雪廬。初學唯識於梅光羲,後皈依印光大師。遷居台灣後,於台中講經說法數十年,提倡淨土法門,先後創辦台中佛教蓮社、菩提樹雜誌社、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醫院、菩提救濟院等弘法及慈善機構,接引無數大專青年學佛。 

4.周邦道:生於公元一八九八|一九九一年,江西瑞金人。先後親近歐陽竟無、戴季陶、李炳南等名德學佛,禮虛雲老和尚為師,依斌宗法師受菩薩戒;來台後熱心致力於佛教事業的推展工作,並主編中華學術院中華大典之「佛學門」。

 5.周楊慧卿:江西瑞金人,為周邦道居士的夫人,為虛雲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居士平日持誦觀音聖號及大悲咒至誠懇切,經常救濟眾人的疾病苦厄且屢有靈驗,前來索求大悲水的人絡繹不絕,也曾感化外道改信佛教。晚年病重,遺囑交代兒孫印經塑造佛像,世代信佛,並將舍利子分給各個兒子供養。當眾人為她助念時,她也跟隨蓮友默念洪名,最後誦到「佛」字,便安詳捨報往生。 

6.道源法師:生於公元一九○○|一九八八年,河南商水人。二十四歲於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後隨侍慈舟法師到蘇州靈巖山創建淨土宗道場,依序參禮過太虛、印光、圓瑛等大德。曾在大陸、台灣各地佛學院宣講佛學,且擔任十數次傳戒阿闍黎,以弘法講經馳名。歷任中國佛教會察哈爾分會理事長、屏東東山佛學院院長、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及台灣八堵海會寺開山住持; 創辦能仁佛學院,作育僧才。 

7.懷玉大師:台州(今浙江臨海)湧泉寺僧人,其事蹟散見於《大宋高僧傳》、《樂邦遺集》及《龍舒增廣淨土文》等著作。


 @妙法蓮華社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