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43《僧事百講》信徒種類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23   14690  
4.0/1 





  佛教徒可以為佛教做的事很多。

   除了護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也可以擔任佛教的顧問、義工。

   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除了出家人以外,還需要廣大的信徒來護持、參與、贊助,才能成就整個佛教未來的發展。

   弘法利生,向來是佛教僧信共同的責任與使命。多少年來,由於歷代君王、宰官及四眾弟子的護持,使得佛陀教義與實踐得以遍布全球,成為國際化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者來自各個階層,他們與佛教的因緣各有不同,寺院除了推展寺務,也必須為各種不同性質的信徒施予教化,讓他們在佛教有發揮的空間,在信仰及佛法實踐上有正知正見。

   在這個講次裡,就信徒種類、信徒產生的過程、信徒在佛教的發展、如何正確護法、信徒典範現代僧信往來等提出說明。 


 問(1):一般人和佛教結緣,都是到寺院觀光、參訪,慢慢才開始有信仰,進而成為正式的佛教徒。請談談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從遊客進一步成為佛教的信仰者,其中會經歷什麼過程、階段? 

答:僧伽和信徒之間,必定關係密切。然而一個護持寺院、僧團的在家信徒是如何產生呢?

   一般來說,他們最初都和寺院接觸,有的是觀光的遊客,或者生活中有疑難,要祈求佛菩薩給予信心力量,或請出家人為他開示,總之有各種不同的因緣。一旦他對寺院有好感,就從遊客到信徒,進一步成為皈依三寶的佛弟子。

   當他的信仰提升,自然會來護持寺廟,甚至成為幹部、義工,為寺廟服務,再從參與中培養出深厚情感。寺廟的信徒,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就這麼一代一代慢慢傳承增加。 


 問(2):寺院的信徒這麼多,如果把他們歸屬到整個佛教,成為佛教之友、佛弟子,他們可以有哪些發展的空間呢? 

答:佛教徒可以為佛教做的事很多。除了護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也可以擔任佛教的顧問、義工。現在有很多佛教團體興辦教育,佛教徒可以發心去教授;辦佛教學院的,信徒可以發心出錢出力,護持佛教人才的培養;或有佛教單位辦雜誌社,信徒也可以寫文章、供稿,幫忙發行、推銷。

   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除了出家人以外,還需要廣大的信徒來護持、參與、贊助,才能成就整個佛教未來的發展。 


 問(3):信徒種類很多,有的人到寺院,是為了喝茶、談天或消磨時間;有些是來問道,也有的只是來看看,對於各形各類的信徒,您有什麼看法? 

答:信徒到寺廟來,類別很多,他們各有性格、各有習慣、各有想法,寺院對他們都要能一視同仁,一體同觀。例如,有的信徒對拜佛、誦經並不感興趣,但喜歡到寺院喝茶談天、談論佛法,出家人必須要有知識、常識,能夠為信徒解決疑難,以佛法來幫助他,他的信仰就會慢慢提升。

   還有的信徒不歡喜看經、拜佛,不過喜歡吃素菜。如果寺院的素齋辦得好,他會經常邀約三五好友來吃素菜。他們覺得素菜很可口,出家人的談吐跟他很投緣,能讓他增加知識,於是對佛教生起好感,將來也可能成為這個寺院的信徒,甚至向出家人請法、問道或辯論等等。

   佛經常以「眾生難調難伏」,是形容眾生的心性頑強,難以馴服。如何接引這麼多不同類型的眾生呢?儘管眾生形形色色,各有習性,佛陀都有辦法調伏其心,令入佛道,因此佛陀有一個稱號,就叫「調御師」。

   現代的寺院也一樣,不管什麼類型的人來,出家人都要能應對,都有辦法為他解決問題,他感受到佛法廣大,有了信心,就會慢慢成為佛教的信徒。 


 問(4):有些信徒到寺廟,總想對佛菩薩有所祈求,例如求平安、求健康、求發財、求富貴,光是這麼祈求而不付出,會有什麼效用嗎? 

答:一個人到寺院來,即使只是求佛菩薩幫忙,還是有用。但要如何才有大用,則必須有因緣果報的觀念。

   《阿含經》有一則譬喻:把一顆石頭丟到水裡,它應該是沉在水底,如果再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請你讓這個石頭浮起來,不要沉下去。」這不合乎道理。為什麼呢?石頭,有石頭的因果,違背了因果,萬事難有成就。比方說,油是浮在水上的,卻要祈求:「神明啊!神明啊!讓油沉下去吧,沉下去吧。」這也沒有用,因為這不是它的因緣果報。不合乎因果的祈求,是無法有成效的。

   當然,祈求是有力量的,但要配合因緣條件,要有誠心、願力,還要加上自己的努力實踐。比方,一個人身體不好,到寺院請求佛力加被,給他信心、給他力量,讓他身體健康,那麼自己平時也要保健、運動,要注意飲食;或者遇到困難、貧窮,要求神明給他發財,但是自己也要勤勞、精進、認真工作,能夠如此因果相投,這樣祈求才會有效果。 


 問(5):「佛光會」的一些在家信徒,他們也公開為大眾講演、弘傳教法,即「檀講師」。今後是不是所有皈依三寶、成為正式佛弟子的在家信徒,都有希望成為檀講師呢? 

答:佛陀時代,就有不少在家信徒不但熱心護持佛教,也積極參與助佛宣化的工作。如維摩居士不但對社會傳教,羅漢見到他也要禮讓幾分;勝鬘夫人雖然貴為一國之后,在王宮內集合很多青少年,給予佛法教化;善生長者子、生性仁慈的須達長者,甚至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等一國之君主,都是助佛宣化、以佛法來治理國家的典範。

   可見弘揚佛法,不只是出家人的專利,在家信徒只要具備正知正見、學養豐富,一樣可以參與佛教的弘化工作。因此,我們成立一個以佛教信眾為主的國際組織「佛光會」,凡是對佛法有深入研究,能講說、善說、樂說的在家居士,都很鼓勵他們加入。

   過去有「助佛宣化」,現在則要助僧團宣化,因為一個僧團才幾百人、幾千人,傳教的力量有限;而佛教有幾百萬、幾千萬的在家信徒,他們都受過良好教育,對佛法有深刻的信仰與認識,如果能讓他們出來參與布教,作佛教的講師,對佛法弘揚必然有很大的助益。

   過去有人批評佛法衰微,沒有人弘揚正法,有所謂「白衣上座」,即在家人登壇說法。然而時代進步,民眾知識普及,能有正信的在家信者出來助佛宣化,應該是值得鼓勵的好事。尤其佛光會設有「檀講師」制度,「檀」,是在家信徒,「講」,是講師,就是賦予這些有學養、能力的在家信徒,在佛教裡有發揮的空間。

   目前國際佛光會已有上千名「檀講師」,不過要取得這個資格並不容易,必須經過多少場的考試、講演、示範,經由大眾評定、認可以後,才可以布教。即使取得檀講師的資格,之後還有講評、考核、追縱調查,每一年都要重新給予評估、肯定。有了檀講師的資格,還可以提升為「檀教師」;檀教師經過了幾年,再考核及格,可晉升「檀導師」;到了檀導師就是最高的層次。

   佛光會的會員,大家都不以談論、辯論世俗的是非為原則,而是以說法、弘法,助佛宣化為他們學佛的重要功課。 


 問(6):現在的佛教徒都有參加共修的習慣,一般寺院經常在週末、週日,開放信徒參與念佛、禪修等。除了共修活動之外,還可以再加強哪些接引信眾的方法? 

答:自古以來,佛教以寺院為基地,寺院就是學校,因此佛教能深植人心,廣行弘化,一如過去的叢林道場,即為提供十方學子參學的場所。為了方便接引大眾,我主張寺廟每天很早就要開門,遲一點才關門。

   一個出家人會講經說法,固然很好,即使不擅於言辭也沒有關係,可以從信徒裡提拔弘講人才,這個人講《彌陀經》、那個人講《普門品》,那個人講《大乘起信論》,讓人人學習弘講工作,將佛法賦之於社會大眾來共修、共學。一個寺廟道場不可徒有一個「寺院」的名義,而不弘法、不傳教。

   現代的佛教發展,應該首重教育。除了佛教的專門教育,其他社會教育、兒童教育、少年教育、婦女教育、老人教育等,都有加強的必要。現在很多護法居士到了寺廟,會自告奮勇協助教化、擔任檀講師,這是很好的現象。

   信徒弘講的內容,不一定侷限於佛教的義理、經典,可以講《四書》、《論語》、《孟子》、《莊子》,甚至國文、歷史、藝術文化等,讓佛法能結合中華文化、知識,成立很多共修共學的讀書會,幫助大家增長內涵、變化氣質、改變自己的人生,對國家社會會有很大的貢獻。 


 問(7):信徒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人來寺廟,只想拜佛就好了;有的人只要研究佛法,有的人只喜歡跟法師們交往、供養出家人,這些情形,說是皈依三寶,實際上只有皈依一寶,這樣的信仰是否如法? 

答:一個真正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如果他信佛,但不讀經、不敬僧,那也只能算是皈依一寶。有的人不拜佛,不親近出家法師,只看經,這也是皈依一寶。也有人認為他皈依三寶,但只認他的師父,不認其他出家師父;或者不到寺裡拜佛、不一定要看經,這些都只能算是皈依一寶。

   佛、法、僧三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三者具足,才會平衡、才能存在。皈依三寶的弟子,對於三寶都要同等尊重,不可偏廢。但是現在有的人念經、拜佛,也恭敬出家人,不過他的信仰心很淡薄。如很多寺廟要共修,大家在誦經、拜佛,他不來,到了快吃飯了才姍姍來遲,於是就有人取笑他:「你不拜佛,不誦經,又沒有跟師父打交道,到了吃飯時才來,這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齋,皈依四寶。」實際上,這是「皈依齋」,皈依吃飯而已。

   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能在佛法僧三寶裡取得平衡發展;甚至他有慈悲、智慧,對社會的救濟、社會教育,都能普遍照顧、都很平等,這樣的學道就很如法了。 


 問(8):有的人特別偏好護持寺廟,有的人只護持法師,有的人護持佛教,有的只護持一個人,有的喜歡做善事,有的護持神明,究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答:這樣的社會風氣,乃至佛教徒的信仰心態都不健全。例如:有的人護神不護佛,他聽到神要給他富貴、給他成功,所以他就只要拜神,不拜佛,這叫「護神不護佛」;有的「護人不護法」,因為這位師父是他所尊敬的,所以只護持他;也有的人見神就拜,他以為這就是佛教,這是「護神不護教」,不護持佛教;或者只護持他的師父,不要大眾,這是「護師不護眾」;或者只護持他喜歡親近的寺廟,不過他不懂佛法,也不要佛法,這是「護寺不護法」。

   以上所舉的例子,對三寶都有偏廢,因此所成有限。就如一個人不能只孝順父親,不孝順母親;或者只偏愛這一個兒女,不愛另一個,這都是不當。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信仰觀念呢?佛教裡有所謂的四依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其中依法不依人,就是佛教徒首先要建立的正確知見。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護持三寶,要能做到佛法僧三寶一體同觀,同等重視,要有「護教重於護寺、護佛重於護神、護法重於護人、護眾重於護私、護道重於護情、護小重於護老」的觀念,才是健全,才能得到信仰的功德利益。 


 問(9):佛世時,有很多國王皈依佛陀,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及阿闍世王,他們平時與佛陀是如何往來? 

答:我曾幾度到印度巡禮佛陀聖蹟,在前往靈鷲山的那一條路上,有一處是過去頻婆娑羅王停車的地方。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時,頻婆娑羅王經常要上山請法、問道,《阿含經》裡,就有多處記載他和佛陀之間的對話。

   阿闍世王也是皈依佛陀的佛弟子。有一次,他準備征伐鄰近一個名為「越祇」的小國家。出發前,他想請問佛陀這次的戰爭能否勝利,但不好意思自己去,於是派雨舍大臣前往拜會。

   佛陀知道他的來意,故意跟阿難尊者談話。等到雨舍大臣一到,就向雨舍大臣說:「你先請坐,我跟阿難尊者講話。」

   佛陀說:「阿難啊,一個國家教育普及,提倡教育,會給人打敗嗎?」

   阿難答道:「佛陀,不會啊,因為他們的教育很興盛。」   接著又問:「阿難啊,一個國家的政府很慈悲,喜歡做善事,人民都擁戴國家,你想,它會給人打敗嗎?」

   阿難回答:「不會的。」

   佛陀接連提出下面七件事:這個國家民主自由嗎?人民守法嗎?人民有宗教信仰、相信因果嗎?他們奉行道德嗎?對事業有貢獻的熱忱嗎?阿難都回答:「這個國家很健全,沒有人可以打敗它。」一旁的雨舍大臣聽到這裡,站起來說:「佛陀,我領教了,告辭。」

   他回去告訴阿闍世王:「佛陀對越祇國的情況很瞭解啊!他們的教育、經濟、社會、人民、道德都這麼健全,我們哪裡能夠征伐得了這種國家呢?」由於佛陀的善巧開示,因而免除了一場國與國的戰爭。

   其他如波斯匿王,佛經裡記載不少他和佛陀的對話。波斯匿王幾乎事無大小,從國家大事到個人小事,都向佛陀請教很多問題,大家不妨閱讀《阿含經》、《大般涅槃經》等,從佛陀的教化中體會佛法,一定能有收穫。 


問(10):佛陀時代有王妃、貴婦如勝鬘夫人、末利夫人、毗舍佉夫人等,她們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她們如何與佛陀建立關係、如何實踐佛法? 

答:勝鬘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兒,後來成為阿踰闍國友稱王的妃子,並影響友稱王學佛,共同護持佛教。她在王宮裡除了輔助國王的生活,對佛法也有很深的體會。她從佛陀受了十大受,這個十大受相當於十戒、十大弘誓,分別是: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對我所受的戒律,絕不生起毀犯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一切尊長,絕不生起輕慢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一切眾生,絕不生起瞋恚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他人的福樂、美貌及資生物品,絕不生起嫉妒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對於我所有、所知的一切,都願布施,絕不慳吝。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不為自己受蓄財物,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貧苦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我要以無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來攝受一切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見到孤獨、疾病、困苦的眾生,我要設法讓他們脫離苦難。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見到一切損人利己的人事,我必維護正義,對於這些眾生,應折服的,要去折服他,應該攝受的,也要去攝受他。

   佛陀!從今日起到我證得菩提,我願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佛教有一部大乘經典,就稱《勝鬘夫人經》,大家不妨一讀。

   勝鬘夫人的母親末利夫人和波斯匿王的感情很好,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有一次,波斯匿王從外面戰爭回來,因為廚師做的菜不合口味,他一氣之下,就下令要處死廚師。

   當時正受持八關齋戒的末利夫人知道了,心想:「不得了,趕快想辦法救他。」於是主動向國王要求喝酒作樂,並指名要這名御廚烹煮下酒菜。國王奇怪問道:「妳今天不是齋戒嗎?為什麼又想要喝酒呢?」不過還是很高興,就請旁邊的侍從將廚師找回來。末利夫人能以善巧方便救人一命,比她個人堅持喝一口酒、兩口酒重要得多,因此挽回廚師的一條性命。過去國王信佛固然很好,如果王妃也信仰佛教,輔助國王教化民眾,那更是全民之福。

   此外,毗舍佉夫人,她是一位虔誠、勇敢的佛弟子,幾次跟佛陀建言:「現在的比丘尼衣衫都不整,請佛陀准許我們布施她們整齊的服裝」、「佛陀,比丘尼沒有地方盥洗,她們都在河邊沐浴,這樣不莊嚴、不好看,能不能讓我建個浴室,讓大家在房子裡盥洗?」佛陀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一一答應她的請求。甚至她的珍珠衣遺留在祇園精舍,忘了帶走,阿難尊者要歸還時,她很慷慨的把它捐給僧團。後來這一件珍珠衣賣得的錢建了一座講堂,就以毗舍佉的另一個名字「鹿母」,命名為「鹿母講堂」。毗舍佉夫人,能如此護持僧團,對佛教的貢獻很大。

   像給孤獨長者,也是親近佛陀學習的在家弟子。他的第七位媳婦玉耶是一位頑強的少女,佛陀後來應長者的請求,方便教化而感動了玉耶女,讓她成為一個孝順公婆、奉行佛法的佛弟子。   由於佛陀的慈悲智慧,讓國王大臣、各界婦女改善自己的偏激行為,所以佛陀很偉大,不愧為人天導師。 


 問(11):還有一位維摩居士,他與佛陀是如何往來呢? 

答:維摩居士最為人熟知的一件事,就是他藉病來示現佛法。佛陀請舍利弗、目犍連等羅漢弟子去探望維摩居士,但是都沒有人肯去,他們認為維摩居士的佛法太高、口才太利,說不過他,只好請大菩薩去探望他。菩薩們也畏懼他,因為過去幾次和維摩居士有過辯論,都不是他的對手,最後佛陀只好指派文殊菩薩去探病。   這些菩薩、羅漢聽到文殊菩薩要去,他們也一起跟過去,想聽聽文殊菩薩和維摩居士的對談,於是後面又引出有名的「天女散花」、「八千寶座」、「不二法門」等道理。

   一部兩萬多字的《維摩經》,如詩歌一般,有文學的美、豐富的義理,是一部偉大的經典;從這一部經中,就可看到維摩居士與佛陀,佛陀的羅漢弟子和諸菩薩之間往來的情形。 


 問(12):佛陀時代是否也有青年信仰佛教的例子? 

答:佛教向來重視青年。佛陀時代,向佛陀請法、熱心於佛教的青年很多,如有名的玉耶女、妙慧童女、月上女、善財童子、善生童子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妙慧童女,是摩揭陀國王舍城長者的女兒。在八歲幼齡時,就經常在佛陀講經的法會中聽聞佛法。有一次,她向佛陀提出十個問題,震驚與會大眾。這十個問題分別是:

   如何能獲得端正身相?

   如何能獲得大富貴?

   如何能免除眷屬不和及多病死亡?

   如何能像佛陀一般端坐大寶蓮花?

   如何能遊諸國土,禮敬諸佛?

   如何免除冤家對頭?

   如何說話才能令人生信?

   如何修持佛法才能免除障礙?

   如何降伏煩惱?

   如何能見佛聞法?

   她能以童女之身皈信佛教,具足勇氣和智慧,連文殊菩薩都要對她禮讚。

   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佛教青年求道的典範。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的建議,依序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醫師、船夫、國王、王妃等各階層人士,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記錄。

   在經典裡,常見到僧團裡隨時有青年參與,如羅羅、耶舍、妙賢等,他們都是有為的佛教青年。這些青年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貢獻,他們的智慧、熱忱及勇猛精進,都值得現代佛教青年學習效法。 


 問(13):聽說佛陀時代有一些外道,假借佛教名義來做佛弟子,他們這麼做的用意何在? 

答:在這個世間上,不是你做了好事、你很健全,大家都會贊成。有一些外道看到很多人皈依佛教,他們不歡喜佛法流行,於是嫉妒、障礙,想盡辦法要來打擊佛教,例如佛陀時代的魔王波旬就是如此。

   有一天,魔王去找釋迦牟尼佛,說:「你以為你很神氣嗎?你讓所有的人都皈依在你的座下,我要跟你決鬥,派武士們來跟你戰鬥。」

   釋迦牟尼佛一點也不介意,說:「魔王,武力是不能戰勝佛法的。」魔王接著又說:「那我就用名利、美色來誘惑你們。」釋迦牟尼佛也不怕,說:「僧團有僧團的規矩,你再多的名利、金錢、美女,僧團也不稀罕。」就這樣,這個也不怕、那個也不怕,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動搖得了佛陀。

   魔王最後沒有辦法,就說:「這樣好了,我們都來做你的弟子,穿你的衣、吃你的飯,來破壞你的佛教。」釋迦牟尼佛這時黯然,說:「那我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現在最怕的就是「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

   佛教不怕外來的災難,最怕的就是本身不健全、不振作,等於是外魔在內部作亂,這是非常可怕的。現代的出家人與僧團,彼此應該互相支持協助,彼此歡喜讚歎,所謂「僧讚僧,佛法興」,佛教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問(14):台灣有很多寺廟是由在家人管理,這樣的現象如法嗎? 

答:寺廟由在家人來管理,這是不如法的。為什麼呢?寺廟的行政權屬於僧團,護法權屬於信徒,僧團和寺院內部的人事,本應僧事僧決,由出家人來管理寺廟;護法的責任,就讓在家信徒擔當。

   以佛光山來說,「佛光山」是一個僧團,「佛光會」是在家信徒的教團;出家的僧團與在家的教團,等於「鳥之兩翼,人之雙臂」,兩者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力量。現在佛光山的發展,不但能獲得佛光會的護持,佛光會的會員也不可以干涉寺務,讓佛教的僧團、教團真正做到僧事僧決,僧信共同來推動佛教的發展。 


 問(15):說到信徒種類,能否為我們舉出中國佛教近百年來,有哪些可作為典範的在家信徒? 

答:近百年來的中國佛教,由於政治、經濟及社會層面起了很大的變化,一些佛教徒為了延續佛法慧命,發動不少護法衛教的事蹟,例如刻印藏經,讓法寶得以流通;維護寺產,令僧寶得以保全;慈悲濟世,讓老幼有所安養;傳授戒法,維繫正法的久住;宣講布教,讓大眾得到信仰的依歸;興辦教育,令薪火相傳。

   清末民初,是舉國紛亂的時代,楊仁山居士在那時創辦祇洹精舍、成立支那內學院、金陵刻經處,讓佛教的教育、文化得以復興,人才能得到栽培,為延續佛教命脈作出很大的貢獻。

   又如中國佛教協會的趙樸初會長,領導中國佛教走向現代化,而有佛教現在的興隆發展。

   台灣早期,正信佛法不興,所幸有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熱心護持佛教,台灣很多寺廟也因此得到修復、發展,她的一生護法衛僧,堪為現代護法的楷模。

   周宣德及詹勵吾居士,他們發動成立各類獎學金、基金會,共創《慧炬》月刊,鼓勵大專青年研學佛法。由於他們當年護持青年研究佛學,讓佛教的薪火得以相傳,帶動今日台灣佛教的興隆景象。

   其他如李炳南、周邦道、董正之、朱鏡宙、周春熙、李子寬、吳仲行、吳月珍等,他們都是了不起的護法、大德。   歷來護教護法、為教犧牲奉獻的居士很多,我們只舉出幾個代表,冀望後世佛弟子都能見賢思齊,共同為佛教的未來繼續努力。 


 問(16):身為一個佛教徒,首重於皈依三寶。大師過去為佛教寫了一首〈三寶頌〉,能否談談當初寫這首歌的動機? 

答:早期太虛大師曾寫了一首〈三寶歌〉,是由弘一大師譜曲,在當時很權威。但是這首歌太長了,開會不方便,而且內容深奧,一般人不容易瞭解其中的涵義,所以我就想寫一個比較簡短、大家容易記誦的〈三寶頌〉。為了那幾句歌詞,我花了四十年的時間沉思默想,經常想著要如何來表現這首〈三寶頌〉。

   有一次我應邀去佛學講座的路上,這些歌詞忽然湧現腦海,就請隨行的慈惠法師幫忙記錄下來,再由現代佛教作曲家吳居徹先生協助譜曲,於是有了這一首〈三寶頌〉。

   現在〈三寶頌〉已經唱得很普遍了,舉凡佛教在世界上的重要集會、儀式,會先唱這一首讚頌表示隆重,我也得到很大的安慰。

   〈三寶頌〉看似簡單,實際上含括了佛、法、僧三寶的精神。以下就以〈三寶頌〉的歌詞,作為這一講的總結。

   三寶頌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南無佛法僧

  您是我們的救主

  您是我們的真理

  您是我們的導師

  您是我們的光明

  我皈依您

  我信仰您

  我尊敬您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