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36《僧事百講》三刀六槌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7/13   14097  
3.5/2 





  佛教的出家人,三刀六槌若健全,在寺院裡不但可以領眾,就是自己住一個精舍、茅蓬,也可以不求人,甚至可以融和到社會大眾裡,給人助緣,給人幫忙,也會受人歡迎。

   一個人出了家之後,為了讓人接受,為了眾生的需要,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精通。其中尤以叢林的「三刀六槌」,更是每一位出家人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三刀六槌」的學習,若能健全,在寺院裡不但有能力領眾,就是獨自住茅蓬修行,也能不求於人,甚至社會大眾有需要,也能給人一點助緣,給人一點幫忙,那麼,也會受人歡迎。 

  隨著時代的演進,除了講述過去叢林的「三刀六槌」外,今再提出新的「三刀」和「六槌」,希望現代的出家人,無論在心性上或是技能上都能與時俱進。 


 問(1):一個出家人,三刀六槌都要會。尤其叢林裡有一句話說:「要做和尚,先學三年婆娘。」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出家人,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幾乎是要萬能的,什麼都要會。因為你一個人在寺院裡修行,什麼都不會,怎麼生存呢?或者你是在僧團裡,跟大眾相處,生活技能不健全,又有誰要接受你呢?所以,出家要具備「三刀六槌」的基本技能。

   所謂「三刀」:

       第一,剃頭刀。過去的出家人,該剃頭了,沒有人會來替他剃頭,他也不會跑到剃頭店去剃,凡事都是自己來。就是現在的出家人,也都是自己剃頭的。 

  第二,剪刀。在大陸,叢林寺院裡都是男眾,沒有女眾,因此自己就要學會用剪刀做衣服、補衣服。

   第三,菜刀。要會用菜刀,要會煮菜。 

  除了「三刀」還不夠,還要會「六槌」。所謂「六槌」:

   第一槌,法器楗槌。大磬、木魚、鈴鼓、鐺、鉿、引磬、大鐘、大鼓,各種法器要會敲打。

   第二槌,刀鏟。要會煮飯。

   第三槌,火鉗。要會燒火。 

  第四槌,鎯頭。要會修補。 

  第五槌,戒刀。乃用於裁衣、剃髮、剪指甲的半月形小刀。由於佛陀不允許斫截草木,所以稱為戒刀。戒刀的功用,除了作為生活日用,一方面也用來防身。 

  第六槌,筆墨。出家人要有一點文思武功,要能寫封信、寫篇文章、寫個便條。 

  所以,三刀六槌,是每一個想要出家的人必須具備的。出家不是來享受,不是讓人家來供養的,世間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


 問(2):揚州向來有「揚州三把刀」的說法,聽說對揚州、對世界的貢獻很大,那麼佛教的「三刀六槌」,對佛教、對世界又有什麼影響呢? 

答:講到「揚州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事實上也是世界三把刀。

   揚州地處長江北面,即所謂江北。江北一向文化落後,但是揚州人卻靠著這三把刀,走遍世界。例如,揚州菜的舉世聞名,就是靠著揚州廚師的廚刀功夫所成;揚州剃頭刀的揚名世界,就是揚州理髮師龍飛鳳舞的剃髮技術所成。

   同樣地,佛教的出家人,三刀六槌若健全,在寺院裡不但可以領眾,就是自己住一個精舍、茅蓬,也可以不求人,甚至可以融和到社會大眾裡,給人助緣,給人幫忙,也會受人歡迎。


 問(3):關於剃刀,佛陀曾經為一個醉漢剃頭,能否為我們講說這個故事?

 答:這一個喝醉酒的人,沒有善根,不信佛教,當然也不會想要剃頭出家。不過,有一次,他又酒醉了,從祇洹精舍經過,當他見到佛陀時,卻不經意地說道:「佛陀啊!我也來剃個頭,跟你出家啦!」佛陀想:「這個人對佛教不曾有過信心,今天怎麼說要剃頭出家?」藉著這個機會,佛陀趕緊吩咐阿難來為他剃頭。

   阿難一聽,「佛陀!這是個醉漢啊!他不夠資格剃頭的,他怎麼能做你的弟子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他毫無善根,很可憐,現在好不容易酒醉,生起一念信心要剃頭,既然是他自願的,就替他剃吧!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總之有了這麼一點善根,以後還是能得救的。」 

  醉漢剃了頭以後,不久就清醒,見到自己現了出家相,驚訝不已,便倉皇逃走了。 

  長養菩提心需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雖然佛陀只能度化有緣眾生,卻也不忘留給眾生得度的因緣。 


 問(4):還有一位剃頭匠優波離,他為佛陀剃髮,可否為我們講述一下?

 答:優波離是十大弟子當中,持戒第一的弟子。他本來是一位在迦毗羅衛國的王宮裡,為諸王子理髮的剃頭匠,後來跟隨佛陀出家。 

  優波離還未出家前,有一次回到祖國,剛好逢到佛陀要剃頭,於是大家便找來了首陀羅族中,剃髮技術高明的優波離,來為佛陀剃頭。

   正當優波離謹慎小心地為佛陀剃頭的時候,佛陀便趁機教他怎麼利用剃頭來修行。 

  一開始,出於對佛陀的恭敬,優波離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彎曲下來。佛陀說:「優波離,你的身體太過彎曲了。」聽到佛陀這麼說,優波離趕緊挺直身子,當下就進入了初禪的境界。

   過了一會兒,由於太緊張,優波離的身子顯得僵直。佛陀說:「你的身體太過僵硬了。」優波離趕緊放鬆身心,當下就進入了二禪的境界。 

  過了一會兒,佛陀又說:「現在你呼吸的氣息好粗,給它細一點,不要那麼著急!」優波離在佛陀的指導下,一面工作,一面調息,出息入息逐漸均勻,進入了第三禪。 

  再過不久,優波離就在剃頭中悟道了,進入四禪的境界。

   優波離雖然是工匠出身的賤民,但是由於他做事求精求好,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日後出家,更成為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弟子。


 問(5):有一位文喜禪師,他在切菜、煮菜中,也開悟了?

 答:文喜禪師去朝拜五台山,卻始終沒有見到文殊菩薩。後來他在仰山禪師那裡參訪悟道,就在寺院裡住了下來,擔任典座的職務。

   有一天,當他在廚房裡煮飯,正在使用鉗子將木柴送到燒火的洞裡時,大火一燒,火光中,文殊菩薩聖像突然現身。這個時候,文喜禪師修行已經相當有道行了, 就說:「我要來見你都見不到,現在我在燒火,你出來做什麼?」舉起飯鏟就鏟去。

   這時文殊菩薩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意思是說,求相不能見,若見諸相非相,便能見到菩薩法身。 


 問(6):關於剪刀,有一個俱胝禪師的故事,能不能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答:俱胝禪師是中國唐朝的出家人,每當有人向他請示佛法:「如何是佛?」「如何開悟?」他總是豎起一根手指頭,而請問他的人也往往就開悟了。因此,人稱「俱胝一指」的公案,主角就是這位禪師。

   俱胝禪師座下有個弟子,也學老師的樣子,只要師父不在家,有人來求道:「如何開悟?」「如何參禪?」不管別人問什麼,他都是依樣畫葫蘆,以師父教導人的方法,豎起一根指頭。沒想到,那個提問的人也開悟,走了,讓他覺得原來傳教是這麼容易的事。 

  等到師父一回來,徒弟立刻向師父報告。師父心想:「你既沒有開悟,也沒有證道,這麼一指就可以有效果嗎?」於是他說:「好,我再重問你一次,『如何是道?』」當徒弟比出一根手指頭的時候,師父拿起剪刀,喀啦!就把徒弟的手指給剪斷了。這一斷,他痛得大叫:「唉唷!」 

  俱胝禪師喝道:「你再說明一次,如何是道?」徒弟自然地又想舉起一指,卻已不見指頭,當下就開悟了。後來,「俱胝一指」在禪門裡就成為一個有名的掌故。 

  這個公案,旨在說明,真理並非言語可以說盡,而弟子模仿師父豎起一根指頭,乃是妄心作祟,使禪落於有相之中,因此,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了他的分別心,回歸於禪心本性,也就契悟了。  


 問(7):佛門裡有句話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請問大師,「香雲蓋」是指什麼? 

答:佛教裡唱的香讚,例如六句讚〈爐香讚〉,無論在什麼法會、典禮的開始都會唱誦。在讚子的後面,會有三稱的「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意指諸佛菩薩如香雲般飄然而來。因此,「香雲蓋」有感謝、歡迎、勞駕、讚歎、恭維的意思。

   「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這一句諺語,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學會了法務誦經之後,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方便替信眾服務。初入佛門者,往往都要先學唱「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學會了,也就不用掛念未來,無論走到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寺院,都會受到歡迎。


 問(8):聽說懷海禪師用火鉗去撥弄火盆裡的火,而讓溈山靈祐當下大悟。請問大師,這個火盆裡的火,代表什麼呢?

 答:有一次,溈山靈祐禪師問百丈懷海禪師:「佛性在哪裡?道在哪裡?真如、真心在哪裡?」

   懷海禪師就說:「在火爐裡面,你撥一撥火爐,看看還有沒有火?」 

  於是溈山禪師上前撥弄,「沒有啊!這裡面沒有火星、火種,都是冷灰啊!」 

  百丈懷海也走到了爐邊,用火鉗往爐裡撥弄,「嗯,這不就有一點火星嗎?」 溈山禪師聞言,當下就開悟了。

   「火」,代表的就是佛性、真心。佛性、真心,哪裡不存在,哪裡沒有呢?從無能生有。因此,百丈禪師要溈山禪師撥火,就在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 


 問(9):六槌當中還有一個鎯頭,為什麼叢林裡的出家人還要有使用鎯頭的能力? 

答:鎯頭對一個寺院來說是很重要的,偶有桌子壞了,要用鎯頭把它釘一釘;門窗壞了,也要用鎯頭把它敲一敲,讓它牢固。 

  所以,鎯頭表示一個出家人要具備做工、修理的能力。會得使用鎯頭,抽水馬桶壞了、水龍頭壞了……,你都有能力把它恢復到原狀,也就不需花錢找人來修了。 

  一個出家人要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假如連個修補的能力都沒學會,又談什麼要閉關、要住山呢?


 問(10):六槌當中,最後一個是「筆墨」,歷朝的高僧大德中,有哪些長於筆墨,譬如擅於畫畫、詩詞歌賦或書法的代表人物? 

答:過去的高僧大德,幾乎都能文、擅畫。在繪畫方面,比方初唐第一位佛畫家尉遲乙,繪製了淨土經變;五代的貫休,長於畫羅漢,其畫的逼真程度,幾乎是要讓羅漢從畫裡走出來。另外有八大山人、石濤,是明末的四大畫僧之一。

   在書法方面,以唐代的懷素長於書法草書最為有名,素有「草聖」之稱。另有陳朝的智永禪師,他所發明的「永字八法」,是書法家必經之徑。

   詩文方面,唐代的寒山、拾得,兩人是羅漢型的出家人,住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裡。尤其是寒山,著有《寒山詩集》,直到現代,他的作品在文學界還是相當有分量。

   近代的八指頭陀,湖南人,他也是位詩人,雖沒有讀過書,不過從小悟性很高。有一次,他坐船遊湖,在船上吟起詩來,道出一句:「洞庭波送一僧來。」洞庭湖水送來一個出家人。那詩味濃厚的句子,令人聽了驚嘆不已。這首詩後來收錄在《八指頭陀詩集》,海峽兩岸都有出版。 

  此外,過去寺院裡沒有電話,沒有電腦,筆墨文書就顯得重要了。就是要向上陳情,也不能天天跑了去講話,只有寫個紙條子。

   記得過去在叢林裡,我就經常替老師送紙條,內容不外是:「請借某某書一本,我要幾日歸還,請交來人帶下,此致某某圖書館。」那麼我就要拿著便條到圖書館借書。或者:「先請給來人油半斤,這裡有客人需要晚餐,請記帳,以後總算。」這樣的便條也有。 

  所以,在人的一生當中,為了表情達意,為了交流往來,筆墨的能力還是不可少的。


 問(11):六槌當中的戒刀,也是叢林出家人用以防身的工具。過去佛陀也曾有用戒刀來救度眾生的事例,大師可否和我們說一說?

 答:戒刀是過去出家人身邊必備的道具,如同方便鏟一般,有時候看到路邊的動物屍體,就可以用它來幫助埋葬。有時候,戒刀則有防身的作用,因為過去的出家人外出行腳,經常會到偏遠的山野地區,遇有緊急狀況時,也可以用它來防止惡人的侵犯。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故事。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在林間打坐,有一個獵人追趕著一隻兔子,這隻小兔子嚇得躲到了佛陀的袈裟下。佛陀看見是一隻受驚的兔子,沒有驅趕牠。 

  遠遠地,這個獵人氣喘吁吁地跑來了,向佛陀問道:「我看到我的兔子躲到你的衣服下面,那是我發現的,我要把牠帶回去!」

   佛陀說道:「饒牠一命吧!牠既然和我有緣,找到我這裡來了,就拜託你放了牠吧!」

   哪知道這個獵人始終不肯答應,一直要帶走這隻兔子。他說:「那隻兔子可以做為我的一餐,請你把牠還給我吧!」

   佛陀不得辦法,取出帶在身邊的戒刀,朝自己身上割了一塊肉,說道:「這個你就帶回去當一盤菜吧!」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讓獵人感動萬分。 

  在中國的隋代,也有一個智舜禪師「割耳救雉」的故事。有一次,一隻野雞給獵人打了下來,受傷的野雞逃到了禪師的身邊,禪師趕緊以衣袖掩護牠,獵人卻仍緊追不放:「我的野雞,還給我!」

   禪師說道:「牠也是有生命的,請你放過牠吧!」

   獵人不死心地說:「那隻野雞可以當我今天的一道菜啊!」 

  在獵人的堅持下,智舜禪師拿起戒刀,就把自己的耳朵給割下來了。他說:「我用這個耳朵,換那隻野雞好嗎?」獵人深受感動,也覺悟到打獵殺生的殘忍,就不再要這隻野雞了。

   所以,過去的修行人,對生命的尊重,往往是到了極點,即使是一隻小動物,對於牠的生命,也都是給予平等的愛護。 


 問(12):所謂「三刀六槌」,「三刀」在過去講,是剃頭刀、剪刀、菜刀。那麼,除了這三刀,現代的出家人,還需要具備其他的刀嗎? 

答:還要具備斬斷煩惱的刀。對於許多精神上的、意念上的、思想上的惡念、不當的感情,要用決心的慧劍割除。等於長在身上的爛肉,若不割除,就會發炎潰爛了。

   所以,除了技術上的三刀,現在的出家人,要在今日社會,金錢、愛情、邪見,很多外來的誘惑下安心辦道,則不能沒有新的三刀,也就是戒刀、定刀、慧刀。

   戒,我能持戒,可以革除惡習;定,我有定力,可以降伏煩惱魔;慧,所謂「慧劍斬情絲」,我有智慧,能斷除煩惱。所以,戒、定、慧是一個現代的出家人要具有的能力,它不但能防身,還是修行入道的重要法門。 


 問(13):戒刀、定刀、慧刀,在修行上,應該如何運用? 

答: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每一個修行人,他所保有的防身武器,就是戒、定、慧,戒、定、慧能息滅心裡的貪欲、瞋恨、愚痴。 

  戒是一切善法之所依,因此,守持戒律,可以養成人慈悲、布施的習慣,能對治貪欲。瞋心起時,則要以「定」來對治,禪定可使人的心意清明,遭遇逆境,也就不會輕易動怒了。煩惱來時,若能運用智慧觀照,就能轉煩惱為菩提。所以,勤修戒定慧是息滅貪瞋痴的良方。 

  一個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全,不能不防守城池,那麼,人生為了身心的安全,不能沒有防衛,戒、定、慧三把刀,就是最好的防衛武器了。


 問(14):要具備「定刀」的能力,是不是要先有禪定的功夫呢? 

答:修行路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就是心裡的煩惱。一個人出了家之後,並不是就成佛了,必定還會有很多煩惱,有時別人也幫不上你的忙,還需由自己解決。

   說到心魔,有時候,魔王也不完全是以惡形惡相的面目出現,有時候,他也會是可愛的、誘惑人的,所以,你必須要有禪定的功夫,不為外境所動,那麼才能以「定刀」來降伏魔怨。 


 問(15):聽說有一位定力很強的道樹禪師,他以「定刀」降伏了外來的魔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道樹禪師,是佛教禪宗史上的一位高僧。他在一間道觀的邊上,建了一所寺廟。 

  「這不是冤家不聚頭嗎?」這個道士很不高興,「你怎麼把你的寺廟建在我的廟觀邊上呢?」於是他每天想盡辦法要把道樹禪師趕走。

   這一個道士倒是很有功力,時而呼風喚雨,時而撒豆成兵,把道樹禪師廟裡的年輕沙彌都嚇跑了,唯獨留下了道樹禪師一人,他在這裡一住二十年,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這個道樹住這麼久,嚇也嚇不跑。」道士埋怨著。後來,道士一氣之下,心想:「算了!我們離開,讓給你好了。」於是道士們就把道觀給搬走了。

   有人問道樹禪師:「禪師!那許多道士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你孤單一個人在這裡,怎麼能戰勝他們呢?」 

  禪師答說:「我有一個字能戰勝他們。」 

  「一個什麼字?」   「無。他們有神通,有法術,有變化,『有』,是有限、有盡,所以變到最後就變不出來了。而我這個『無』,是無限、無盡,當道士的法術變盡時,我的『無』就很管用了,當然我也就處變不驚了。」 

  因此,禪師的無念,一念不生,功力是很強大的。 


 問(16):新的「三刀」,戒、定、慧,最後一個是「慧刀」,能不能就慧刀的運用,給我們開示。

 答:世間上的誘惑很多,舉凡五欲的誘惑,金錢的誘惑,愛情的誘惑,種種人情的誘惑等。其中,又以愛情的力量,如膠似漆,不易分離,是最不好降伏的。 

  有時候,感情是很複雜的,要面對父母、家人的評論,要講究門當戶對,還要留心對方是否身家清白,避免危及自己的安全。 

  為了謹慎小心,避免引起許多麻煩,有時就要以慧刀來斬斷愛情的誘惑,不愛也就沒有是非、沒有好壞了。否則愛的煩惱,愛的危險,就划不來了。總之,愛要愛的平安。 


 問(17):戒、定、慧是新的「三刀」,而大師也常說,現代的出家人,要擁有六張證照,也就是新的「六槌」。請問是哪些呢?

 答:現在的出家人,人人都應該具備六張證照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六槌」。比方,你會開車,有駕駛執照;你會電腦,有電腦執照;會水電、修電視,也可以取得執照。又例如,比丘可以做教師、做醫師;比丘尼,可以任教幼稚園、做護理。就是男眾法師,也都應該做護理,所謂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良護,出家人要有護理的執照,甚至到大學裡擔任教授。 

  另外,語言也很重要。出家人要會日文、英文、西班牙文……,一個人至少要會兩、三國的語文,能簡單地跟人家溝通。 

  現在的世界,所謂「天涯若比鄰」,經常會和外籍人士碰面,有外文的能力,溝通起來就比較方便。尤其是在海外弘法,如果不懂得當地的語言,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所以身負弘法大任的出家人,應該具備幾種語言能力,否則如何在海外度眾呢? 

  還有一個是會計。現在社會,用錢都要報帳、要預算,所以,出家人也要有這方面的能力,才不會與時代脫節。

   總說新的「六槌」,就是電腦、開車、會計、護理、教師、語言等等現代技能。 


 問(18):新的六槌中,有一項是電腦。請問電腦能幫助哪方面的弘法工作? 

答:電腦在弘法上的助益,例如佛光山主編的《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目前都已將文字輸入電腦,並陸續出版電子版。 

  要把一部紙本大藏經、大辭典帶著走並不容易,所以現在有人要想研究佛法,只要帶個手掌般大小的PDA,或是一台手提電腦,無論到哪裡,或坐火車,或坐汽車,都可以學習、研究。 

  所以,學電腦對現代年輕人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問(19):過去佛陀時代,出家人都是以行腳的方式四處弘法,那麼現在新的六槌當中,其一則是出家人要會開車,為什麼? 

答:過去講的「六槌」,只是一項技能,並沒有說要考取執照。不過,現在你光會開車而沒有執照也不行,政府單位會不准你開。所以現在我講新六槌,也就是現代出家人要具備的六張執照。

   其實,出家人也不單是擁有六張執照,多幾張執照,在這個世間,就擁有更多的生存能力,就更具備為人天師範的條件。

   說到開車,尤其出家人會開大巴士,別人看了,知道你是下過苦功的,也會對你特別尊敬。不過,話說回來,出家人還是不要騎摩托車,因為騎摩托車很招搖,老是在大街小巷中呼嘯而過,易引人側目。 


 問(20):出家人一向是不慕名聞利養,但是新的六槌當中,卻說要會會計。請問在現今的社會裡,會計對一個出家人來說,它的重要性如何? 

答:在現代,寺院要向政府報稅,就是不繳稅,也要報告收入情況。一般來說,只要是營業性的事業,就要報稅,如果是宗教性的事業,則應免稅。 

  我想,當今的佛門要趕上時代,會計能力還是不可少的。尤其出家人要有財務、經濟的觀念,因為政府經常會要寺院做公益,如果沒有財務觀念,又怎麼因應這個時代呢?

   尤其是有些人還沒出家前,就有會計的專長,現在出了家,如果能為常住的需要,發揮專長,把佛教的經濟處理好,這對佛教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再說,過去在社會上管錢,是為了自己,現在替常住處理淨財,是為了大眾的慧命,意義更加殊勝。 


 問(21):出家眾適合擔任醫生或護士嗎? 

答:出家人本來就是心理醫師,假如在其他的醫療技術上也能有常識,例如:會針炙、會中醫、懂西醫,當然更好。 

  歷代以來,擔任醫師或者護理的出家人很多,例如,西晉的佛圖澄,發心為長年臥病,又無人能醫治的病人治療。東晉的竺法曠,在疫病流行時,行走各村落,為病患看病治療。就連釋迦牟尼佛也親自為病比丘倒茶、倒水,幫助他拿東西。甚至當時的名醫耆婆,也在佛陀的指導下,完成了許多醫療措施,例如為患腸疾的病患開刀治療,也就是現代醫學上的腹部開刀手術。

   所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所以,慈悲不是嘴上說的,一定要在實際的生活裡,付諸行動、表現。具備了醫護能力的比丘、比丘尼,在度眾上也會更具有方便。


 問(22):新的六槌當中,有一項是當教師,以出家人的身分來說,應該怎樣去扮演這個角色? 

答:現在大學裡不是有很多的出家人做教授?例如南華大學的慧開法師、依空法師,都是名教授。慈惠法師做過普門高中校長,在文化大學也教過書,很受人尊重。如果她沒有這許多本領、能力,也必然不會這麼有名氣。 

  除了做校長,現代的出家人,長於文學、歷史、哲學的,也都可以做老師。有位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博士,回來台灣就讀我們的佛學院,最近也畢業了,我要他到大學裡教數學,他說:「我現在出家了,還教什麼數學呢?」其實,並不是出家了就要揚棄數學了,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理則學還是很重要的。 


 問(23):在新的六槌當中,還有一個「語言」。大師說,一個出家人要會三種語言。那麼,請問大師,您對語言人才的培養,有些什麼計劃嗎? 

答:最近幾年,我很熱心培養語言人才。因為我知道沒有語言人才,就不能有國際化的佛教。所以,我們在佛光大學成立了一個佛教學系,這也是教育部准許大學設立佛教學院的首例,每年招收碩士生十五名。幾年下來,學生上課全程講英文,不能講中國話。因為學生裡頭,還有很多的外國人士,有遠從新加坡、泰國,甚至紐西蘭來的。各國的學生齊聚一堂,彼此在佛學上研究、交流,漸漸地,就能讓佛法更加的國際化。 

  佛教學系成立第二年,就有一百多位學生,並且逐年在增加。我想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的語言人才,每年就能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這對弘揚佛教必定會有相當的力量。 


 問(24):中國佛教史上,一些走上國際的高僧大德,譬如玄奘大師、法顯大師等等,他們都具備有當地的語言能力嗎? 

答:就是現在沒有某種語言能力,等到要到那個國家去的時候,你也必須想辦法具備。 

  有的人生來就有語言天分,他若真要學習語言,很容易、很快就學會,發音也會很準確。但是中國有些地區,音調特殊,要轉換別的音色比較不容易,但也不是不能,克服困難,還是可以成功的。

   過去隱元禪師、鑑真大師應邀到日本傳教,甚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裡記載的六十幾位為前往印度求法、學佛的出家人,如果他們沒有語文能力,又怎麼和人溝通呢? 

  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真諦法師,南朝時,從印度來到中國,從事經典翻譯二十多年,譯出了《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唯識論》等重要經論,對中國佛學理論發展有很大影響。如果他不擅長漢文,又如何能翻譯呢?所以,出家人具備各種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


 問(25):除了新的六槌以外,今天的出家人,無論是走上國際也好,走上各項弘法的道路也好,需要再具備一些其他的技能嗎? 

答:要讓佛教走上現代化、國際化,文化、慈悲、服務都很重要。尤其服務,是今後的社會,必然要走的道路,誰不服務,誰就要被淘汰。特別是宗教,誰服務得越熱心,這個社會就越是需要你。 

  再說,出家人出了家,「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要把自己奉獻給佛教,為大眾服務。自古以來,偉大的出家人都不是等著別人來為他服務的,而是心甘情願做眾生的馬牛,為眾生服務奉獻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