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虎媽的省思 父母出於善意,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愛的定義不正確,往往傷害了


E.WAY-100788  11/19   7694  
4.0/1 

吳葦(Ivy Wu)擔任過我們 Fremont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的學區教育委員。能夠將她女兒進入UCSD 後,卻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心路歷程,透過完成《走出牢籠――一位虎媽的心路歷程》(Coming Out Of Cage: Journey of a Tiger Mom)這本書,來經驗分享,對出身自華人傳統家庭,又曾是參政的華裔女性而言,吳葦很勇敢。

一位虎媽的省思 愛的定義不正確,往往傷害了孩子
作者:張德齡 │ 發表日期:2015-10-01
四年前,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的書《虎媽的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m),道出東方家庭嚴厲的管教方式,轟動一時,引發不小的討論。「虎媽」這兩個字,也漸漸變為一個專有名詞,在牛津字典裡的注解是這樣的:嚴格或過分要求的母親,用盡各種方法讓孩子達到更高的成就,是在中國或其他東亞國家非常典型的教養方式。

或許很多媽媽覺得自己的教養方式很開明,不承認是個虎媽,吳葦(Ivy Wu)就是一例,當女兒進入心目中理想大學,她認為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也是個稱職的母親,之後卻發現女兒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在經歷一段痛苦的心靈治療過程,去年她女兒終於大學畢業,她也完成這本《走出牢籠――一位虎媽的心路歷程》(Coming Out Of Cage: Journey of a Tiger Mom),希望藉由她個人的故事,給為人父母一些啟發。

「每個虎媽都有自己的牢籠,希望孩子過得好,有
成功的人生,但孩子真想要走你希望的路嗎?」吳葦說,尤其華人父母,多數希望小孩上好的學校,找份體面的工作,才算盡了父母的責任。只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父母的付出與愛不見得被孩子接納,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關係變得緊張。

女兒考上大學後竟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來自台的吳葦,2004年當選美國矽谷費利蒙(Fremont)學區教育委員,成為五位成員當中唯一的華人,也是少數參政的華裔女性。她有一對寶貝兒女,各方面都表現優異,由於本身是教育委員,因此常有很多選民,尤其是華裔家長向她請教各種教育的問題,例如育兒要領、如何申請好大學、要選修哪些課外活動等,她也十分願意分享。

她的兒子和女兒學業成績不錯,都各跳了一級。兒子捨棄常春藤名校,選擇離家近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了她的學弟,而女兒申請到自己的理想學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當她覺得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大學,可以步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時,一通來自女兒的電話,告知自己生病了,真是晴天霹靂。

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是人在受到創傷後,心理失調的後遺症。吳葦不斷的反思與回想,希望找到問題的癥結,經過漫長的治療過程,她發現可能和自己的家庭有關,「我們從原生家庭帶來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沒有走出來的話,就會加諸在下一代身上。」 此時的吳葦反倒慶幸,如果不是因為孩子生病,永遠不會把這個結解開。
 
身為老大,永遠要做好榜樣

吳葦回憶,她的父母已經算非常開明,為了讓他們四個小孩脫離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想辦法移民美國,但爸爸必須留在台灣工作,媽媽留在美國照顧孩子,父母為了小孩犧牲了自己,必須分隔兩地。

吳葦15歲時就移民美國,當時進入一間3000人的大學校,幾乎沒有華人,也沒有朋友,她常常一個人躲到廁所吃午餐。「我知道父母為我們犧牲很大,但他們也沒想到造成我們的傷害,15歲的孩子,誰願意離開朋友,跑到美國?」吳葦回憶。

因為父親不在身邊,身為家中老大,吳葦認為必須擔負很大的責任,要做弟妹的榜樣。剛到美國時搬過家,原來的房東扣了的押金,對家裡來說是一筆開銷,年僅15歲的吳葦,一個人跑到學校找教公民課的老師,請他寫一封信給房東,希望他能退錢。

16歲得厭食症,纏病15年

初到美國,吳葦比較圓潤,為了受到同學的歡迎與認同,她開始減肥,她發現自己瘦下來後,變得更有吸引力,再加上一些心理上承受的負擔與壓力,16歲時竟得了「厭食症」,曾經瘦到只剩下30多公斤,這個病一路跟著她長達15年。

當時母親也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只知道她的飲食很不正常。但吳葦在各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優秀,不但功課好,也開始參加各種活動,「人家從外面看我都很正常,又會念書,誰知道我內心的問題,我一直過著表裡不一的生活。」吳葦說。

從小,父母的教育也是教導她要做好榜樣,不能失敗。吳葦一直記得小學二年級的一件事。某天,她在學校看到她的媽媽,她問媽媽:「你為什麼到學校來?」媽媽開玩笑說:「因為你不乖,所以老師叫我來,要打我的手心。」吳葦不知道媽媽在開玩笑,當時小小年紀的她,只覺得「自己怎麼這麼不孝,讓媽媽受到羞辱」。吳葦說,如果這是看連續劇,也會認為只是好玩,但其實對小孩來說,卻造成很大的傷害。

父母出於善意,卻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

吳葦的父母也算虎爸、虎媽,非常認真栽培小孩,從學畫畫、跳舞、溜冰刀、游泳,各式各樣的才藝,在40年前算是「相當前衛」的家庭,而且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既出錢又出力。而吳葦也希望做個乖女兒,什麼事情都按部就班,什麼時候該念書、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小孩。

吳葦回想自己的育兒過程,卻也承襲了父母。吳葦分享,她的媽媽受到《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的影響,認為必須培養女生的才藝,條件愈好,身價就愈高,愈能夠找到好人家,這是媽媽的虛榮心。她教養女兒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虛榮心。她認為女孩子學跳舞、芭蕾很好,可是後來才知道,她女兒喜歡的是攀岩與打拳。

當初父母希望她受更好的教育,卻也帶給她傷害。而她自己也沒有問過孩子,直接讓兒子與女兒跳級,甚至也在高年級時轉學。哥哥因為很會念書,考試都第一名,她對妹妹也有相同的要求。

同樣的事情,可以放手給哥哥做,可是她卻常常插手幫她,就像是學校的科展,吳葦擔心女兒做不好,給了她很多的幫助與意見,後來即使女兒得到好成績,也不會因此感謝她。

其實父母都是出於善意,但卻沒有從小孩的角度去思考。吳葦回想,自己有時有點揠苗助長,就像蠶寶寶,尚未成型,就把它拔出來,就是一種傷害。

她的女兒曾對她說:「媽,想事情的方法,就像鏡頭Zoom Out,先想得很廣、很遠,再慢慢Zoom in。但你對我做事的方法卻是,不給我時間Zoom in,直接給我定義,這件事就該這樣,我幫你省事,我是為你好,怕你走冤枉路……。」

「我寫這本書,就是想給很多中國的父母看,為什麼?中國父母對小孩的態度,還是非常『我是為你好,我是你的父母,怎麼會想要害你?』可是,很多客觀角度,虎媽愛小孩,但愛的定義是不正確的,往往造成傷害。」吳葦說。

「當我放手讓她自己來,她反而更出色!」吳葦分享,真正的愛不是扭著脖子,逼迫孩子去做父母認為對的事,而是學會放手。

教養 8大錯誤 :
1.不管孩子的差異性,對他們抱有一樣的標準與期待
2.常常將小孩與他人比較,期望刺激他們做得更好
3.鼓勵孩子追求不實際的完美
4.揠苗助長
5.不經大腦思考,隨口說出傷人的話
6.自作主張決定孩子的未來,而沒有考慮對孩子的影響
7.不將壓力情緒帶回家,大人的問題應找專業諮詢
8.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仍插手干預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