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哥天地·换位的启迪


肥哥-100242  12/27   12866  
4.5/2 



肥哥按:
在一个关于学生竞赛的微信群里,我分享了一个帖子。着重提到“第5个很有意思”。有朋友问到为什么不是第8个。我想展开论述一下。

题图选自网络。



这里先转帖第5个。

孩子不愿意做爸爸留的课外作业,于是爸爸灵机一动说:儿子,我来做作业,你来检查如何?

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并且把爸爸的“作业”认真的检查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爸爸讲解了一遍。

不过他可能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所有作业都做错了。



对于为什么不是第8个,简短回答是,那个群是关于孩子教育的,而第8与教育无关,相关的是第5个。



那个第5条让我禁不住对孩子的教育做进一步的思考。

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自然都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感情。孩子对这份情感是有感知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帮父母做事,回报这份感情。

有的家长用allowance或者付费的方式鼓励孩子分担家务,例如,洗一次碗给25分钱等等。也有家长用物质或者游戏奖惩来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或者某个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例如,考A可以多加30分钟游戏时间,或者钢琴比赛第一可以得一百元的奖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奖励就会不断加码,直到失效。同时,孩子也培养了对那些奖励措施作为价值尺度的认识。

其实,孩子们努力的初衷是能够帮助父母、让他们高兴。没有什么比看到父母们高兴更让孩子心满意足了。刷碗做家务能够减轻父母的辛劳。父母的金钱奖励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用金钱所能替代的巧克力等来代替了。

那么,有没有金钱所不能代替的奖励呢?答案是有,那就是解除父母的困惑。那个第5条中的父亲,就是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变成了一个孩子展示自己通过努力来帮助父母解惑的问题。帮助洗一次碗对大人来说减少了一定的辛劳,但是所奖励的25分钱对大人却是微不足道的。而这个答疑解惑的价值确实远远超过那几分钱的奖励。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孩子帮助父母的愿望还是可以用于孩子的培养的。记得小的时候需要挑水。看到父母挑水的艰辛,我就立志要快长大长壮好把挑水的重担接过来。后来我父亲做科研需要编程序做蒙特卡洛计算,我就对着手册编写汇编程序做随机积分。之所以用汇编,是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资源十分有限。正是高中那段编程,使我对于以后的计算机编程工作得心应手。

同时,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在家里有科研方面的讨论。甚至到他大一些,我也把一些人情世故中的烦恼讲给他,请他帮助解决。后来,他还在一个科研项目中为一个数据的分析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体现出了特别的理解力和灵活性。

这些通过努力来帮助别人的心理,在成人中也很普遍。比如说初期投靠萧何的韩信,以及曹营中的杨修。他们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来为自己的雇主贡献才智。只是,韩信当时适逢刘邦用人,而杨修则赶上曹操羽翼已丰。这让我回想起来,无论是我还是我儿子都在小时候做过让大人恼怒的事情。我知道我当时是出于好意要帮忙,只是可能由于当时能力和知识上的不足,得到了很坏的结果。思及我儿子,他当时也应该是出于帮忙的善意。

最近跟一位朋友交流,她提到她培养儿子,不是去教他知识而是问他经过思考了的问题。对于她的方法,我深以为然。只可惜,我听到得有些晚了。否则,说不准我也可以培养出一个小天才。虽然她儿子的超群智力无法复制,但是对于重视教育的父母来说,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孩子帮助解决问题,确实是启发孩子思考的一个方法。


愿我的思考能为重视孩子培养的朋友们提供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