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眈美主義)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渗透】~𣁽省山寨

蒙城老張-101698  07/28   466  
4.0/1 























【唯美主义(眈美主義)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渗透】~𣁽省山寨

        日本的唯美主義(眈美主義)作為一種將美置於價值核心的思潮,對日本社會、文化與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19世纪末,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支——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传入日本,这两大文风表面是西方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融合,实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深受日本作家的喜爱。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社会控制与经济发展却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政府的压制、无法如实描述眼前和畅想未来。因此他们彻底否定现实,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和传统,融合西方的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转为更加官能的享乐,“耽美”应运而生。
唯美主义在日本汉字为“耽美主義”(たんび),因而从字面可以拆分为“耽”与“美”,即“耽于美中”、沉溺在纯粹的美。这种美是艺术的美,是与现实割裂开的。
耽美主义的作家强调艺术就是艺术,彻底否定现实。而死亡是生命唯一的意义,人的开始与终点都是“向死而生”。
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和三岛由纪夫是耽美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导日本耽美文化的思潮——抛弃道德和功利心,将“纯粹的美”看作至高无上的存在。
《日本国语辞书》释义“耽美”一词也为:把美视为最高价值,并倾心沉醉于美的世界之中。可以说,“耽美”一词自出现于日本,就因契合了日本人的尚美意识从而引起了日本人内心的共鸣,并发展成为后来的耽美文学、耽美漫画,以至完善了日本人的耽美情绪。
  可以说,即使没有欧洲传入的耽美一说,其实日本人自古也是耽于美之中的。这从他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并形成诸如由欣赏自然之纯美到创造出枯山水这种抽象的唯美庭园,都可以感觉到日本人基于他们的唯美情绪,对纯美的事物所给予的细腻的维护和极致的创新。这种耽美情绪,时至今日不仅仅只表现在日本的诸如电器、汽车、服装、建筑和饮食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已融入了日本人的精神深处,由耽美意识形成了今天的一种广泛的耽美文化。而由这种耽美意识形成的耽美文化又时时处处让日本人自觉的耽于唯美之中。良性循环,日本自然也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美丽国家。
  日本特殊的恶劣地理环境,自古就使得日本人性格里生成了敏感、脆弱成分,而人一旦敏感,性格自然就趋于细腻,而耽美同样也使人变得细腻起来。日本人的细腻却是出了名儿的,对待事物的那种事不厌细毫厘计较行事模式,可以说是到了无微不至登峰造极之地步。
訪客與游客初到日本时,有些时候对于日本人的细腻,也会让人产生一种琐碎繁文的感觉,但長期觀察與久居后就会发现,其实正是日本人的那种事无巨细一概谨慎为之的做法,才让人們享受到了这种由日本人的细腻严谨而给民眾带来的诸如出行便利、遇事放心等等的文明節奏。每当这些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其实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吹毛求疵纤密较真的行事风格,才最终形成了日本人彼此互相负责的责任链接。相对于整个日本社会,则表现在处处充满和谐、温情和关怀等。虽然很多只是表面功夫,但促成了日本整体社会的“大和”却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人因耽美而变的细腻,而人变细腻了,自然更趋于耽美,耽美与细腻互补,就好似焦不离孟。久而久之,就成就了耽美细腻的日本人。人耽美,表现在表面上就显得优雅。而细腻了,就自然懂得处处为他人着想。也因此,这种拥有耽美细腻品性的日本人一直以来广受世界欢迎,成为国际社会宠儿,也就是顺理成章了。不过,对于拥有耽美细腻品性的日本人自己来说,这也不全都是益处。凡事利弊共存,耽美细腻给日本人带来的敏感脆弱就导致他们经常性的神经兮兮,不堪负荷的精神压抑也是隨之相伴其典型的副作用之一。


1.  歷史背景與發展
日本的耽美主義興起於明治時代後期至大正時代(約1890年代至1920年代),深受西方唯美主義(Aestheticism)的影響,特別是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等人的思想。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現代化,西方文化湧入,促使日本知識分子與藝術家探索新的價值觀與審美理念。與此同時,日本傳統的「物哀」(mono no aware)與「幽玄」(yūgen)等美學觀念與西方唯美主義交融,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耽美主義。

這一時期,文學家如谷崎潤一郎、森鴎外,以及美術家如竹久夢二等人,通過文學、繪畫和設計表現出對美的極致追求。他們的作品強調感官享受、形式之美,以及對現實的逃避,與明治時代的功利主義和道德規範形成對比。

2.  社會影響
日本耽美主義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
耽美主義打破了傳統儒家道德與功利主義的束縛,推動了日本文藝界的多元化。它鼓勵藝術家追求個體化的審美體驗,催生了大量以美為核心的文學、繪畫和設計作品。例如,谷崎潤一郎的小說《陰翳禮讚》表現了對陰影與細膩美學的推崇,影響了後世的日本文學與設計美學。

「反主流文化的興起」
耽美主義強調感性與個人自由,吸引了對現代化與工業化感到疏離的知識分子與年輕人。它成為一種對抗功利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文化反抗形式,為大正浪漫(Taishō Romanticism)奠定了基礎。這種思潮也間接影響了後來的青年文化,如視覺系(Visual Kei)等現代亞文化。

「性別與身份的探索」
耽美主義在日本文學中常涉及對性別、愛情與慾望的唯美化描寫,挑戰了傳統的性別規範。例如,耽美文學中的同性戀題材(如川端康成的部分作品)為後來的BL(Boy's Love)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礎,對日本當代流行文化的性別表達產生了深遠影響。

「商業與消費文化的推動」
耽美主義強調美的體驗,也促進了審美化的消費文化。從大正時代的時尚雜誌到現代的動漫、時裝與設計,日本的商業文化大量借鑒了唯美主義的視覺語言,創造出高度審美化的產品與品牌形象。

日本的耽美主義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局限性:

「積極意義」
 ~ 審美意識的提升:耽美主義豐富了日本的美學傳統,將美的追求從傳統的自然與簡約擴展到感官、形式與個體體驗的層面,推動了現代日本文化的多樣性。
 ~ 藝術創新:它為日本文學、美術與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孕育了如大正浪漫等獨特的文化現象。
 ~ 個性解放:耽美主義強調個體感受與自由,為日本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一種反叛性的思想資源,特別是在性別與身份認同的探索上。

「局限性與社會批評」
~ 脫離現實:耽美主義過分強調美與感官享受,可能導致對現實問題(如社會不公、經濟壓迫)的忽視,表現出一定的逃避主義傾向。
~ 精英化傾向: 由於其高度審美化的特質,耽美主義主要流行於知識分子與上層階級,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存在距離,難以成為普世價值觀。
~ 道德爭議:部分耽美主義作品因其對慾望與非道德主題的探索,引發了當時保守社會的批評,被認為有悖於傳統倫理。

        日本的耽美主義作為明治至大正時代的重要文化現象,不僅豐富了日本的文藝創作,也對現代日本的審美觀、消費文化與性別表達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在推動藝術創新與個人解放的同時,也因其脫離現實與精英化傾向而受到一定局限。總體而言,日本的耽美主義是傳統與現代、東西文化交融的產物,其影響至今仍可在日本的文學、動漫、時尚等領域中看到痕跡。這種將美置於首位的價值觀,既是對功利主義的反思,也為日本現代文化注入了獨特的審美基因。

(𣁽省山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