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70《僧事百講》式叉摩那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2/24   13474  
4.0/1 





  僧團則有一個規矩:尤其是少年的女性,必須經過「式叉摩那」的階段,也就是藉由二年期間,在寺院裡面接受考驗,才能申請剃度出家。 

  此外,還要學習佛法、學習威儀、學習種種的規矩,等到學習都俱全,再來剃度為僧。 

   式叉摩那,意譯為「學法女」、「正學女」。式叉摩那在受比丘尼戒之前,必須二年學戒、二年淨身,就是在二年期間習慣出家的生活和戒律,並對於曾經結婚的女子觀察是否懷孕。

   式叉摩那的制訂,不是佛陀針對女性的約束,而是為了健全比丘尼教團。本講次,針對式叉摩那所受持的戒法及所學內容,教士、師姑的身分等作廣泛的介紹。


 問(1):在佛教僧團裡,有所謂的七眾弟子,這當中有「式叉摩那」這樣特別的身分。究竟「式叉摩那」算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呢?

 答:式叉摩那也稱作「學法女」,她是出家和在家之間、近於出家,其實是對出家的生活作準備的。即為學習佛法的女子,稱作「式叉摩那」。 


 問(2):式叉摩那在學法女的階段,她們必須接受什麼樣的學習內容呢? 

答:在佛教裡,如果是男士,具備了信心,乞求出家,即刻就可以剃度,受沙彌戒,待年滿二十歲,再受比丘戒。如果是女性,僧團則有一個規矩;尤其是少年的女性必須經過「式叉摩那」這一個階段,也就是藉由二年期間,在寺院裡面接受考驗,什麼考驗呢? 

  一者了解其道心是否堅固,二者確認有無懷孕,以免太短促的時間,萬一有孕,將為世人所譏嫌。學法女要經過二年的觀察與考驗,才能申請剃度出家。此外,還要學習佛法、學習威儀、學習種種的規矩,等到學習都俱全,再來剃度為僧,這對個人和教團都是好的。 


 問(3):式叉摩必須經過二年的學習,在這二年期間,式叉摩那需要受持什麼樣的戒律呢? 

答:式叉摩那也叫做學法女,她們必須受持「六法戒」。所謂六法戒,就是五戒再加「不非時食」,就是不當的時候就不去貪吃、貪玩,清淨守道。除了受六法戒外,還必須學習:一、根本法,即不作四重,也就是殺、盜、婬、妄;二、學行法,也就是尼眾諸戒及威儀。因此,式叉摩那必須具學三法,也就是以上所說的六法戒、根本法、尼眾諸戒和威儀。切實遵守好戒法,二年之後,才可申請剃度出家。


 問(4):式叉摩那在這二年期間學法、學戒,那麼將來她們有希望成為比丘尼嗎? 

i答:可以成為比丘尼。如果年齡不夠,未成年,可以先受持沙彌尼戒,等到年齡具足了,便可以循序漸進,受具足戒了。 


 問(5):式叉摩那進了佛門、受了戒,還能夠捨戒還俗嗎? 

答:佛教講求信仰自由,你要做比丘、比丘尼,你不要做比丘、比丘尼,全在自己的決定,只要透過正常管道,當然可以捨戒還俗。同樣的,式叉摩那如果後悔了,或者有什麼事故,也可以捨除六法戒,返回俗家。宗教信仰本是以自由為要,捨戒還俗,佛教戒律上應當是允許的。 


 問(6):我們在寺廟裡面看到很多帶髮修行的女性,是不是都叫做式叉摩那呢?

 答:在各地的風俗中,關於這種帶髮修行的女性的定位多有不同,有很多的寺廟裡面都叫作式叉摩那;但是也有一些小廟,齋姑的寺廟,她本身就是一種清姑、齋姑,還有的寺廟裡面,除了式叉摩那以外,有一種「師姑」的身分。師姑,就是受過五戒、菩薩戒,未行剃染,住在寺廟裡,一生就是帶髮修行。佛光山的人事制度當中,便有師姑的編制;目前佛光山的師姑將近有百人以上。 


 問(7):在台灣佛教早期,尤其是閩南系統的佛教,有所謂的「齋姑」,甚至於俗稱「菜姑」,她們在寺廟裡,算是什麼樣一個角色呢?

 答:齋姑、菜姑、清姑,名稱雖有不同,實際上形同式叉摩那。不過,目前有的人也不一定是要準備出家的,僅僅是做個式叉摩那,做個師姑,做一個帶髮修行者,就很滿足了;她們認為這樣的身分比較自由一點。 


 問(8):不只是在台灣,尤其是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有很多的齋姑、菜姑。她們在寺廟裡面,大概都是做哪些事情呢?

 答:持平而論,這許多齋姑、菜姑對佛教的貢獻還是相當大的。因為在幾百年前,當移民潮推進東南亞一帶時,像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有許多庵堂寺廟多半都是由這許多齋姑在主持;尤其最早的時候,我們很少聽說有那一位比丘、比丘尼走出寺院,走到各地去傳道的,反而都是這許多齋姑背了個菩薩像、佛像,四處弘傳佛法。也由於她們沒有出家,因而收養當地的小女孩,有的孩子才出生二個月就抱來撫養,慢慢地撫養長大,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她們的繼承人。 

  目前在東南亞一帶,這種清姑、齋姑的身分為數還是很多的。嚴格講起來,她們如果受持六法戒,都可以稱作式叉摩那。


 問(9):齋姑、菜姑雖然沒有落髮,是不是也如同出家人一樣,必須受持戒法,甚至於也不能回俗家去?

 答:齋姑、菜姑就如同出家人一樣,也要守戒,也要學習威儀,也需要做早晚課,她們修行辦道的寺廟也具備一所寺廟的基本形式;她們也認為自己是出家人。佛教的七眾弟子當中,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屬於出家五眾;而在家信眾,只有優婆塞、優婆夷。 


 問(10):假如有一些人,不管男眾或者女眾,他們雖然沒有出家的想法,卻有意願在寺院道場奉獻一輩子。在僧團當中,他們算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呢?

 答:女眾就是式叉摩那,男眾便是優婆塞。像現在佛光山的制度裡,便有設立一個教士、師姑入道的制度,其中男眾稱作「教士」,或者稱作「淨士」,他們比照式叉摩那一樣,是為學習佛法的預備。這樣的設立,一方面寺廟可以有一段時期,觀察這些入道者的心性,評估他們適合不適合出家;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需要自我觀察:我適合不適合出家?

   這些教士和師姑,在寺院道場住一段時間,跟隨大眾早晚殿堂課誦、三餐過堂、作務出坡、參禪打坐、念佛修持等,種種出家修道的生活、行持都能習慣,到了出家之後就能夠很快地適應,生活就很自然。如果沒有經過適應的階段,冒然地出了家,才覺得不適應、不習慣,又再回頭,於寺院、於自己本身,都不是很好的。 


 問(11):佛光山有設立師姑、式叉摩那,以及教士、淨士,這一類身分的人居住在寺廟裡,修行辦道、奉獻心力。他們與一般在家居士,也就是優婆塞和優婆夷,有什麼不同嗎? 

答: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在家的生活是很自由的,而住到寺院道場裡,生活必須很有規律;並且在思想上、信仰上,要肯定自己:我是修道者、我必須遵守戒律、我應當奉持好僧團的規矩。 

  在家眾講究的是「信仰」,並沒有戒律約束,除非自己發心受持五戒,就叫五戒優婆塞、優婆夷,受菩薩戒,即為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 

  入道的教士、師姑就不能如此自由選擇、隨意受持,一個入道者,就必須有戒律的受持、教團生活的規矩要求等等,要比在家信眾嚴厲得多。 


 問(12):發心入道做教士、師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尤其是什麼樣的性格? 

答:我想,凡是要做出家人的,第一個要發出離心。這個世間上,在家人是發增上心;所謂發增上心,就是多兒多女、多財多富、多擁有、多多升官發財……,對於在家人來說,這個不要緊,是很正常、很平常的事。如果要出家,就必須遠離多欲多求的世間,也就是要生起出離的思想:不要做官,也不想發財,歡喜清淨淡泊的生活;對飲食不貪戀,能吃飽就好;對衣著沒過多的欲望,穿得簡單,能保暖就好;對於住的地方,也不計較大或小、寬敞或狹小。對常住、對大眾,都是熱心服務;對自我的生活,卻沒有過多的要求、過分的貪求。 

  另外,出家、入道的性格,必須要柔和、慈悲,不能夠太粗魯、太強硬。一個出家人,智慧不夠、聰明不夠都不要緊,別人還可以原諒你。倘若沒有慈悲心,又好強好鬥、過分執著,這都是教人討厭、讓人反感的。所以,柔和的性格、愛護常住、發心服務、信心具足等等,是一個出家、入道者最起碼的條件。 


 問(13):在僧團中、在寺院道場裡,出家眾畢竟是多數,而這些教士、師姑,跟出家眾之間的關係如何?甚至於應該怎麼樣排序呢? 

答:這些教士、師姑本身也有一定的分寸,他們明白:寺院必定是以僧團為主,是以出家人為主的,他們不會越雷池一分的。不過,有的人在寺廟時間久了,而住持、當家的能力太差,慢慢的在家人掌權了,這就好像過去的王朝,帝王很偉大、很專權,但是有時太監掌權,或者外戚,也就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掌權了,這種局勢也不是沒有的。總之一句,佛教講求「僧事僧決」,出家人總管寺廟,無論在那裡都是必然的。 

  在泰國,這個南傳佛教的國家,比丘有好多的事情不方便做,需要在家眾代勞,或者需要在家眾到社會去採購物品,或者做一些社會的俗務,也會需要一些在家眾;這些人他們叫做「淨人」,也就是清淨的人。 

  當然在中國佛教、在過去的大叢林裡面,也有「道人」,即在家眾居協助寺務工作。因此,對寺廟來說,這些淨士、道人、式叉摩那,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問(14):出家眾有戒臘,有出家先後的階位、序級之分,這些教士和師姑在僧團當中,也有序級階位嗎? 

答:在佛光山的人事制度中,像比丘、比丘尼,最高的階位叫「開士」,開士有三級:開士一級、開士二級、開士三級,我們用世俗話說,這就等於是上將、中將、少將。開士以下設有「修士」,修士也是三級:修士三級、修士二級、修士一級。修士下是「學士」,學士有六級:學士一級、二級、三級到六級,兩年一級,需要十二年的時間。而最開始的等級是「清淨士」,一年升一級,清淨士就如同是當兵才入伍的。做比丘、比丘尼要經過這樣一階一階的升級,如果順利升級,從「清淨士」升到「學士」,到「修士」,再到「開士」,總共要四十二年的時間,甚至可以升到「大師」。 


  那麼一般的在家人,入道做教士、師姑,佛光山也給予他們地位,但是要加倍的;也就是說,出家人是一年升一級,教士、師姑修行入道較為辛苦,是不能跟出家眾比的,必須要二年一級,把「清淨士」六級修完,實際需要十二年的時間;而把「學士」再升級完成,則要二十四年的時間。 

  這個序級階位的制度很平等、很公平的。當然能力好的,可以加速升級;能力平庸者,升到某一個階段就停止了,不再給予升級,這種情況也有的。 


 問(15):教士、師姑在道場服務奉獻一輩子,對於年老後的安排,可有制定一套退休、頤養天年的辦法?能不能像出家人一樣,制定一些保障呢? 

答:淨士和師姑的退休制度與保障,和出家人都是一樣的。他們有退休的年齡,有退休後的奉養辦法,有退休後居住的地方,也有醫療照護、零用金等等。因為在少年的時候,他們為了常住、為了佛教打拼,理所當然到老年的時候,佛教一定會保護他們、養育他們;這是應該要有的制度與保障。


 問(16):入道的教士和師姑,也算是僧團的一份子,如果想要乞求剃度出家,可以嗎?

 答:當然可以!甚至於出家以後,過去身為教士、師姑時候的資歷,常住應該承認,還是應該予以保留的。


 問(17):教士和師姑,他們能夠為僧團做一些什麼事情?能夠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呢? 

答:其實,在佛陀時代,僧團裡面就已經有這樣的身分存在,也有他們的地位,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就有所謂的童男童女,像是觀世音菩薩身邊就站了善財童子與龍女。《法華經》中,便有八歲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立刻轉女身成為男身的記載。 

  佛教有男女平等的主張;人人都有佛性,男男女女都是一樣的,都沒有高下尊卑的差別。佛陀當初出來傳道的時候,提倡「四姓出家,同為釋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等,都已經將平等的意義解釋得非常明白、非常透徹。所以,我們在佛門裡,應該是「僧信要平等」、「男女要平等」、「老少要平等」,唯有平等,才能夠泯除對立,天下太平。 

  教士、師姑加入僧團弘法的行列,首重發心,只要能發心,寺院依其個人的性格、才能,讓每個人的人生,因為服務奉獻,也得到更多的發展。


 問(18):一個寺廟道場事務很多,弘法工作更是各式各樣,在僧團當中,這些教士和師姑也不能主持法會、作經懺。您認為他們適合從事哪一類的工作呢?

 答:可以從事總務、事務方面的工作。比方說,寺院舉辦法會,他們可以擔任香燈,照顧案桌、照顧蒲團;要會客用餐,他們可以擔任行堂,到廚房擔任典座;可以管理廚房的庫房及協助財務計帳。 

  現在的佛教不能只有出家人講經說法而已;其實,在家居士當中也有許多講經說法的人才,像是《維摩經》的主要人物──維摩居士,他的佛法高超,不但入酒肆淫舍說法度眾,甚至與諸大菩薩、阿羅漢探討入真理的法門。還有中國佛教歷朝以來的許多大居士也能夠到各處講學。因此,不能說在家居士不可以講經說法,佛法應該是「依法不依人」,應該以法為準才是。 

  目前,國際佛光會便有設立「檀講師」的制度,以培養在家的布教師,讓在家信徒能夠研究佛法。其實,在家信眾在社會上已經具有學問的基礎,一旦接觸佛法,只需稍為瞭解一下,馬上就能領會妙理,甚至於弘揚佛法。除了檀講師之外,還有「檀教師」、「檀導師」。就是做了幾年檀講師,經過審核可以升級到檀教師,又再經過幾年,做到檀導師;能做到檀導師也是一種榮耀。 

  今後的佛教,應該歡迎在家眾來輔助宣化,就像在一般大學裡,除教授以外,還有副教授、助理教授。過去,佛門有一句話:「助佛宣化。」在家眾在工作之餘到寺院道場做義工、幫忙佛教、助佛宣化,對自己、對佛教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事! 


 問(19):教士和師姑到寺廟來,一生為佛教奉獻。事實上,一個在家身分的人為佛教護持奉獻、居家信佛,在社會上一樣能夠做到。究竟在家居士,與入道的教士、師姑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基本上,兩者都是「助佛宣化」。教士、師姑與僧團的因緣較深厚,是直接與出家僧團的步調結合。在家居士,只要你懂得佛法,都能夠「助佛宣化」的。像東南亞一帶,比方說菲律賓的清女,她們生活樸素,她們的行為舉止具有威儀,她們有道德心、有道氣,這些都有助於佛教的傳播;就等於天主教的主教、修女,還有基督教的牧師一樣。

   心裡有佛法,心向佛道的人,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共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 


 問(20):目前全世界凡是有宗教信仰者,似乎女性要比男性來得多,甚至是每個宗教的普遍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其實,並非女性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男性多。一般來說,男性的使命與責任是要到社會上去賺錢,他們必須有職業,必須養家活口,必須要以社會的事業換取生活的條件;而女性,因為有男眾賺錢養家,她們就擁有較為充裕的時間親近宗教;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性格來說,女性生性柔和、慈悲,容易親近宗教,聽到那裡有慈善活動,那裡能夠發心,她們總是踴躍參與。 

  或者現在女性也很多,在各個寺院道場裡面,如果有在家信眾的共修活動,往往女性的人數比男性來得多。除非特殊的情況,比方說以男眾居士為主的道場,這種情況還是有的;要不然一般都是女性超過男性的。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不需要去好奇或分別。 


 問(21):最近有很多社會人士或者青年人想去體驗出家的生活、學習佛法,譬如參加短期出家、就讀佛學院等等。這些參加短期出家、就讀佛學院的女子,是不是也都算是式叉摩那呢?

 答:在佛教學院裡修學的在家信女,她們的身分應該就是式叉摩那,不過要受持六法戒才行。還有的人到佛門參加短期出家,至少還得受持沙彌戒、沙彌尼戒,超過式叉摩那的等級,這也未嘗不可。

   機會是平等的,無論男眾、或是女眾都應該平等無差。像現在的南傳佛教,沒有女性出家是很遺憾的事。佛世時,佛教僧團不但有比丘,也有比丘尼!可是現在都不讓女性出家,成立比丘尼的教團,這樣的主張是欠缺圓滿的。


 問(22):寺廟道場要接引一些女性學佛、入道,除了佛學院舉辦的短期出家以外,還可以設立哪些活動或講習會呢? 

答:現在的佛教慢慢有在舉辦一些相關的活動。最近,國際佛光會開辦「佛光山人間大學行政祕書教育學苑」,以及佛光山教育院主辦、佛光緣美術總館承辦的「佛光山人間大學美學學苑」,都有許多青年女性前來報名參加。 

  對於這些學員,不能要求她們一定得皈依佛門,宗教舉辦的活動,在信仰方面應該給予自由,而非強求。不過,她們會因為在親近佛教、學習佛法的當中,漸漸受到影響,得到法喜法樂,自然會主動要求皈依佛門、成為式叉摩那,甚至於將來出家學道。相對的,佛法因為她們而增長、而擴大! 


 問(23):佛教的青年男女能夠為佛教做些什麼事情?他們在佛教當中,未來發展又是如何呢? 

答:佛教的青年男女,如果是在家眾,要懂得培養自己的信心,縱使沒有出家,一樣能在佛教的慈善事業服務,像是養老院、育幼院等,各種救濟事業都需要人才。還有文化事業,諸如編印藏經,出版社,電視台、電台等傳播事業,處處都需要青年投身佛教事業。甚至舉辦各種的活動能有在家青年男女、在家的知識份子來舉辦活動,將更具有活潑熱情、向前向上的動力。 

  佛教因為青年而增加宣揚、傳播的力量,久而久之,佛法就能普遍十方。相對的,這許多青年男女在佛門裡奉獻,善根、心性和佛教相應,將來更進一步成為護法居士,入道為教士、師姑,甚至剃度出家為比丘、比丘尼,最後成為長者、長老。佛教就如大海一樣,需要很多的人才;但是青年男女也要多充實內涵、修養,這是非常重要!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